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4:09:25
[251]校企合作办学之设想及其实践 [WWW.CETTIC.CN  来源: 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   发布日期: 2007-10-22 ]

    【内容提要】 本文在简要分析校企合作办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形式,进而简单介绍了作者在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作法以及存在并尚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设想 实践

 

    一、校企联合办学之必要

    学校教育与一切有益的社会活动相合作,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教育局,早在1981年发布的对各成员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第73号建议中,就曾对“教育和职业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认为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对教育的针对性的要求,满足不断使教育结构、计划和内容适应变化着的经济、文化、社会的情形和工作条件的要求,使所有儿童和青年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及自我满足作好充分准备的要求”。并且还强调:“学生在培训机构之内或之外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生产劳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创造与外界(包括工作世界)更多的接触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个人和团体更多地理解社会的、道德的、美学的和经济的价值。”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企业建立充分的合作关系,具有更现实、迫切的意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为社会服务显得更直接,与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从而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也就显得更需要。因为中等职校所承担的责任的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需求所直接接纳。因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更应与社会、企业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可以说,校企合作教育能否成功实施,是决定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关键举措,是中职学校实行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石。几十年来无数中职学校的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企业家也渴望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进行密切合作。目前,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资产重组,生产力布局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这使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已从“物”的竞争转为“人”的竞争,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自己员工素质的提高。他们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如今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已不再是产品、质量这种“后期”的竞争,而是争夺高素质人才的“起跑线上”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员工,谁就掌握了决胜的主动权。于是,精明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高素质工人的“摇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但是,由于目前呆板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的制约,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以及教育者本身创新意识的缺乏等等原因,中职学校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的作为还远不能令人完全满意。虽然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目前的中职教育总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中职教育基本上源自于普通教育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烙印。这种模式下的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书面考试轻实际操作的教育观念。笔者曾对本地67家企业对所录用的中职毕业生各项技能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其结果如表一。

 

    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对目前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状况不满意。虽然,专业技能只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可以“以一斑窥全豹”: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不高。由此不难看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企业还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原本是利益或责任“共同体”的学校和企业却不可思议地各行其是。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合作,也只是属于十分“浅表”的、甚至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于是,由此造成的最显性的后果是,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对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当无论是市场经济所提供的大气候,还是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掀起的新浪潮,都已经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一展宏图的无限空间时,我们却仍在举步蹒跚,这是不能不令人感到痛惜的。

 

 

    教育的本质功能,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特征和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都提示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他们理应“自由联姻”。而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不尽人意的现实,则更是十分清晰地显示了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显得多么迫切!

 

 

    二、校企合作办学之设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掌握何种技能的人,学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何种技能训练。也许这样说,会让人觉得职业教育的目标太低,教育过程太容易,教育范围太狭窄,教育内容太单一。其实不然,教育目标应有层次性,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是职业教育最为现实的目标。笔者以为中职教育应该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从实现最现实的目标做起。更何况“企业需求”中更包含着丰富、深厚的人文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先后对湖北宜化集团、南玻化工、中船重工、长机科技、船厂、江苏大智资讯、富士康集团、江苏华硕电脑、可胜科技、宁波奇美、浙江晟钛科技、东莞毅昌机电、深圳同洲、索尼——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兴通讯、中船远航等35家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以“你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如何?”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二。

 

    从上述结果不难发现,近70%的企业将“高度的责任心”和“能吃苦,有上进心”作为第一选

    择,这也说明他们认为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所在。另外,“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选择总人数为35人(即包括了所有调查对象),这说明企业人士都希望自己企业的员工上岗后均能较好地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企业创造财富。

    通过这一调查分析,我们比较明确地了解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中最为关注的方面,使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等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目标。我们认为,这种以明确学校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调查分析,十分必要。它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依据,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

    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呢?笔者有如下之设想:

