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问题的担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39:42
第一篇、现代治黄问题的担忧
2011年到黄河,车从桥上经过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明显的河床比以前升高不少,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谷歌地球援引联合国环境问题部也给出了黄河三角洲淤积面积这些年迅速扩大的地球摄影。 1.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淤沙加速地图:  根据谷歌地球,和联合国环境署的报道,联合国环境署也在警告黄河水患的严重性。
The Huang He (Yellow River) is the muddiest river on Earth and is China's second longest river, running 5 475 km (3 395 miles) from eastern Tibet to the Bohai Sea. The Huang He's yellow color is caused by its tremendous load of sediment, composed primarily of mica, quartz, and feldspar particles. The sediment enters the water as the river carves its way through the highly erodable loess plateau in north-central China (Loessial soil is called huang tu, or "yellow earth," in Chinese). Centurie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dike building along the river's course has caused it to flow above the surrounding farmland in some places, making flooding a critically dangerous problem. Where the Huang He flows into the ocean, sediments are continuously deposited in the river delta, where they gradually build up over time. Between 1979 and 2000 - as these satellite images show - the delta of the Huang He river expanded dramatically. Several hundred square kilometres of newly formed land were added to China's coast during this period.  2.黄河下游淤沙严重的照片,摄影时间2011年秋,滨州黄河大桥。
      滨州的黄河大桥和水面高差近些年降低。黄河调流工程如果是有积极效果的话,那么这个效果或比不上房地产开发、人们破坏生态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小浪底调流工程虽然或能降低中游泥沙的淤积,但是下游仍然注意。

  南水北调中线可能会导致黄河流域多水,但是黄河河道并没有加宽,而且有淤积变窄的趋势,所以调水的结果往往可能是一个双刃剑。2012年国庆节路过济南的黄河,济南的黄河淤积也严重。

第二篇、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解释

  当人们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前后中国人口统计数字的上亿人口的减少,咸丰元年人口顶峰4.3亿人,人们都会在考虑怎样解释这个人口数字上亿人的突然减少问题。即便是考虑太平天国运动兵荒马乱,会导致人们不再生育,而且南方人们会下南洋,躲避战争等举动,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后即便是说人口死亡3000万人,那么仍然有一大块人口的数字对不上号。那么这一大块几乎是突然间蒸发的人口到底是哪一块?我认为这一大块人口的减少就是1855年-1870s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和黄河二十年间的任其漫流的结果。这次改道影响人口也是千万人的级别。除了决口的直接死亡意外,饥饿和疫情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要知道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人口减少的影响并非止于天京陷落,而是最后1868年捻军的剿灭。水患最后的结束甚至到了光绪8年的1882年,黄河改道的最后定型。

  第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858年《瑷珲条约》以及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中国外兴安岭,库页岛,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上的人口就被划归俄国而不是清朝。不过当时这里的人口数量稀少。

  第四,除了南方人躲避战乱退到南洋、美洲、欧洲等地以外,因为黄河的决口和漫流,以及捻军起义,北方居民也开始闯关东,咸丰之前满族不让汉族到东北满洲,咸丰后因为俄国和日本的觊觎,有必要让汉族北迁实边。因为中俄条约的新近签订,所以进入关东地区的人们在人口数字统计上可能出现混乱。中部居民和西安居民也有的迁移到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

  第五,蒙古的独立与否以及外蒙和内蒙的交界线对人口数目的影响。除了闯关东以外,清政府在清朝后期为了边疆的安全还积极进行中原人们向外蒙古的迁移。这些人员的统计数字也有问题。

 第六、在太平天国起义进行中和进行后,有两场大的对外战争,一个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帝出逃并且死在了承德,那拉氏辛酉政变上台和慈安一起垂帘听政,力挽狂澜。一个就是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中的刘永福军队,以前就是太平军的。很多中法战争中中方部队都参加过太平天国战争。

  这样中国太平天国时期上亿人的人口减少逐渐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太平天国内战有3000万人死亡的数据。因为这样,还有7000万人的数据差额。

