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引爆知识革命 Slashdot.org的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55:13
第五章:引爆知识革命:博客——知识经济2.0版
典范和案例:全球最大的技术博客网站Slashdot.org的传奇
一个大学生,纯粹出于爱好而建立的个人博客网站,却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活跃的技术网站。到今天,Slashdot已经成为数百万技术人员必读的“出版物”,尤其是在开发人员社区和开放源代码爱好者,这是一个令人狂热和迷恋的在线出版物。《纽约时报》甚至认为Slashdot可能就是21世纪的互联网出版的典型。
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互联网神话,而完全泡沫破灭之际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博客除了个人出版和媒体新形式之外,博客更富有价值的就是,博客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共享方式和知识生产方式。这就是Slashdot成功的核心,也是未来博客发挥巨大价值(包括商业价值)的源泉。因此,著名评论家姜奇平精辟地总结为:博客——知识经济2.0版。
要深刻世界这个内涵,我们还是从罗勃·马尔达(Rob Malda)和他的Slashdot的成功说起。
典范和案例:全球最大的技术博客网站Slashdot.org的传奇
入选理由
全球最大的技术博客网站Slashdot.org的创始人兼主编
成就简介
创办全世界最活跃的技术网站。到今天,Slashdot已经成为数百万技术人员必读的“出版物”,尤其是在开发人员社区和开放源代码爱好者,这是一个令人狂热和迷恋的在线出版物。《纽约时报》甚至认为Slashdot可能就是21世纪的互联网出版的典型。
姓名(中文)
罗勃·马尔达
姓名(英文)
Rob Malda
机构与职务
Slashdot.org的创始人兼主编
出生年月
1976年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密歇根州荷兰(Holland)
教育背景
1997年,在希望大学(Hope College)获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和拉基督中学
职业背景
2000年2月,Andover.Net被VA Linux系统公司收购
1999年6月,Slashdot.org被Andover.Net收购,并成为正式员工
大学毕业后在The Image Group工作
1997年大学期间创办Slashdot.org,业余时间维护
名言(著作)
“傻人的新闻,有用的东西”(News for Nerds. Stuff that matters)
电子邮件(网址)
malda@slashdot.org
个人博客网站
www.Slashdot.org
联系地址
Andover.net
116 E 18th St
Holland, MI
49423
电话:616-994-0441
个人简介
http://cmdrtaco.net/rob.shtml
“傻人的新闻,有用的东西”
 
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名叫荷兰(Holland)的小城。过去,这座小城的出名主要因为这里是美国第三大活动节——郁金香节(Tulip Festival)的故乡。而今,这个地方因为出现了一个名为Slashdot的网站,而成为全世界技术爱好者的“圣地”。这个网站就是一个21岁的大学计算机爱好者在自己卧室中开设起来,最初的目的就是与朋友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那一年是1997年。这个小伙子就是Linux爱好者罗勃·马尔达(Rob Malda)。
不经意的Slashdot就这样成为互联网的有一个奇迹。原是有关Linux的一个信息仓库,逐渐演变成为网络技术人员的“快乐大本营”,其中集结了大量的技术内容和技术讨论。它的口号就是“傻人的新闻,有用的东西”(News for Nerds. Stuff that matters)。
1998年1月12日,“司令官”Taco(罗勃·马尔达的网民)发表一篇文章,呼吁网景公司加入自由软件运动中来。11天之后,网景公司真的开始行动了。圈内人士一下子对罗勃·马尔达开始刮目相看。
虽然,网站是1997年9月才正式发布,但是半年以后,网站每天的浏览页面(pageview)就达到10万,成为技术人员最热门的网站之一,也开始广告主的关注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Slashdot不仅仅成为大家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地方,而且成为大家积极参与的地方。一个全世界最活跃的技术博客网站就这样诞生了。
到今天,Slashdot已经成为数百万技术人员必读的“出版物”,尤其是在开发人员社区和开放源代码爱好者,这是一个令人狂热和迷恋的在线出版物。他们习惯了到这里获取新闻、发表文章,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地争论和讨论,新信徒还在不断加入。到2002年,5年时间,这个博客社区总共发布了30,000多篇文章,浏览页面超过5亿页,估计累计读者有200万之众。更无与伦比的是,其中还有50,000多名每月至少发贴一次、参与在线讨论的“积极分子”。小伙子当然从来没有想象到Slashdot会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主干。现在,《纽约时报》甚至认为Slashdot可能就是21世纪的互联网出版的典型。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际,无数名噪一时、腰缠万贯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被雨打风吹去。但是,Slashdot却逆势而上,年年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今年访问量的增长依然在40%以上。
一个普通读者登上Slashdot网站,肯定会惊讶不已,而且一下子无所适从。因此,它的模式和版式不同于我们曾经见过的所有的网站,既不同专业门户网站,也不同于一般社区和BBS,甚至也不同于正宗的博客网站。整个网站几乎见不到任何一篇完整的文章,从来不完整转贴全文。而是只有一篇篇只有长短200个字的帖子,是观点的概要总结和论点的引导,里面都有几个链接链向原始文章和背景材料。核心的内容就是每个短文下面的评论,一般文章下的留言和评论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有时候几千条也有可能。实在是壮观之际,而且精彩留言下面还可以有留言的留言,仿佛编辑的工作就是撒一颗种籽,一下子就成了枝叶茂盛的大树,文章后面的留言信息量和观点精彩程度远远超过文章本身,令你目不暇接。
 
