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帖)设计师书架上最常见的杂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4:26:32
设计师书架上最常见的杂志(zt)
杨吟=文 2005年10月28日
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的发展对设计师们来说绝对是件大好事,仿佛一夜之间,这些曾经用笔、尺、橡皮在纸上绘图的人们,开始熟练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CAD、3DMAX诸如此类的软件,并且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展示和交易自己的作品。世界越来越小,讯息越来越多元,很容易的,你就会迷失于互联网中。对于想寻求灵感的设计师来说,此刻,他们需要的是一本好的设计杂志,资讯经过专业编辑队伍(很多设计杂志的编辑人员本身就是设计师)的挑选,被整合成一种可被称为“权威”的力度,成为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如果某一天我觉得很糟糕,失去了所有的灵感。但一拿起《FRAME》(荷兰的室内设计杂志),我便觉得精神焕发了。”这是一位设计师给《FRAME》编辑部打电话时说到的。
资讯总也捕获不完;流行的元素永远变化万千;各种有关设计的理论、著述也层出不穷;然而,真正实用又好看的设计杂志却是有限的,设计师的书架上,永远可以找到熟悉的封面。
《Wallpaper* 》—— very wallpaper!
如果我说,现今我们所看的、所读的、所穿的、所做的都或多或少与这本杂志有关,是不是有些骇人听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Wallpaper*》的确拥有这样一种力量。这本1996年在伦敦创刊,随着互联网热和人们对精致的城市生活的向往一同发展起来的杂志,包含了建筑、现代设计、时尚、旅行、美食等内容,用其创办人Tyler Brule的话,“这是一本关于你身边的一切的杂志(the stuff that surrounds you)”。在Brule的带领下,《Wallpaper*》以出色的设计风格、国际化的内容、漂亮的印刷排版获得过很多奖项。当然,比起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圣经”一样的地位,这些奖项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要想过得更好,就要看《Wallpaper*》”,创刊以来,它那雅致而充满灵气的姿态一直被那些自认为有些品味和格调的人们顶礼膜拜。“Very Wallpaper”,甚至成为了一个形容词,时常挂在时尚人群的嘴边,在说出这两个单词的同时,脸上带有对更优雅更高尚的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之情。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Tyler Brule说过:“每次喝可乐,人们都能享受那种冒着褐色气泡的饮料,正如喝可乐的口感不会被人随意改变,我们的杂志也一样,它同样具备一种恒定的特性。”
尽管2002年Brule的离开,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置疑《Wallpaper*》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权威地位,这本被时代华纳旗下的IPC杂志集团收购了的设计杂志依然努力延续着“超前、智慧与漂亮”的特性。有人说,现在继续购买《Wallpaper*》只是出于习惯,Tyler Brule的时代已经不再,但在在英国拥有美丽佳人(《Marie Claire》)、《Loaded》等约一百种消费性杂志的IPC麾下,《Wallpaper*》也许不会再重导早夭的《The Face》的覆辙,这未尝不是件幸事。
像《i-D》一样调皮地眨眼
有人说,在时尚界,如果不知道《i-D》就像做音乐的不知道约翰·列农。这不是一本设计类杂志,却是在设计师书架上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本,同样来自伦敦,创刊于1980年。那一年的伦敦杂志界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5月《The Face》创刊,8月诞生了《Blitz》,9月份《i-D》创刊号上市。经年之后,《Blitz》于90年代初销声匿迹而《The Face》也因销售业绩不佳于2004年宣布停刊,只有《i-D》依然调皮地、风情万种地朝我们眨着眼睛,曾经标榜颠覆传统时尚定义的三本杂志,只有它还依然光鲜活跃。
