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昌源火磨”讲述岁月更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8:25:34
“裕昌源火磨”讲述岁月更迭   裕昌源火磨旧址

  记者 张贤达

  “火磨”这个词,很多人都不明白。早在一百多年前,“火磨”曾一度喧嚣热闹,它就是我们如今说的“机器面粉加工厂”。而说起“火磨”,首先从历史的故纸堆中跃出的就是“裕昌源火磨”。

  老字号“裕昌源火磨”如今早已消失多年,但它之所以在长春历史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缘由还得从“裕昌源火磨”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说起。

  ■一战中建起的“亚洲第一火磨”

  “裕昌源火磨”的前身是塞尔维亚人苏伯金于1903年在长春创立的“亚乔辛火磨”。苏伯金是一名铁路工程师,当中东铁路修到长春时,苏伯金看到长春周边盛产粮豆、小麦,便立即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德国动力制粉机械,在长春兴业。这是长春最早的外资工厂,也是长春最早使用蒸汽机的近代化工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首先在塞尔维亚展开,此时,“亚乔辛火磨”老板苏伯金急欲回国,将“亚乔辛火磨”出让给王荆山。最后,王荆山以4.9万卢布的超低价,获得了“亚乔辛火磨”的经营权。1914年9月12日,王荆山将“亚乔辛火磨”更名为“裕昌源火磨”。

  当时的报纸《盛京时报》对此曾作报道:“(长春)本埠巨商裕昌源机器面粉公司,近年来获利数万,因其经理人王荆山君调查有方……至今又将二道沟旧有火磨兑买到手,现已用妥人员开办矣。”

  由于受到一战的影响,欧洲进口面粉已满足不了俄国军事扩张的需要。俄国开始在中国东北大量收购面粉,造成了面粉价格上涨的局面,同时也使“裕昌源火磨”的生意异常火爆。这也应了苏伯金将“亚乔辛火磨”交给王荆山时的预言:这里有可能成为将来亚洲最大的粮油加工地。

  1915年春,王荆山将自己在七道街开的小“火磨”和铁北的“亚乔辛火磨”合在一起,在东大桥附近购下头道沟“满铁附属地”内原属英商的伊达洋行的土地2.5公顷,并用2500日元获得原铁路专用线的使用权,又用7000元现大洋建起了磨楼子等厂房,从俄国购买了机器设备,聘请了俄国人牙果夫担任技师。

  这时,“裕昌源火磨”已经脱胎换骨,完全不同于苏伯金开设的“亚乔辛火磨”了。有资料记载,当时“裕昌源火磨”共有60名工人,每昼夜可磨小麦4.5万千克,日产面粉800包,可谓“亚洲第一火磨”。

  ■伪满时期被注入日资的“火磨”

  “裕昌源火磨”的成功,不但给王荆山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同时,也给他和“裕昌源火磨”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在那个群魔乱舞的时代里,王荆山渐渐被日本侵略者物色为商界傀儡。

  1913年,日本满铁长春事务所组织赴日商业参观团,王荆山应邀参加。他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地参观市政建设和工商企业,深为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所倾倒。王荆山为使“裕昌源火磨”在铁路运输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便利,聘用日本人岩坂和满铁搞好关系,负责联络火车。他还广交日本在长春的实业界人士,并将自己的次子王秉章交由金井带往日本读书,更名为金井秉章。

  在日本“关东厅”的监督下,1921年,日本在长春组织信托公司,由日方派出专务董事一名,中日双方各派出董事3名,王荆山被任命为该公司董事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伪反动当局为了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和资源掠夺,对多种物资实行“统制”,在各种行业中建立“组合”(经济联合体)。王荆山是长春面粉业、榨油业“组合”的理事,担任着伪新京烧酒中央会会长的要职。

  1941年,在伪满洲国经济部的授意下,王荆山将日资企业钟渊纺织公司所属的“义大火磨”并入“裕昌源火磨”,从此“裕昌源火磨”的股金中有了日资,并先后委任日本人中西泷三郎、大泽次部、町田为裕昌源的常务理事。“裕昌源火磨”因为王荆山错误的人生方向而误入歧途。

  1945年,东北光复后,前苏联红军将跟随日本军国主义一起欺压中国百姓的王荆山逮捕,对其进行审讯,旋即释放。翌年1月,王荆山逃往哈尔滨躲避,8月绕道吉林返回长春。因为“裕昌源火磨”及其厂内王荆山的私宅被国民党军队洗劫,王荆山便迁往其女儿家居住。

  1956年,“裕昌源火磨”更名为裕昌源制米厂。1971年秋,该厂改称长春市粮油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