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思”破瓶颈 “八取”求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46:30
“十思”破瓶颈 “八取”求突破
发布时间:2008-06-12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中共宿迁市委书记 张新实
宿迁建市以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思想大解放、开放大突破、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历史。但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深刻审视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不足,深刻反思精神状态,着力转变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发展大跨越。因此,我们在全市积极开展“十思十查”活动,全力解放思想,彻底破除广大干群在发展中在思想上存在的瓶颈制约。
一是思考宿迁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面对宿迁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查一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状态是自我陶醉、裹足不前,还是奋起直追、竞相发展。二是思考宿迁如何破解当前紧迫的发展难题。面对土地控紧、银根收紧、减排逼紧的压力,查一查自己是不是存在本领恐慌、束手无策、怨天尤人的状况。三是思考宿迁如何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面对外界对宿迁改革成就的评价,查一查我们工作作风实不实,是否存在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问题。四是思考宿迁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集中,出现了空心村、空心镇的新情况,查一查我们创新意识浓不浓,是否存在靠老习惯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五是思考宿迁如何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面对宿迁大地上“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新气象,查一查我们“三创”精神牢不牢,是否存在服务意识淡薄,衙门作风严重,甚至挫伤群众创业热情的问题。六是思考宿迁如何进一步打造精品城市。面对中心城市硬件建设相对超前,软件配套相对薄弱的现状,查一查规划设计是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是否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管理经营是否坚持“精心、精细、精品”。七是思考宿迁如何提升各级干部、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面对日益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查一查我们干部能力素质是不是已经适应了发展的新要求,是否存在个人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效能低下、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八是思考宿迁如何进一步解决服务环境的梗阻现象。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关键因素,查一查干部服务质量高不高,是否存在服务态度差、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九是思考宿迁如何保持勤政廉洁的发展氛围。面对领导干部参与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的复杂环境,查一查是否存在违规违纪、以权谋私的问题。十是思考宿迁如何推动落实好、快、干。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查一查我们是否存在坐而论道,靠开会、发文件指导工作,虚于应付、得过且过。
“十思十查”,仅仅是提出问题,引起讨论。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对照检查这一阶段中深入查摆问题、深刻查找差距,挖出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还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宿迁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从八个方面求突破:
1、取创新、弃守成,在思想观念上求突破。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宿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好字当头,后发快进,干字为本”的指导思想,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时刻保持后发快进的发展态势,全面构筑实现更大突破的竞争优势,处处彰显干字为本的品质,积极营造求实务实落实的良好氛围。切实处理好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与城乡差距的关系,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科学发展与人才支撑的关系,科学发展与区域软实力的关系,追求好的经济质态、好的社会效益、好的生态环境、好的人民生活。
2、取自信、弃自卑,在精神状态上求突破。摒弃“矮化”心理,勇争一流目标、敢于杠旗夺牌,坚决破除“我难、我穷、我不行”的弱势心理,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理,以不甘落后的志气、迎头赶上的勇气、争创一流的锐气,敢做“出头鸟”,敢当“领头雁”,力争冲破平衡,打破格局。从“坐、等、靠、要”的“伸手”思想中解放出来,激活主动策应、奋力追赶的新状态;从小改即缓、因循守旧的落后意识中解放出来,激活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新状态;从小难即畏、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中解放出来,激活知难而上、负重拼搏的新状态;从小安即止、四平八稳的工作态度中解放出来,激活敢于负责、敢挑重担的新状态;从小局至上、自行其是的部门利益中解放出来,激活团结协作、令行禁止的新状态。
3、取生态、弃污染,在发展路径上求突破。发挥后发优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是坚持“项目看环保、投资论大小”,决不引进“污染难治理,治理不达标,达标增排量”的企业和项目,大力引进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两低两高”产业和企业,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搬家。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市建设,重点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支撑和生态环境”五大体系,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牢固树立“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的理念,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遏制能耗增长势头。三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围绕建设旅游大市的发展目标,努力塑造“楚风水韵、休闲绿都”的旅游品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集中力量开发“环骆马湖旅游度假区”龙头项目,突出两河文化风情游、两湖生态休闲游、英雄文化系列游和工农业体验游四大特色。
4、取特色、弃同构,在打造主导产业上求突破。一方面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全力打造全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浆纸产业园区基地。到2012年,全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将分别实现产值100亿元、2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全省新能源、服务外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市共规划建设了5家以秸秆、稻壳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已建成投产1家;骆马湖、洪泽湖风力发电,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等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为载体,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计划到2010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
5、取长效、弃急功,在基础设施上求突破。着眼于建立以水公铁为重点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铁路建设方面。力求尽快开工建设宿宿淮铁路,规划建设宿迁—新沂—临沂铁路,打通宿迁和南北枢纽及港口城市铁路运输通道及苏北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宿迁融入东陇海产业带和直通连云港港口的步伐。水运建设方面。我们将争取积极规划建设宿迁至连云港港口的航道,实现港口优势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共赢,加快宿迁经济国际化。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对已列入今年建设计划的宿新高速公路,和已列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泗洪至安徽泗县的高速公路,我们将积极争取省里早日开工建设。
6、取合作、弃边缘,在对接徐连上求突破。省委省政府“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加快推进连云港港口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为两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处于苏北腹地的宿迁市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对接连云港,打造港口腹地经济。宿迁要利用好这一窗口,依托这一通道,拓展我市与国际的联系、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做好面向日韩开放,使宿迁进一步走向世界。二是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要抓住宿迁即将跨过城市化水平40%的“门槛”,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借助徐州交通枢纽和发展空港经济的拉动作用,实施中心城市“西向战略”。三是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清清的骆马湖是徐州、宿迁宝贵的水资源,要加强与徐州合作,共同打击非法采沙、过度围网养殖等破坏水环境行为,保障城市安全供水。
7、取致富、弃守穷,在脱贫攻坚上求突破。宿迁是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全市城乡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127万人,有省定经济薄弱村254个,占全省的25.12%,特别是泗洪西南岗的经济薄弱村占到60%。一是用工业化思维抓扶贫工作。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三来一加”项目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以“三化”化“三农”。二是利用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的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特别是引进和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果、蔬菜园艺业、规模养殖业和特色水产业,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三是加速西南岗地区脱贫致富,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府推动、干部带头、大户带动,坚定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提升精神面貌,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8、取统筹、弃失衡,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求突破。从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监管水平抓起,着力改善职教弱于普教、农村教育和卫生弱于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现状。一方面,打造全省一流的职业教育产业集聚城。2007年以来,我们投资7.6亿元,建设了公共实训基地、市职业教育中心、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新校区、宿迁卫生学校四个中等职业学校,下一步还将积极争取省里支持,独立设置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宿迁高等师范学院、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宿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楚天科技职业学院。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医疗改革。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阳光工程”,强化对医用耗材价格干预,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全面实施卫生支农战略,今年以来下派了165名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到112个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大力实施惠民医疗服务。全市已建成惠民医院(卫生室)311个,确定惠民对象62313户,发放惠民医疗卡27396张,医疗机构对惠民对象减免的费用由县区财政拨付补偿。切实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有效解决群众安全就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