“i-D”可以是横放在印刷纸上的眨眼,可以是“即时设计”(Instant Design),可以是“我去做”(i-Do),可以是“想法”(i-Dea),也可以是今年最新一期的主题“身份”(i-Dentity),总之在不断变化着的潮流中,《i-D》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时尚不仅仅是衣着,它还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是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食品等这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决定的东西”,因此在创办人兼主编Terry Jones的带领下,《i-D》永远关注这些“日常琐事”却通过蛮不讲理的Mix & Match,把普通变成神奇。无论是朋克,还是复古流行派,抑或锐舞和街头说唱,这些一度被主流时尚杂志所拒绝的生活潮流在《i-D》都受到了同等的尊重。
《Icon》——创意生活新坐标
“London is a nation”,“如果你厌倦了伦敦的节目表,只能说明你厌倦了人世”——伦敦的包容、多元、能量和创新总能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奇,这本仅创办不到3年的《Icon》就是其中之一。
在2003年创办《Icon》之前,主编Marcus Fairs曾是设计杂志《Blueprint》、英国的《卫报》、《独立报》以及美国的旅行杂志《Conde Nast Traveller》的独立撰稿人。Fairs拥有家具设计专业学位,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媒体人,这使他拥有与常人不同的判断力和视角。在短短3年内,《Icon》已经成为公认的领先的建筑、设计类杂志。它聚焦最有创意的建筑、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向读者介绍最年轻的设计师、最时兴的潮流、最有潜力的技术以及足以影响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IDEAS,当然,仅凭借这些,《Icon》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业内外人士的肯定的。有一位读过《Icon》的朋友对我说过,他最喜欢的,就是《Icon》每期介绍的设计背后的故事,使设计师灵感迸发的一两件小事、发生在伦敦街头的创意活动、当红设计师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在这期最新的《Icon》中,我们认识了伦敦著名的双层红色公共汽车的设计二人组;我们目睹了在伦敦时髦地界Shoreditch街头的高尔夫球赛;我们读到了对雷姆·库哈斯关于伦敦这座城市的专访;甚至还大篇幅介绍了在ICA举办的Pecha Kucha论坛(来自日本的创意工业论坛)的盛况……不错,和新的一期《i-D》一样,这期《Icon》的主题也是伦敦,也是关于身份与认同,同样的主题被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杂志所诠释,《i-D》里的伦敦像玻璃瓶中的蜘蛛,令人好奇却不敢接近;而《Icon》告诉我们,伦敦,其实并不遥远。
《FRAME》——稳定的框架
设计师姜剑向我极力推荐这本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杂志,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杂志标题上反写的字母E打动了。FRAME,框架,在任何一个家庭居室中都可以找到,“通过反写E,FRAME的图标使人联想起一种结构。”主编Robert Thiemann如是说。这种结构使人感到安全、自然、稳固,难怪许多设计师在灵感枯竭的时候,会翻看《FRAME》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FRAME》于1997年创立,是一本能够“记录时代热度(recor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的室内设计杂志。最热门的空间设计、最酷的产品,以艺术和建筑增其美味——这就是FRAME 杂志的精髓。虽然是荷兰的杂志,可是一贯使用英文文本让《FRAME》得到了国际声望。不得不提的是杂志特别邀请插画家和不同产品、家具设计师“交叉”出来的视觉设计作品,使《FRAME》凸显其艺术设计上的现代性。每一期《FRAME》都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细节”(Details)——详尽展现全球最新完成的室内设计作品,从东京的美发沙龙到伦敦的新酒吧;“人物”(Portrait)——每一期杂志都深度报道一位新锐室内设计师或者建筑设计师; “产品”(Products)——为读者带来最新最值得关注的产品,从家具、灯具、展示系统、织物等等;和“特别报道”(Features)——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角度的深度分析(比如最新的这期有篇关于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报道,《FRAME》从文化、历史和环境的角度对日本和瑞士进行了有创意的比较)。
