免费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底线———专访南京大学社会学者张玉林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2:49
关注免费义务教育-3:免费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底线———专访南京大学社会学者张玉林教授<3598>字节 2005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似乎一直风云涌动。

春季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8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透露,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近日,苏州市率先宣布:从明年秋季开始全市范围内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这无疑是一个个令人鼓舞的信息。

在废除科举制度100年后,作为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又站在对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十字路口,责任与公平成了本轮改革的关键词。

■苏州早该这样了

9月的南京,依然很热。

没有预约,在南京大学社会系找到张玉林教授时,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到北京出差。得知记者的来意,这位一直关注着中国教育事业、著有《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的知名学者,欣然地把记者邀请到附近的一家小茶楼,面对面地接受了记者足有3个小时的采访。

张玉林教授对苏州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一点也不感到惊讶,甚至有些遗憾。苏州早就应该实行了。现在中央已经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你才行动,不就显得有点被动了吗?张教授说,作为经济发达的苏州,其实早就有能力走在前列。

张玉林对免费义务教育做过不少的研究,也为义务教育做过不少的呼吁。此前,他曾组织学者到离苏州不太远的一个县级市调研,发现如果在这个经济发达的市内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大概只需要增加拨款5000万元左右,但这并没有引起当地领导的注意和重视。

跟该市曾为开展一个绿化工程耗资达7亿元之巨相比,5000万算不了什么,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免费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张教授曾对此进行过公开批评,但没有收到效果。这完全是一种价值选择:你觉得它重不重要。这跟政府的心态和执政理念有关。

从面部表情上,不难看出张玉林的无奈。你说树人和树木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但有人就是对显而易见的问题犯糊涂。张教授说,仅从十年树木和百年树人这两个成语的字面简单理解,就可以看出树木产生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只要十年,而树人的成效往往要若干年———甚至百年。显然,不少富裕地区的领导者正是打起了这样的政绩算盘,也就使得免费义务教育成了画饼充饥。

虽然苏州作为富裕地区免费义务教育起步晚了,但还是应该予以高度肯定。毕竟他们走在了别人前面。张教授客观地说。

■政府的责任底线

张玉林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过,教育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是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因而在张玉林眼里,义务教育就应当免费!在地方财政很困难的时期,让老百姓负担一点可以理解,但像苏州这样掌握巨大资源的政府,就应该背负起应尽的责任。民众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应该让他们背负本应该属于政府的责任。

但现实中,地方政府普遍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定位有所偏向。如果政府真正把老百姓受教育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很多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坐在记者对面,张教授不无感慨。

此次苏州的被关注,其典型意义正在于通过它可以看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政府的执政观念和对教育的责任问题。

在社会学者张玉林看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政府首先必须达到的责任底线。如果连这个底线都达不到,还来谈什么优质教育,完全是本末倒置!对于一些发达地区提出的不愿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理由,张玉林认为都站不住脚。尽管它可能对教育的投入已经很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全部解决了教育贫困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张玉林的很多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已经对农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不少家庭无力供养孩子上学。考虑到近年来受教育者的就学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张教授说,这种现象主要折射出的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不仅是苏州,在全国都应该尽早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张玉林在其撰写的2005年江苏省政协提案上也明确提出过以省为主,加大投入,在江苏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他认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助于体现社会公平。

如果都要等到像苏州一样富有的时候,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那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教育公平与德政

一个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总量后,就应当通过地方财政支出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避免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张玉林告诉记者,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尖锐指出:中国要想应对未来20年面临的许多挑战,必须对教育进行大量投入。教育是公共事业性的社会活动,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不能让受教育者承担所有责任。

张玉林在其《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里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客观地讲,二元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其客观历史原因。但是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人为因素,正加剧着教育公平杠杆的倾斜。蓝皮书中披露,某省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每接收一名省财政厅官员的子女,即可获50万元的教育经费。

张玉林指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一项德政工程。

每年一到开学时间,好多人特别是农村总要为孩子学杂费发愁,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念小学,每年要交的杂费等差不多就接近千元。什么概念?就是相当于贫困县年人均收入的1/3左右。可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将大大缓解农民的困境。

张玉林分析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将近2亿适龄上学孩子,农村孩子占70%多,如果全部免费,对于农民来说,对他们的每一个孩子免除四五百元学杂费,将是一个不小的解脱。这种做法的意义不亚于政府免除农民农业税的行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距离。

■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苏州宣布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广东、北京也在试行各种形式的免费义务教育。和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医改相同,在中央统一政策未出之前,不少地方已开始先行。

这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因为免费义务教育,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要件。张玉林教授说,苏州拉开了全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序幕,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个资金问题,更是一个意识问题。

张教授向记者提供材料说,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除发达国家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我国1/3的老挝、柬埔寨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承担起免费义务教育,是一国政府提供公共福利水平的重要标志。当然,免费义务教育只是迈出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的第一步,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张玉林毫不讳言地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成为实实在在的政府公共责任。

在当代,教育扮演着一种无法替代的角色:从国家的战略考量来说,教育在塑造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作用甚著;从社会层面来说,为个人实现有序的向上流动提供了渠道,有助于社会和谐。教育的战略地位无人质疑。但令张玉林颇感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作为,往往显示出口惠而实不至的倾向。

由政府为义务教育埋单,政府财政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张玉林不这么认为,最关键的是要算一本法律账、政治账,而不能局限于一本经济账。他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综合国力较20年前已经大为增强,人均收入已进入小康社会的行列,如果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开源节流,大幅度缩减公款高消费、面子工程等等不必要的开支,公共财政是完全有能力承担起义务教育的成本的。

教育的改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改革,吸收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热情、聪明才智,共同铸造一个透明、法治的公共教育制度———和谐社会的理想就寓于其中。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张玉林发出略带激情的呼吁。

■相关链接:张玉林简介

张玉林,1965年1月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92年12月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主攻农村社会学,2000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曾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执教于该校社会学系。2002年9月调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11月起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关注领域为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态。其专著《转型期中国的国家与农民(1978~1998)》获日本地域农林经济学会2003年度学会奖。

本报记者:静冬 发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