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公子为何这般忧伤?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00:14

纳兰公子为何这般忧伤?

丁启阵

 

纳兰性德出身满族的贵族家庭,隶属于正黄旗,他的曾祖父金台什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皇妃,皇太极的生母。也就是说,纳兰的祖父跟康熙的祖父为表兄弟关系。由此可见,纳兰家族的来历不同寻常。纳兰的父亲明珠,也不是寻常之辈。他善于投机钻营,在险恶的官场争斗中,总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职位一路飙升,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就是说,一直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当时有这样一句民谣:“要做官,问索三(索额图);要讲情,问老明(明珠)。”明珠扳倒索额图之后,他的权势就更是炙手可热,跑官的、说情的都汇聚到了明珠家。据《清史稿》记载,明珠家的财产是“日进斗金”、“货贿山积”。纳兰本人,也不是庸碌之辈。他是个文武兼修之人。十七岁就读于太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高中进士。因为跟皇家的特殊关系,很快就被康熙任命为三等侍卫。做了侍卫之后,纳兰苦练各种武功,其中射箭技术最为出色,达到了百发百中的水平。康熙皇帝无论是待在京城,还是巡游各地,纳兰都佩刀带弓,跟随左右,贴身护卫。康熙对纳兰格外赏识,“眷注异于他侍卫”,经常赏赐他各种奇珍异物,有一次还赏赐他亲笔御书的唐代诗人贾至的《早朝》诗。荣宠非常,人人羡慕。职位上,几年之内就从三等侍卫擢升为二等、一等。史书记载说,康熙有意重用他。

这样的家族背景,这样的相门公子,这样的文武修养,这样的前途无量,纳兰却没有成为一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而是成为了一个性格文静忧郁、处世谨小慎微、情感缠绵悱恻的词人。纳兰从小喜欢读书、钻研学问,经常在家闭门读书,有时候找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探讨学问,谈古论今。他曾托朋友帮助他寻求购买各种经学研究著作,“晓夜穷研”。纳兰做官之后闲暇极少,而且他在三十一岁上就因寒病去世了,但是,他仍然留下了多种著作。其中有读书随笔集《渌水亭杂识》四卷,编著有《词韵正略》。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不少词作,保留至今的就有三百多首。做了侍卫之后,纳兰言行十分谨慎。他的乡试主考官日后成为他的恩师的徐乾学写的纳兰墓志铭中说:“后容若入侍中,廷禁严密,其言论梗概,有非外臣所得而知者。”韩菼在纳兰神道碑铭中也有“性周防,不与外廷一事”的话。纳兰情感的缠绵,翻开他的词集,触目皆是,怀念初恋美好的,倾诉两地相思的,沉吟失恋怅惘的,痛悼爱人亡故的,一唱三叹,千回百转。有人统计过,纳兰词中有“愁”字九十个,“泪”字六十五个,“恨”字三十九个,“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词语随处可见。

纳兰实在是一个豪门异数。他的弟弟仲揆,就跟纳兰截然不同,热衷于权势游戏——最终因为站错了队,死后坟墓遭掘,墓碑也被改刻成“不忠不孝阴险柔佞仲揆之墓”,祸及妻孥。

屈原被文学史家称为“缠绵之宗”。屈原之后,诗人辈出,但是,纳兰词所表现出来的多愁善感、“哀感顽艳”,无人能及。纳兰生前好友顾梁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一点儿也没有夸张。

那么,纳兰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其一是,他的内心怀有恐惧感。纳兰对荣华富贵,一直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徐乾学说他中进士之后,日常还是喜欢闭门在家,不跟人交往,“萧然若寒素”。有客人到他家,能避则避。家里收藏了几千卷图书,平常弹琴吟诗,自我娱乐而已。纳兰之所以能这样,主要原因是,他内心怀有恐惧感,他知道权势的危险与不可靠。父亲明珠是怎样借助索额图一步步爬上去,羽翼丰满后又怎样跟索额图互相倾轧,纳兰肯定是很清楚的。做了侍卫之后,整天陪伴在皇帝身边,外人看到的是宠幸、荣耀,是前程似锦,而纳兰感受到的,却可能是皇权的不可侵犯,是伴君如伴虎,是朝廷权力争夺的你死我活。

其二是,纳兰崇拜汉文化。纳兰身为满族皇亲,但是,他对汉文化的兴趣显然大大超过了一般汉族读书人。他研读汉文化经典,他写汉文词,他广泛结交汉族读书人,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跟随康熙巡游江南,因为可以观赏江南风景,会见一帮江南的汉族朋友,他在词中流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欢快心情。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纳兰喜欢结交的朋友,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汉族,二是年龄比他大,三是落魄失意者。严绳武比他大三十岁,陈维崧比他大二十八岁,顾贞观比他大二十六岁,梁佩兰比他大二十五岁,姜宸英、朱彝尊比他大二十四岁,吴兆骞比他大二十二岁,韩菼比他大十三岁,差别最小的,马云翎也比他大四岁。他的这些朋友,基本上都是命运不济的穷朋友。马云翎只中过举人,郁郁不得志,三十岁就死了;梁佩兰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为官不到一年,即因病南归;秦松龄任乡试主考,“以磨勘落职”;姜宸英为人高傲,“屡踬有司”;严绳孙性情旷达,无心科举。有人说,纳兰有意结交汉族文人,为的是笼络汉人,巩固满清政权。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信。笼络汉人,何必专挑这些倒霉的文人呢?纳兰之所以结交这些汉族穷困文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学识天分相近,这些人可以成为他的知音;二是这些人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比较安全。

其三是,纳兰多情、深情。顾贞观在给纳兰的作品写序时,有一句话,“非文人不能多情”。这句话的意思是,纳兰本质上是文人,因此他多情。他不但喜欢结交众多的汉族同性读书人,也喜欢结交异性。纳兰一生有过两个妻子,还可能有过两个情人。纳兰的原配妻子卢氏,是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的女儿;他的第二个妻子姓官。纳兰有过婚约的一个绝色女子,后来被选入宫,咫尺千里;纳兰还可能爱过一个叫沈婉的江南女子,不知何故,至于分飞。所有这些女人,纳兰都曾经付出过真情、深情。与她们的生离死别,都给纳兰留下了深深的伤痛。这其中,卢氏夫人给他的伤痛无疑是最为深刻的,以至于在卢氏死后,他一再写出催人泪下的悼亡之作。直到卢氏死后的第七年,他还在写悼亡词,在慨叹“十一年前梦一场”!

其四是,纳兰有才。顾贞观在“非文人不能多情”那句话之后,是一句“非才子不能善怨”。多情、深情之人,他们的感情,倘若不能表现出来,任是怎样的丰富、深刻,他人也是无从了解、无法感动的。还必须说出来,写下来。纳兰做到了,他以他杰出的文学才华,写出了内心那一段段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于是,大家都知道,纳兰是一个如此多情深情的公子,为之感动,为之敬佩,为之神往。

 

最后附带说一下纳兰的称名问题。有学者(例如启功先生)认为,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纳兰成德,而不是纳兰性德。理由是,纳兰原名成德(字容若),“性德”是为了避当时太子(胤礽,这太子小名“成哥”)讳,改的名。称呼他纳兰成德固然有否定封建皇权、尊重词人原名的意思,但是,我认为,两种称呼差别不大。因为,纳兰本人是一直在替朝廷当差的,是皇权的臣属,避太子名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