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连载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29:53
]《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华为联想蒙牛黑煤——转天涯_5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2:38 为什么说中国人在竞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相比,让我们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
  2008年3月8日,财政部发言人自豪地公布: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增长32%,而同期GDP只增长11.4%。
  人们不禁又提出了长期萦绕在心头的疑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偏高?
  1994年,中国GDP近5万亿,财政收入5000亿,财政收入占GDP10%;
  2007年,中国GDP24.6万亿,财政收入5.13万亿,占GDP近21%,比2006年剧增1.2万亿。这些收费中,不包括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
  对于民间的质疑,财政部发言人坚定地认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如果对GDP是否有水份,谁也说不清。但任何人都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每一分每一厘都收到国库里的,那显然是个真实的指标。
  在本书第七章中,我们刨去外资企业在中国GDP中的份额,以及他们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仅在2007年,中国人承担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不含乱收费)就超过36%,其中绝大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
  中国什么行业每年的利润能平均增长36%以上?读者诸君能给我举个例子出来吗?哪怕一个!
  算了,不为难大家了。
  即使房地产业的毛利很高,成为人人喊打的暴利行业,但真的要王石每年把万科的利润增长率提高到36%(注意是利润增长率,而不是利润率!),恐怕比让他不带氧气爬珠穆朗玛峰还难。
  什么叫杀鸡取卵?这就是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是什么?杀鸡取卵就是竭泽而渔,就是竞底。
  在外部环境的剧烈竞底下,中国民营企业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增长下,中国人并不满意他们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教育、治安等等所有的公共服务,纳税人的钱花到哪去了?!他们的钱花得有效率吗?!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前面谈到日本在30年腾飞之后,非常关键的半导体产业超过了美国,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产业状况。据调查,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如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
  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厂商,已由外商控股;
  汽车行业90%的销售额,来自外国品牌;
  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
  只要假以时日,外资将按部就班地把中国所有值得一提的行业(甚至黄豆),统统收入囊中。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人的技术低下、资金薄弱、管理简陋等确实是问题,但华为不也是中国人干的?属于高科技的通信制造业不也没被外资占领?实际上,这种局面的形成,中国管理者对民营企业竞底式的歧视政策,是最大的原因所在:
  首先,国有企业霸占着产业上游的原料如石化、钢铁等部门,又垄断着金融、电力、通信、铁路等关键行业,昔日上海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现在这些赚钱的行业则是“民企与狗,不得入内”。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愚蠢决策,活活地糟蹋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良机,因此真正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能或苟延残喘,或官商勾结,难以真正地强大;
  其次,政府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昔日慈禧“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今日则是对外资的实际税赋为10%至13%,而内资则为22%至24%。这样的税收政策,加上外资在买地、贷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转化为外资的竞底实力,使民企更容易遭到外资的不平等竞底。
  最后,自己的国企、民企都玩不好了,只好拚命靠外企,用竞底式的政策吸引外资。
  2007年,日本的外资GDP约占总GDP的3%,而中国相应则占到30%以上。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如此的GDP现状,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愚蠢和怯懦:既搞不好自己产业,也不相信能搞好自己的产业,因此拚命吸引外资,指望靠别人的力量,拉起自己的GDP。
  在很多的中国工厂,都挂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提醒打工仔们努力工作。打工仔的压力够大了,不需要这样的提醒,也会做好自己的本分。倒是我们实在应该把这样的标语,挂在中国管理者的办公桌前:
  “今天不努力发展自己的产业;
  明天努力为别人的产业打工”
  什么是自己的产业?不是一些愚蠢的官员所说的那样“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即在我的地盘上的企业,我可以收税,就是我的企业。而应该是中国人的资本控股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
  没有在关键产业上的强大和自主,想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凭什么?就凭那个GDP?
  5000只舢舨的吨位超过航空母舰,捆在一起就真成航空母舰了?!
  
  更为滑稽和荒谬的是,虽然中国拼命打压自己的企业,吸引外商投资,但中国却并不缺少资金: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使中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以不平等待遇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得的外汇,去购买外国设备或进口产品,这些外汇直接被转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则象旧时代的守财奴一样,拿着这些珍贵的外汇,找不到较好的保值增值办法,只好去购买美国债券。
  一方面是民企融资极难,个别地区已达年利息30%,一方面是数万亿的人民币,去购买年利息只有区区3%的美国债券,同时冒着巨大的风险。
  既然央行你用不好这么多钱,何必把这些钱处心积虑地搜刮到自己的口袋里?为什么不让民企物尽其用,去发展国内经济?真是吃饱了撑的!
  中国有稍懂常识的“经济学家”吗?也许有,只是他们的常识都用于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了。
  央行的这种做法,是对“草根”企业的骨子里的不信任,是另一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当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民企的竞底。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债券使中国损失亿万,但“大潮”尚未退尽,具体数字实在难以估计。
  一方面是辛辛苦苦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打压自己人的企业去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用这些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积攒下的外汇,去投资风险巨大的外国债券,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为什么?!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