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漳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3:05
汪莉莉
《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9日   24 版)
漳州话“上漳州”的“上”,有两层意思,一为动词,二为副词。动词的“上”,是“去”或“到”,即前往的意思,上漳州,就是请你到漳州来走走。 副词的“上”,有“最”和“顶”的意思,上漳州,就是漳州最让你动心的地方。
很多年以前,大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接待了一个记者采访团。时值隆冬,北国已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这些记者们坐上我们接站的车时,第一个动作就是忙不迭地脱衣摘帽,有个穿着皮裤棉靴的记者左手抱着厚厚的皮袄,右手抓着毛衣和皮帽,满头大汗地对我说:嘿嘿,我们内蒙那里都零下十几度了,你们这里还穿单衣,今年我过了两个夏天哈!接下来的几天里,时常听见他们不断地惊叹:哇,树叶还这么旺花这么红啊!花不怕冻吗?天这么蓝水这么清海水这么温?哈,有橘子香蕉蜜柚还有龙虾大螃蟹!结束采访的前一天下午,这群记者躺在东山的海滩上,把身体埋在洁白的细沙里,任南国冬季温柔得如同母亲般的阳光和海风,抚慰轻吻他们……一个记者惬意地大喊:“漳州太——美——了——,我不走了,把我埋在这里吧——”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听到这句话时心里那种震惊和感动。初到一个地方或与人初次见面留下的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印象”,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最初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人和某地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人或此地的信息。那些记者都是第一次到漳州,他们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这座小城做了短暂的停留,可就是这么匆匆的第一眼,他们就如此赞叹如此爱慕甚至想托付终身,可见这座小城该有多么美啊……而我们呢,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却忽略了自己居住的这方土地,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从渍染着豆花卤面汤的府埕老街到氤氲着水仙花香的龙江水湄,我们熟悉这里的气息,享受着这块土地那种田园的本质和悠远的历史带给我们平和、淡定的情愫,却忘记停下我们匆匆的脚步,去欣赏和赞美那一方如洗的蓝天,如练的碧水,琳琅满目色美味鲜的鲜花瓜果鱼虾山珍,还有那坐拥千百年,感应万物的文庙、古街、宋城、老寺……
我们真不该忘了的。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和这片土地相关联,和这座城相关联,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和我们每个人有关,就像天空,和每只飞过的小鸟有关。关于这座城市,你可以从很多渠道去解读它,比如借用最现代的网络来“百度”一下漳州,在0.010秒内可搜寻到有关漳州的相关网页约一千一百多万篇,尽管这样,我依然坚信这于我们这座城是不全面的。这座史前一万年就有人类活动的海滨小城,不知有过多少莫名的兴废;变幻的时空中,亦不知有多少沉寂的往事,承载着自然与人的奇妙的宿命。今天,我们只能知道澄观道上的凤凰花开得如火如荼,南山寺的晨钟暮鼓飘得老远老远,圆山下的水仙依然在每个春节准时绽放在家家户户的窗前,香港路上骑楼的小窗不知何时会探出水灵灵的女子用漳州话软软地唤一声:阿嫲,来吃茶啦——
看漳州这个美女,不仅仅需要用眼,更多的是要用感觉。
她不像北京那么雍容华贵,没有上海那般时尚前卫,也不像广州那样一派女强人模样。在福建的最南端,她一直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存在着,小巧玲珑如水仙,精致“古锥”如宝石,娴静从容,优雅有度地闪着莹莹光亮。不用说环抱漳厦两地浇灌万亩田畴的九龙江,就是遍布乡社的水库、池塘、小溪,水都是一色的清澈,任你钓鱼、游水、扒船;不用说与天相接的海潮退去后,浦云诏东那数百里洁白的沙滩任你打滚,就是你随手撒一网去,那些来不及撤退的小鱼虾米也会让拉网的你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用说日头刚起时,灵通岩和将军山如何霞蔚云蒸,仅仅是到随便哪个村庄,甚至不用跑得太远,就在街道边、单位院子里,或者就在小区的绿地上,一排白玉兰,一棵老榕,或是一丛芭蕉,都会让你细数流年坐忘来时路。如果你想冀求漳州的千年古迹,你可以从云霄的火田去寻找闽越先民刀耕火种的遗存或聆听开漳圣王陈元光军陂的流水潺潺,也可以在中山公园南门前的府埕、在台湾路、在香港路、在文庙,触摸到小城历史立体的年轮……没有永远的影像能够记录漳州这些“上古佖”的全部,但穿越千年的丝丝缕缕却可以在你的心头恒久地萦绕。
漳州人一开口,无论吃喝,通称为吃。吃茶吃烟吃酒吃甘蔗。民间有句老话:“玩在苏杭两州,吃在福建漳州。”“上好吃”的美食几乎是最能代表漳州的东西。漳州是鱼米之乡,有山有海,也就有山珍有海味,自然有较为丰富的吃食;另一层意思就是漳州人擅吃,能折腾吃,就如漳州古谚云:“千辛万苦,为着腹肚”;“有食有行气,有烧香有保庇”。这些土话诙谐有趣,神仙都重吃了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其中显示了漳州人说大白话做真朴人的生活理念。
漳州的吃融合了周边特别是潮州地区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鲜、香、淡”的独特风味,仅漳州传统小吃就可以列举一堆:手抓面、菜头粿、豆花、蚵煎、麻糍、烧肉粽、五香卷、牛肉汤、土笋冻、盐焗鸡、当归鸭、沙茶肉片……据说多达200多种,其中有50余种荣登“福建名小吃”。有人统计,人口30万余的漳州市区,饮食摊店达1200多家。怎么样,够威够力吧? 而“上红火”的当属街边大排档。出席大排档,你用不着西装革履,用不着涂唇膏戴假睫毛,一下班就可径直往那儿冲,哥们姐儿凑阵,碗礓调羹上桌,觥筹交错,吆五喝六,大呼小叫,那股热闹和亲昵劲,似乎最热火的不是桌上冒着热气正在“跄跄滚”的火锅汤。
漳州不但有“上好吃”的,更有非常“金看”的文化底蕴。漳州话的“金看”,是说人和物不单是第一印象好看,而很耐看,越看越好看。漳州的民间工艺美术那真的是绝活,剪纸,木版年画,木偶头雕刻什么的,太“金看”了,会直勾勾把你眼神定在那里,不甘走开,没准你还会抄起剪刀学剪个窗花囍字。漳州人还很爱闹热。漳州话“闹热”,就是热闹的意思,漳州的“闹热”多与民间节日有关,因为有了节,才热闹。像浦南古傩、大鼓凉伞舞、漳州哪吒古乐、林前村的“泼水节”,还有山重村祈丰年的大猪赛,反正不知是上辈再上辈的谁谁,把日子规定下来,把形式也规定下来,人们就这样在规定的日子规定的形式下,闹下去,热起来。闹热之后,像吸了一下氧气,又精神了,第二天该干什么还照样干什么去。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时间一长,就有人说这叫文化,按现在的归类,就是民俗文化。
这就是漳州,东海之滨不大的一座城市,她不是皇都大邑,少有风云际会的激荡和灯红酒绿的奢华,但在这里生活着,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温厚,她的从容,她的淳朴和她的率真。她的每一个表情虽没有过多的粉饰和雕琢,但依然细腻,温暖,得体,清秀。
上漳州,您不能不为她的“上好”而怦然心动;上漳州,将引领您走进漳州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