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夫子闻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4:07:16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五》
   
    对这句话的解释,其实我与传统的书上理解有异。一般的解释是说:子禽问子贡“夫子每到一个地方,必然能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求别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然后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取得了被人的信任,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他,这种获得别人的信任而获知道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不一样吧!”
   
    但我的理解与上面的传统的理解不同的地方在一个“闻”字,我觉得,这个“闻”字有参与政事的意思在内。一字之差,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全句解释如下: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参与政事,是自己央求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给的呢?子贡回答:老师用温良恭俭让的品行而得到重用的。夫子的求与别人的求有所不同吧!
   
    从全句来看这个闻字比较符合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一个有能力的君子,不应该长期的“啸傲山林”,风流江湖,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应该主动的去求的与自己相称的职位,然后可以为天下百姓做实事,为黎民谋取福利,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从本句来看,孔子是鼓励仕途的,并提倡用合适的方法去“求”得功名。如何去“求”,君子当以“温良恭俭让”,以退为进的求,用自己的品德来取得当权者的认可,放心任用。
   
    我想,这句里有两层主要的含义。一还是以君子的修身的品格来说,君子当以温良恭俭让,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去做事去学习。二,君子当才以至用。这也是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主要区别点,道家讲究出世,儒家讲究入世。君子不逃避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儒家的思想中也有这样的一个矛盾在内,一提倡谦虚慎言恭敬俭朴谦让,但鼓励积极任事。
   
    而在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多重视“温良恭俭让”的品德,却忽视了一种积极任事的态度。没有了这种态度的君子之风,在这个社会上也渐渐的偏离了儒家的正统方向。所以在而今我们的社会所流传的一些儒家思想,多有诸多歧义,比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等等,都是消极的儒家思想歧义。特别是而今在社会上有一种“低调做人,消极做事”的思想态度,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但是,很多人美其名曰“谨慎、谦虚”“虚怀若谷”。特别是在前段时间还听到公司内部员工说过的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确实,这样的处事风格是儒家思想的所谓的“中庸”变化而来。然而,真正的中庸却并不是如此,可笑的是,我们目前社会上所流传的“中庸”这个词为贬义。
   
    单纯的从本文的解释来看,我发现两千年来流传的儒家思想一直走的是错误的路线。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了君子的品格修炼,但少了本文中的那种积极任事的态度,所以,难免的产生文化的歧义。我想这一点是值得去做更深入一点的研究的。
   
    当然,我对国学并没有什么研究,在本文所说的一些不同的观点,我想主要归功于我从没有听过任何一个人说过论语,我持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来看待前人的理解。因为,我们用前人的理解得到了我们儒家思想的没落,所以,我们也许应当用更多的怀疑目光去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