    1.学校领导层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使全体教职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将它与学校的前途、与学校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2.加强校企合作前的有效沟通,了解校方和企业方之间的实际需求,寻找校企联合两个主体的利益结合点,为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之“互利双赢”的目标打下基础。

    3.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德育既是职业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从前面的调查分析知道,企业用人标准也是坚持德育为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

    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课堂教学或校园文化生活为德育舞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积极构建出一种开放的德育理念和工作体系。以往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这种方式过分依赖于道德学习而忽视了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已不单纯是一个旁观者或无任何实践经验的人,他们开始有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最直接的近距离接触。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也是检验理论学习和道德认识成果的实践机会,它使学生开始有了更真切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把思想和理论认识成果自觉转化为职业发展需求,用职业发展的实践来验证道德学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激发出自身的道德需要,进而产生道德行为,最终构筑一个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完整链条。

    4.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为广大员工所普遍接受、共同奉行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学校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合作对象的企业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加深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对企业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养。

    5.跳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及教师要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进车间;所谓请进来,就是把企业的老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高技能人才请进校园,请进课堂。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和学校一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一同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设施设备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6.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分层次逐步推进。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浅层次合作。在此层次的合作中,学校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2)中层次合作。这种层次的合作形式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深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在这种层次的合作中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上述各种层次的合作又有多种形式,笔者通过对企业和学校双方需求的研究和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设想出如下一些形式,并将其所属层次和内涵列于表三。

 

    三、校企合作办学之实践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设想,笔者具体负责并参与实施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全过程,现将相关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1.加强领导 为使校企联合办学取得实效,学校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学校在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学习有关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宣讲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促使干群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减小因观念问题而产生的来自于学校内部的阻力。

 

    学校为了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亲自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招生就业副校长具体督促并实施,从组织上确保此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并收到实效。

 

    2.有效沟通 学校与企业的有效沟通是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前提和基础。校企联合办学就象婚姻一样,在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前,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沟通,校企双方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只有通过沟通,校企双方才可能激发出合作的热情和激情,进而促进双方的正式“联姻”。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之前,我们非常重视与企业的沟通。通过沟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促使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有效结合起来,让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空间需求的提高。同时,通过沟通,让企业明确认识到,支持和配合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使企业将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进课堂讲课以及“师傅带学生徒弟”等合作过程形成制度并转化成企业的自觉行为,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实习学生的潜在价值,不简单地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真正积极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锻炼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有了校企双方的正确认知就可能在校企双方中进一步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校和企业能够用双方的热情去共同经营校企合作事业,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否则,“剃头担子一头热”,只有学校的热情,没有企业的积极性是无法成功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沟通。今年4月,学校校长亲自带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日夜兼程,走遍大江南北,巡访几十家企业,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向企业管理者宣传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和作用,征求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深校企双方的互相了解,联络校企双方管理者之间的个人感情。由于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江苏大智资讯、富士康鸿富锦、富士康鸿准模具、海南金盘电器、江苏华硕电脑、广州中船远航、南玻集团、中船重工、长机科技、湖北宜化等10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与学校签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意向书,为学校最终选择并确定校企合作对象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到学校进行考察,并就合作的细节进行设计、沟通和谈判,最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现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附后(为避免透露作者相关信息,协议中的具体单位隐去),以资参考。

 

    3.实际运行 对于进行合作办学的企业,我们在班级建制上设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对口“人才培育班”,每班名额在30~60之间,由相关企业正式授牌,实行“一企一班一专业”。这样做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班级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施教。

 

    对于对口“人才培育班”的日常管理工作,校企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双方各选派一名班主任。校方选派的班主任主要抓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选派的班主任一般由其人事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对“对口班”进行管理。企业方班主任在工作中实行定期见面交流制度,将了解到的对口班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汇报给企业,从而形成了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格局。

 

