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诺贝尔和平奖变为革命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5 21:01:40
2008年10月12日
作者:陈永苗
2008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出来了,是芬兰前总统.Martti Ahtisaari.中國又没戏。不过公共视野中的其他人,其气质未必吻合和平奖,我觉得更有希望获得诺贝尔革命奖。“民族间的和睦亲善”,是具有世界公民的特征的,甚至一个民族内部的和睦亲善,都未必符合。
诺贝尔和平奖是具有基督教博爱与普世价值的背景,它是指向民族和解和爱,而不是指向民族内部对立与仇恨。以推进人權的名义,不见得一定促成和解和爱,也可能造成对立与仇恨。一味陷入对立与仇恨的政治反对,而期待诺贝尔和平奖,不外乎是将和平奖扭曲为革命奖。这里要求的并不是自由,而是奴隶的反叛和夺权。
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旨,超越于一切政治对立之上,一切政治权威之上。固然颁布给有的得奖人,有对專制进行政治敌对的因素,这是这种颁奖,说明專制处于和平的对立面。因爱而正义,诺贝尔和平奖当然具有政治性。
奴隶的反叛和夺权的心态,期待诺贝尔和平奖,是一种心理病态。背后有很大的问题,潜伏在哪里,那就是革命和夺权,作为民族的总体性。这是过去几十年革命專制心理的延续。只要扛住了民主、自由、人權的大旗,就垄断了一切美好,也不管到底自己的行为,是指向爱还是恨,和解还是对立。
而且指向了一种毫无边际的自我肯定,一点牺牲,一点推动,就让自己膨胀成全世界的。一种小孩子或者文人心理,做了一点事情,也不管大人如何评价,实际效果如何,就要糖。自恋和自私,渴望与索取,表演与撒娇,构成政治反对真实内容,而美好的民主、自由、人權,不过是一层镀金。
清王朝之后,担当著中华民族命运的知识份子的使命不是推翻前朝,自己坐江山,而是结束两千年的“治乱循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带来的苦难,缔造出一个长治久安的富强国家。如果不得不“以暴易暴”推翻前朝,那也是一个小步骤,而必须服从于结束“治乱循环”这一伟大目标。
如果说1949和1989年相隔40年,这四十年的前头和后头中华民族分别两次断裂,掐头去尾,1949年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断裂,1989年是大陆内部的断裂。致力于弥合两次断裂,我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机会更大一些。
担当著中华民族命运,是因爲中华民族命运关系每一个人的自由、财産和幸福。爲追求自由、财産和幸福,炎黄子孙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爱国主义是对家庭的爱。这种爱和追求构成了宏大和微小的动力。
仇恨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共同情感,如果是那样意味着内战,应该从这样的状态走出,让自己成熟起来,让自己长满胡子。超越仇恨理性起来,超越仇恨是不把仇恨,而把理性当作政治抗争的基础,政治决断不能基于仇恨的激情,而应该基于理性,否则冲天怨气都达不到目标,相反还坏了大事。这是一个政治成熟的担当,虽然这高于常人。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要是唤起全体普遍认可的诉求背后的爱,而不是扩大仇恨。
最后我又再次以米尼奇克的话来结束: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一个波兰,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不可将它分爲共産主义和非共産主义的不同的行政区,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语言,它将帮助我们一道生活在我们共同的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