编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技术“Nerds”们,每天准备有趣的新闻和话题摘要,同时从网友们每天递交的数百条消息中选择最好的发布。天天如同选择一块块好肉,扔进狼群一样,就看无数署名和匿名的读者纷纷抢食、评点。
 
因此,Slashdot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但是他们却完美地将技术“奇克”(Geek)的信条和一个好编辑对新奇、有趣并且吸引人的要求结合了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平衡” Hirschorn认为,Slashdot以投其所好和直接了当得方式吸引其核心观众,同时又从新闻本身衍生出更加宽泛的命题,比如知识产权,从而吸引更多层次的观众。如今,每天读者的帖子就有近万条之多。这个数量往往是一般技术网站一年的文章数量。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为Slashdot的创始者们并没有想到他们的纯粹爱好会成为无数人支持的巨大事业。尽管他们也曾经在Linux和Internet一起狂热时有上千万的纸上身价,他们还是没有把Slashdot当作商业来运行。现在Slashdot有着足够的访问量和用户数,也有着极低的运行成本。那么,Slashdot真正赢利吗?它的主人说是赢利的。现在,它隶属于OSDN(开放源代码开放网络公司),这是上市公司VA软件公司的子公司。除了Slashdot,还运行着一系列与技术相关的网站和网上商场。
新阅读体验催生出“共享媒体”
 
早在1999年,当《简氏防务周刊》的编辑们正在对一篇关于计算机安全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的文章犹豫不决之时,他们最终决定把文章帖到Slashdot,以寻求更好的解释。不久,一直活动在Slashdot论坛的计算机安全高手们纷纷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同时他们使用的语言鲜活明快,对文章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随后,《简氏防务周刊》的编辑们迅速根据网民的讨论修改了文章,并根据论坛讨论的形式创新了报道文体,使文章呈现出鲜活的讨论。《简氏防务周刊》的文章发表后,收到了很好的凡响。
上述事例为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一个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数字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读者正在逐步形成不同的阅读和学习经验。他们在互联网上查看新闻,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以及论坛和聊天室与别人进行争论。这种不同于传统的阅读体验最终催生出了“我们媒体”或称“共享媒体”(WE MIDIA)的诞生,所谓“共享媒体”,根据《圣何塞水星报》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观点,首先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产生的一种交互性媒体报道方式,它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的,同时这种新形式报道的供给者也突破了原来独立一个作者,或几个作者供稿的形式,而是综合了众多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共同思想成果。“共享媒体”的诞生也标志着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形式正在从一种学术式的模式转变为一种交互式共享的讨论模式。
互动式技术和阅读体验为媒体带来的是变革,而且这种变革的波及者不只是互联网,也包括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丹·吉尔默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我们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文中写到:“当今年轻读者在获取信息方式上的多样性正是新型报道方式的催化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从各个角度不同深度了解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互连网的论坛就某些问题和别人进行交流,他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他们需要了解的当事人进行一对一的接触,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就使我们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读者已经不必等着报纸和杂志为他们作好的半生不熟的新闻产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下厨房。”但挑战往往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媒体”的诞生正是这种挑战下可喜的成果。Slashdot成为其中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