相对于《Wallpaper*》,《FRAME》是纯室内设计杂志,但更为详尽的报道,更有深度的剖析,一本双月刊足够读3个月的,唯有《FRAME》。
老牌的意大利设计杂志《Domus》
1928年由吉奥•蓬蒂(Gio Ponti)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建筑设计巨匠创立的《Domus》杂志,被《FRAME》的主编列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巨变,停刊复刊编辑班底更替,《Domus》还是不断推陈出新地以凌厉面目出现。有点吃力地在资料室里把近30年的《DOMUS》仔细翻阅,读不完的是当代意大利以至全球的设计史生活史。意大利的设计大师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对教学、研究,尤其是对办学术杂志的重视和热心,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设计类杂志,无论从专业水准的角度还是从受大众接受的程度上看,都产生在意大利——《Abitare》(建筑、室内、家具、工业设计杂志)、《Casabella》(家居、家具、工业设计杂志)、《Interni》(建筑、室内、家具、工业设计杂志)以及《Ottagono》(现代设计与设计师杂志)——几位最主要的意大利现代设计代表人物都长期或短期担任过上述几种设计杂志的主编工作,这也是意大利设计界人多势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本篇中介绍的其他设计杂志有些不同,《Domus》所创造的氛围更学术,书卷气更浓,内容上也更偏重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因此与普通的消费和生活关系似乎没有那么密切。但是《Domus》进行更纵深的社会层面的思考,这恐怕是和杂志创办人吉奥•蓬蒂建筑师身份分不开的。《Domus》会报道SARS(2003年7月刊),杂志把SARS描述为“后现代性病症”,因为它起源并集中暴发在全球城市化最为剧烈的东南亚地区。从建筑师的角度做杂志,读者自然也被领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世界。
权威的《I.D.》年度设计评选
虽然也是这两个字母的组合,但与抛着媚眼的《i-D》不同,《I.D.》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老牌设计杂志,1954年创刊,到现在已经51年了。创刊的时候,杂志的名字是《Industrial Design》(工业设计),当时二战刚结束,美国正处于大力发展工业的阶段,社会构成中,中产阶级在不断壮大,整个国家需要好的工业设计产品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Industrial Design》在那个时候站稳了脚跟。后来Industrial Design演变成International Design(国际设计),《I.D.》于是成为了一本中立的,有关艺术、商业和设计文化的综合杂志。
《I.D.》最著名的是它每年进行的各种有关设计的评选:“年度设计回顾”、“交互媒体设计回顾”、“学生设计回顾”……这些都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审核设计竞赛。到了年底,杂志还会推出一本《全美设计原始资料集》(I.D. US Design Sourcebook)。近期《I.D.》发表了“2005年度设计回顾”的结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特别体现了本年最佳设计:消费品,平面,包装,环境,家具,设备,概念,交互性设计。其中“最佳交互式设计奖”授予了一个叫“DIM 可移动零售单元”(DIM Mobile Retail Unit)的设计:这是一个53英尺长的滚动服装店,当车到达了美国的某处地点,它就开始变形,按下一个按钮,墙壁向外翻开,扩大了的地板面积为原来的三倍。
《SURFACE》,不只是表面
同样来自美国的《Surface 》创刊于1995年。是一本美式先锋杂志,时尚、艺术、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甚至电影和音乐,几乎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一切发生关系,却又试图发现更前卫更大胆的元素。新鲜,是《Surface》的一大特点,它把美国国内最新最时髦的面孔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大篇幅地刊登最新的摄影师拍摄的新锐设计师设计的时装、家具。《Surface》完全是一本给时尚狂热先锋看的杂志,在每年的巴黎时装周之后,它会推出一个“先锋特刊”,介绍最新锐设计师设计的时装,比往常的杂志多出足足60个页码,与此同时旨在发现更新的摄影师。
