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入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5:51
发布日期:2010-10-25     【字体】: 主编:李文朝 编审:杨逸明 责编:何 鹤

浅谈口语入诗

李盛仙

 

口语,《辞海》解释,指大众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童叟皆知。口语入诗,浑然天成,娓娓道来,琅琅上口,同样能创作出具有高雅诗韵,深远意境的诗词佳作来。

试举朱元璋的一首诗为例:“鸡叫一声蹶一蹶,鸡叫两声蹶两蹶。三声呼出扶桑日,扫尽残云和晓月。”一二句全是口头语,但与三四句组合起来,却是雅俗相融,浑然一体,就成了一首响遏行云、声振古今的好诗。

口语入诗,古已有之。元人房灏赞扬杜甫:“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入诗。”寻常话即口语也。其实,在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是首首明白如话的。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清明》、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喜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等,许多传世之作,也都不是深奥晦涩而是明白晓畅的语言。“小荷才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明白如话的诗句,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已化成为当代的语言材料。唐诗里写明白如话的诗首推元稹和白居易,特别是白居易的诗,以时语,口语入诗著称,所著之作求老媪能读传为佳话。今看白集,没有一首是艰涩费解的。李清照词作的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与她善于熔炼家常语入词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更是诗词创作运用口语入诗的典范。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或气势磅礴,或幽默风趣,明白如话,意味深长。冯玉祥的“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句句口语,明白如话,一读就记住。

可是,现在有些诗友,为显示自己所谓的博学或过人的才思,故意在诗词创作上卖弄文才,追求奇巧险怪,在诗词写作上选韵觅险,用字生僻,遣辞别扭,造句深奥,引典法古,故意炫耀学问和作诗的本领,使人不得其解,读之乏味。

也有些吟友,在诗词创作中,误认为语言愈“陈”“愈”典雅,于是费尽心思复古,在故纸堆里找出处,把陈词滥调当时髦。比如写百姓要用“黎庶,”写杨柳要用“霸岸”,写信函要用“雁字”,以“东皇”代东风,以“蟾魄”代月亮,以“帆影”“蒲轮”代轮船汽车等等。试想,一首诗每字每句都是古人牙缝里拾来的。虽然出处是有了,可诗人自己的话还有没有呢?其实,这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误区。写古体诗词,一味模仿古人,专门拾古人牙慧,这类诗词泛滥了,久而久之就成会成“诗八股”。

口语入诗,曾有过争议。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重庆有过“飞机”一词能否入诗的争论,有人建议以“铁鸟”代之。据说章太炎有一次作诗,要用到“手枪”一词。这位大学问家嫌“手枪”太俗,不古色古香,恰平仄也欠合。于是绕室彷徨,绞了好多脑汁,最后想出“拳铳”二字来代替。

如果是原子弹、宇宙飞船该用什么代名词?这里举一首用时语、口语入诗的佳作。刘礼君有首《春感》诗云:“神舟命驾六龙游,旋请东君下九州。春日吻红中国结,斗牛舐亮小洋楼。杯中玉液人头马,席上珍馐海底鱿。举步桃源是非梦,华灯笑醒五千秋。”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热闹景象和歌颂祖国昌盛的诗。诗中的“神舟”、“中国结”、“小洋楼”、“海底鱿”是大众流行语,“人马头”(名酒)是泊来语。作者十分机智地将这些口头语、泊来语与“诗家语”嫁接在一起,缝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可谓是路旁摘花,伸手拈来。如此口头语与诗家语相关相应,文采飞扬,读后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又不失典雅。典雅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质感,不能因为口语入诗就把诗词写成顺口溜或打油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诗词语汇系统已不能完全承载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境界,写诗也要与时俱进。唯陈言之务去,有些诗词中习用的词语,过去已经用滥了,与当代生活不相符合的,完全失去了新鲜感,徒然增加理解的困难,力戒采用。

有人以为能搬用古典诗词中的“代字”以达到求“雅”的,其实,这些人不懂得什么叫雅。

什么是雅?并非指字面漂亮,辞藻华丽,我认为吸取当代生活中新鲜活泼且富有时代气息的时语入诗,口语入诗,并塑造出艺术的意境,才叫雅。

诗,应当积极撷取当代词语甚至流行口语入诗。这样,诗才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色彩,更容易进入读者的心扉。口语,是诗词的“活化剂”。有首叫《花农》的诗:“数亩鲜花十里香,盆移架插更匆忙。‘明天正是情人节,吩咐全家上市场。’”作者利用通俗的口语,“明天正是情人节,吩咐全家上市场,”语言鲜活,而又符合平仄韵律,可谓“天衣无缝”。

李锐《三亚小住》:“大海沙滩椰树迎,新鲜空气水清清。当今城市评环保,三亚全球第二名。”诗前有小序交代,主人告三亚环保世界排名第二名,夏威夷排第七位。可见后二句诗系主人原话略加规范而得之,口语入诗,与前面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首叫《故乡行》诗:“小桥流水几声蛙,两个顽童不着纱。借问凉茶何处买,我家地里有西瓜。”全诗意境清新,形象逼真、口语入诗,精当流畅,品其诗犹如酷暑天吃西瓜——舒心。

   《乡邻》诗:“老巷新楼门对门,油盐柴火总难分。东家有酒西家醉,一树桃花两院春。”这首句句口语化,全诗通过对具体景物和形象的描摹,寓理于物象之中,把新型的邻里关系写绝了。

《夜来喜雨》诗:“无奈春来旱日长,忽惊急雨夜敲窗。翻身骤起门前看,喜唤乡亲上短墙。”是口语入诗,是白描写意,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特写境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君子兰》诗:“兰花朵朵叶儿鲜,身价一盘数万元。都是商人瞎炒作,君子从来不爱钱。”又如《咏松》诗,“耐得岁寒自古今,风格品质自超群。岂凭苍劲凌云干,唯靠精神感动人。”“君子从来不爱钱”,“唯靠精神感动人”,都是口语入诗,明白如话,童叟皆知,让读者感到自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