    由于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方都会主动出谋划策,积极配合,采取一些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办法。如中船重工数控班,企业选派的班主任常住学校,既参与班级管理又兼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南玻化工选派的班主任则根据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带领班级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了解工厂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现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受到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华硕电脑则把“树良好纪律,创磐石品质”的厂训作为班训,将华硕员工基本行为准则作为班级公约,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华硕公司的企业宗旨结合起来,将华硕的谦、诚、勤、敏、勇五德与学校“忠心献国家,爱心献社会,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的“四心”教育联系起来,牢记华硕“领先=行销(品质*速度*创新*服务)/成本的致胜公式,为将来正式成为华硕的一员做好准备。华硕员工的纪律宣言和基本行为准则见附件5,以供参考。

 

    4.主动适应,优化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要主动回应企业需求,努力优化学校教育。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真正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人。中外许许多多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对员工道德素质的要求。曾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这样一番话:有德有才,高薪聘用;有德无才,培训使用;有才无德,后患无穷。这清楚地表明一个现代企业家对员工思想道德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现代企业讲究生产效率,除了依靠生产技术的提高外,同时需要一定的生产强度,这就要求员工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这种生产的“苦”与“劳”,往往不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强度所能比拟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通过比以往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切。如通过参观生产厂区、生产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实行“准就业实习”,提供学生真切体验。同时,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在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使学生从小练就“吃苦耐劳”的素质。另外,改变原先把职业指导变相为突击性的“毕业指导”的做法,充分注意职业指导工作的“一贯性”、“连续性”,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尽可能地做到形象具体、活泼生动。例如,举行“已毕业学生就业案例分析会”、“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用工企业对就业学生要求介绍”,开展“‘名企业家成才之路’读书竞赛”活动等,消除学生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心理,使学生逐渐形成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既敬业又乐业的意识。

 

    (2)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的是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基本生产能力。虽然这些技能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的办法解决,但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非生产性成本。所以企业更愿意聘用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聘者。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我们清醒地看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满意率并不高。所以,对我们来讲,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一件关系到学校生存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事。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教师是任何教学体系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学校的教师是教师行业中最具挑战性的,尤其是专业教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个个是“全才”,既要具有一套管理学生的办法,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非本专业学历,也非师范出身。如果教师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此我们的做法是:①在一定阶段内,每一位专业教师争取能教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要能教《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常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电工测量》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能教《QB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动画制作》、《微机原理》等。②要求专业技能操作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并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

 

    2)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技能教学。 就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结构而言,大多采用传统的三段模式,即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即应知教学时间占三分之二,应会教学时间占三分之一,理论教学偏多偏深,造成学生过多的知识积压,削弱了专业技能教学,使学生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甚至出现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会打字、排版,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不会使用万用表等奇怪现象。对此,我们在充分征求合作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我们把所有课程分为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后者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一年级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的比例基本持平,前者约占47%,后者约占53%并以专业基础课为主,充分体现“宽基础”的教育理念。二年级课程则着重加强专业教学,调整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的比例,前者约占35%,后者约占65%并以技能操作为主,突出技能教学。各专业技能考核均在二年级完成。

 

    三年级除部分参加高职升学考试的学生外,全部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5.建立相关基础文件 为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调节、规范和推动,为此,我们与合作企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基础文件,主要有:《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6.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在新体系中,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标准中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企业教学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导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7.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 为确保校企合作有序正常地运行,我们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与企业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为合作双方构建了一个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使校企合作真正收到实效,形成合作双方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

 

    四、校企联合办学尚存之问题

 

    1.观念问题

 

    (1)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视为额外负担。

 

    (3)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

 

     2.政策问题 

 

    (1)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

 

    (2)国家还没有出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这严重阻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大大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全面实施与推进。

 

    (3)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4)学校体制改革滞后,弹性学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

 

    3.运行问题 

 

    (1)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2)微观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

 

    (3)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差甚远。

 

    (4)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大题目”,是一篇永远书写不尽的“大文章”。就其形式来说,不可能有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做法,也不可能有一种能包容一切、适合任何专业的模式,但只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我们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