由于积极采用新摄影师的作品,《Surface》的图片独具特色,图片质量非常高,照片拍得十分有创意,比如其中有一个内容是介绍戒指的,照片把所有戒指都套在一个锋利的匕首上,再一一介绍,金属质感的东西相互结合,效果十分好。在造型方面《Surface》也慧眼独具,比如在介绍服装搭配时候会在各类产品中找相似元素,然后结合起来,整体感非常强。比如说V&R的一款黑色中款裙装,上面绑有黑色缎带,以黑色互相交叉互相缠绕的视觉元素出发,在这个版面里介绍了很多类似产品,比如,黑色钢管拼接成的椅子,一个黑色金属质地的台灯由不同形状的黑色金属线缠绕而成。翻看《Surface》绝对是一项视觉的盛宴。
《POL Oxygen》,来自澳大利亚的清新空气
创刊于2002年的《POL Oxygen》是一本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双月杂志。在我看来,是一本以女性化视角来观察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的亲切、细腻的杂志。在介绍设计师的作品的同时,《POL Oxygen》更积极地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活、想法和设计背后的故事。虽然选题遍布世界各地,但从设计风格上来看,多了份澳洲独有的清新和自然。这种清新和自然也表现在编辑和写作风格上,它不会因为图片的美观而牺牲文字的质量,“他们喜欢的说故事方式是有着凶杀案小说般引人入胜的开篇”,努力向读者展现设计师、艺术家们最真实的一面,为了便于阅读,杂志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行话,同时杂志采用大量的特写照片,他们相信,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引人的。
日本的《Casa Brutus》,女性化、家居化的《Wallpaper*》
日本人对时尚趋势的变动是十分敏感的,这自然体现在这本艺术、设计杂志《Casa Brutus》中。这是著名的男士室内装饰杂志《BRUTUS》的姐妹刊,每期无处不在的搜刮技能和无微不至的主题编辑思路加上取经《Wallpaper*》的“全球设计感报道领域同盟”的策略,《Brutus Casa》已经在亚太地区成功地建造了最受建筑界、设计界、时尚界和出版界瞩目的杂志。
这本已有22年历史的杂志,绝对是特集天才,近两年做的“安藤忠雄特集”、“HOMMAGE FOR MYSELF”、“欧洲旅游册”、“LV秘密特集”和“寻找真正夏威夷”、“东京特集”、“纽约大特集”、“世界BEST100”、“日本BEST100”……光看这些专题名字就让人心旌荡漾。除了寻找优质创作人,也为品牌寻找创作因子——广告营销不仅是杂志收入,也是《Casa Brutus》的编辑思路,正是这种骨子里头的特集包装精髓,令《Casa Brutus》成为日本创作杂志的圣经。
亲善的《PPaper》
前一段时间广州的一家杂志介绍过《PPaper》,说这是有着无数创意设计头衔的台湾包氏国际公司创办人包益民做的一本平民化设计杂志,在台湾的发行与7-11便利超市合作,售价台币49元,在当地相当于一包口香糖加两杯饮料。不久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广告书店发现了这本杂志,只花了20块钱,我便拥有了那一整个下午的快意阅读。翻开这本用钉书钉装成册的80小册子,我看到有对日本新生代女设计师NAGI NODA设计的古怪的熊猫玩偶;生于荷兰的巴基斯坦裔电脑艺术家设计的冷酷的成人娃娃;在“生活灵感开关”单元里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设计细节。精致的图片和不花哨的版式,难怪有评论说“这是一本中看又中用的设计月刊”。
2004年底在台湾创刊,到2005年10月也只不过出了11期。由于《PPaper》的低价位路线和亲近的内容,《PPaper》在台湾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第一期售出35000多本,破了台湾设计书销售纪录;从第4期起一跃成为超级商场杂志类销售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周刊类的《商业周刊》、《壹周刊》;如今销售量大约是每期8万本;据说包益民有计划将《PPAPER》改作双周刊,并在2005年底至06年初分别进军香港、上海,制作当地版。
附录:
《Wallpaper* 》www.wallpaper.com
《i-D》www.i-dmagazine.com
《Icon》www.icon-magazine.co.uk
《FRAME》www.framemag.com
《Domus》www.domusweb.it
《I.D.》www.idonline.com
《SURFACE》www.surfacemag.com
《POL Oxygen》www.poloxygen.com
《Casa Brutus》www.brutusonline.com
《PPaper》www.ppaper.net
X登录 · · · · · ·
Email:
密  码: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