    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无暇顾及河工,也无力治理,只得任黄水漫流.“黄河在兰阳至张秋的几百里范围内,南北迁徙摆动达二十余年,不但使鲁西平原上很多河道冲断、淤废、迁改,而且在黄河漫流所及之处广泛地淤积。由于二十年内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漫流的洪水在运河以西宽达二、三百里,在运河以东大清河两岸,南面流入小清河,北面决入徒骇河。总的波及范围达十府(州)四十余州县,受灾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淹没城市,冲塌城墙,一些城市不得不迁移以避水患,还造成口门以上黄河的冲刷以及山东水系的变迁,这些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此后几十年间,清政府内部就黄河回归故道还是改道北流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这场争论对黄河治理及近代山东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实,根本上讲,没有谁比谁的意见更好些,任何一个意见都不错,关键是赶快下力气治理黄河。对于地上悬河和泥沙量巨大的黄河,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治黄方案。只有不断地警惕和治理。   至于1855年铜瓦厢决口是否是有人为因素特别是是否由太平天国北伐军或者残余部队或者同情人士人工挖掘需要进一步历史资料支持。但是从太平天国起义的时间上和决口的方向是改道北流来说,这个可能性不仅有,而且几乎就是确定无疑的。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然后太平军的主力不思进取,在南京过上了皇帝生活,然后只派遣了2万部队北伐。结果1854年太平军必须增援,显现颓势,1855年6月北伐军全军在天津附近覆没。不过,残余的北伐军为了阻止清朝向南京的太平天国部队进攻,掘开黄河北流,拉开了黄河长期改道肆流的序幕。这次改道,虽然在光绪初年已经基本结束,但是法国人、日本人都已经等不及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平军震垮了国家柱石,那么广州的革命党再次起义。而这次清朝并没有真正被打败,而是满族不愿意再打下去了。革命党暗杀了光绪帝和慈禧之后,慈安将政权给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也被想夺权的人下毒刺杀了。    另一方面,这也显现出中国当时南方人北方人对立的文化和南方革命党人对于黄河对北方的危险性缺乏同情。中日战争,蒋介石能够采取掘开黄河的方式来淹日本,也是南方为主的国民党对黄河的意义淡漠的结果。这不是统治北方和统一全国的政治家能够接受的。正是因为黄河决口形成的黄泛区,成为淮海战役中轻武器为主的中共部队战胜了重武器装备更多的国民党部队的重要原因。   现在推翻清朝的政权仍然对历史中清朝的政治有些地方讳莫如深。而且一再的颂扬革命,导致太平天国掘开黄河这样的历史都想遮掩历史真相、仍然把清朝政治涂黑,这样做是掩耳盗铃的。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第三篇 治黄与治国  人们往往认为治黄如治国。而黄河的安澜不仅紧系中国的国运安昌,还是中国国家命运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时间不上溯很远,就铜瓦厢决口改道和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朝退出历史有着直接关系。而花园口决口将基本恢复的黄河北向流动的趋势改为南向流动,最终在二战和国共内战时期形成了黄泛区。刚好相当于8年抗日战争,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回归了故道。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耕植条件严重恶化,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转。如同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长期的政权巩固。  
  中国自古有两个国家安危治理的两个标志性的事物。一个是长城,一个是黄河。如果人们赞叹长城的巨大工程量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相信,治理黄河的工程量绝对不会低于长城的工程量。只是长城建立之后,往往垮塌毁掉的比较慢,而黄河的工程直接和水对峙,难以保留。长城往往是对外御敌的象征,而黄河水患往往被认为是对内统治的象征。这两个方面,外患内忧是如此难以解决,如同长城和黄河大堤的工程量之巨大。

自古英明有作为的领导人必定关注黄河以定民生,关注长城以抗强虏。黄河出现决口改道,往往出现皇帝也难管的起义者。例如水泊梁山。那个《水浒》怎么来的?而现在的梁山后来却没有什么起义者,为什么呢?北宋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现在黄河的模样,而南-北宋交替的时候,黄河改道到淮河,其中现在的东平湖就是当时这次改道留下的遗迹。而水泊梁山正好是在黄泛区差点淹到的边缘区域,所以这个和东京汴梁如此接近的地区居然有了起义军。另外,这个地方北方面对的是金朝,也是北宋政权头痛的,从而梁山地区出现了”好汉“。

人们常常提及康熙南巡视江南。实际上,康熙巡视江南可不是去玩。中心任务是巡视河务。这是一点。当时黄河顺淮河而下,在淮安是运河漕运,黄河和长江水系连接交汇之处。康熙六次下江南,次次必到淮安,均以详细巡视河工为首要。中心目的非常明显。当时的黄河和现在的黄河不同,和夺淮入海。因有运河漕运,长江黄河流域在下游水系相连。有诗为证: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穹。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勋劳意,安澜早奏功!

或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并不是以长江为界,而是以淮河为界。因为在明清时期,黄河从淮河入海稳定了700年的时间没有改道,淮河,相当程度上是属于黄河流域的,而黄河流域属于北方无疑。从而形成南方北方的界分。

第二点,康熙不仅巡视江南,事实上,为了根治黄河,还反映在他还巡视黄河上游地区的西北:“自横城舟行,顺黄河下流,历人所未经行之河套,直达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经济史》人民大学。可见,康熙为了根治黄河,他自己几乎走遍了整个黄河。毛泽东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走一走整个黄河,但是因为年龄等原因未曾成行。于是治国上也有遗憾。

第三点,康熙时期,运河河运占有相当的比重,嘉道时期,海运发展,河运也无力整修,泥沙淤积严重,导致铜瓦厢决口。

这一个规律的解释由谢维在《现代化与边缘化-读彭慕兰〈腹地的构建〉》2010.11《中国近代史》中提到。他称之为黄运问题。重视海运和经济中心移向沿海城市的时候,运河流域的治理似乎被忽视了。经济的发展停滞的同时,黄河和淮河的治理也就出现了滞后和空缺。这也是和1855年铜瓦厢决堤同出一辙的。而这次水灾和后来的花园口决堤以及板桓水库溃坝等水灾,以及自然灾害时的河南、安徽重创导致至今黄泛区的中原地区没有起色。

现在的几个重大水利工程,长江的水利和南水北调,花了很多的钱,但是从水患的角度讲,却是把钱花在了水患不严重的地区,而相对,水患最为严重的黄河治理的资金就减少了。治理黄河的资金的减少,南部的水调往黄河等北方的水系中去,北方河水的河床却没有那么大的变化。所以黄河海河流域中土地,河床中的水比工程前就会加大。如果大水来临,以前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的地下径流得到释放。因为北方土质比较干燥,黄土的渗水作用明显。而南水北调以后,河床附近的饱和度加大,这样,就会导致地下径流难以分流,同时黄河治理的资金转移到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患产生的可能性。

另外,南水北调以后,江南的水系干旱增加。这一点在三峡蓄水以后就已经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面积迅速减小,就是三峡蓄水以后,长江干流水位降低,洞庭鄱阳湖的水下泄变快导致的。这些变化因素的论证实在是很不科学了。

能治黄者,当能治国。黄河水患,是国运的晴雨表。首先,因为治水是治国中非治不可的工程,治国者如果能够重视,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其次,重视治水的领导必定会关心经济和人民的疾苦而不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分心。再次,能够治水,必定已经形成了上下的团结和严密和规模可观的组织。第四,能够治水,就会时刻提防,更加警惕,不易出现麻痹大意的治国失误。第五,没有人轰开黄河大坝,说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还没激化到放水淹人的程度。但愿人不要人为决堤来进行政治斗争。


第四篇
太平天国的决口和花园口的决口都有人为因素和影响,在历史上人为决口占有相当比例。所以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国际关系和黄河水患。虽然,现在国际上有禁止环境武器条约,也就是打仗的时候不能决堤,不能炸大坝,用水来淹人。不过,现在战争,并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的,而且内战更是不会关系国际法的。唯一能够有宿命论的结论的是:开挖黄河的政治团体必定不能夺得政权和统一。关键就是不得北方人民心。不得北方人民心就不能南面天下。开挖黄河的广西人起事的太平天国完全被镇压,而开挖黄河的蒋介石也无法夺得大陆的政权。人们在保护三峡大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地上河黄河的大坝绵延上千公里,那个堤坝上不需要原子弹,只要几颗现代化的高爆炸弹,就可以轻松让黄河马上决口,这种水患的威胁,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现在中国周边不很太平,社会的治理也问题严重。黄河的防务问题本身就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再加上国内外战争,就更加棘手。


附录:铜瓦厢决口   “由于铜瓦厢形势险要,清初以来就是黄河上重点修守的要工”。隆五十四年(1789年),情形略有变化。这一年溜刷溃堤,于中间开放水戗,[9]刷塌堤身一百八十丈,存上首长二百五十丈,作为上坝,下首长四十丈,作为下坝。此时的上、下坝即为铜瓦厢险工。至嘉庆末年,险工范围扩大,“越堤头堡至四堡埽坝相联,皆名铜瓦厢上下坝”。并且“该处河溜上提下移,或并行,或逼堤,或仓猝而来,或旋踵而去,势不可测。防守之法,未可稍忽也”。[10]道光年间,铜瓦厢上下坝仍是一个溜势顶冲的险要之处(参图1)。   咸丰年间,没有完全治理住黄河,然后同治年和光绪年间继续。当然,太平天国运动在1853年以攻克天京为标志结束,但是在长江以北,太平军和北方的捻军合二为一,在同治年间继续战斗。于此相对,是同治年间的黄河水患。同治二年(1863年),河水大发,来源极旺,“一股直下开、东,一股旁串定陶,曹、单等处”。[34]下开、东一股仍由兰通集入长垣境,在小青集(盘冈里)附近发生变化,“改径以西乐善里、海渠里、大留里、新安里、竹林里、迁冈里、鲍固里、褚城里、于林里归入东明县境”。同治三年(1864年),开州黄河继续北徙抵达金堤,“渠村、郎中、清河头等庄俱遭淹没”。[37]遇到金堤阻挡后,顺金堤“自西南斜趋东北,濮州直当其冲,由濮而范又东北过寿张境至张秋穿运”。同治五年(1866年),水灌濮州城,以致官署迁徙流移,数年后才安定下来。次年三月又说:“开州金堤正当大溜下注,绵延一线”[39]。这时漫流已经较为集中,据同治六年(1867年)苏廷魁查勘了兰阳至牡蛎嘴海口三省二十余州县的情况后称:“黄流直趋东北,并无斜串旁支,咸丰五年时被水最重之菏泽、定陶、郓城、金乡等处,近因距河渐远,稍免水患”。[40]这时候的黄河已经和初决时分歧错出的情形大不相同,大溜沿濮范一线而下(参图2),如同太平军和捻军的状况差异一样。

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才在 两岸民埝的基础上普遍修筑堤防,光绪十三年之后两种治理主张的争论才告止息,大改道的格局也就此形成。

http://blog.chinaunix.net/u/14014/showart_13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