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贤臣的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3:20:00

3、贤臣的标准

【原文】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1,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脩头,下以脩足;轻暖寒热,不得不救入;镆铘23体,不敢弗搏。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慼4。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5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谓义。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6,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7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8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译文】贤能的人之所以做臣子,向北面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君主,不会有二心;在朝廷上不敢推辞卑贱之事,在军旅中不敢推辞困难之事;顺从上级的作为,服从君主的法度,排除自己的成见来等待上级命令而不加以判断是非。所以他有口而不讲私事,有眼而不私自偷看,而全部供上级控制。做臣子的,打比方说就象手一样,往上可以修饰头,往下可以料理脚;身体受到寒热侵袭,不能不援助插手;利剑迫近身体,不能不博斗。君主不偏袒贤能聪明的臣子,不偏爱用才能为君主卖力的人士。所以臣民不到他乡私自交结,没有百里以外的亲戚。贵与贱各守等级不相逾越,愚与智依靠平衡而平等地生存,这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如今那种轻视爵禄,随便离国而逃亡,另行选择自己的君主,我不认为是廉洁的人。欺诈地进说而违逆国法,背叛君主而强行劝谏,我不认为是忠诚的人。施行恩惠给人好处,收买民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我不认为是仁爱的人。离开世俗隐居,而以欺诈语言诽谤上级,我不认为是最佳行为方式。对外结交其他诸侯,对内耗费自己的国家,乘着危险的边际,来恐吓他们的君主说:“与外国结交没有我就不能亲近,与外国结怨没有我就不能解开。”而君主竟然相信他,把整个国家拿来听任他处理,贬低君主的名声以显示自己能干,毁坏国家财富以利自己私家,我不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这几种东西,是流行于乱世的说法,是先王的法度所直言规劝的。先王之法是这样说的:“臣下不要迷惑于作威作福,不要迷惑于利益,要跟从君王的指向;不迷惑于作恶,要跟从君王的道路。”古代太平盛世的民众,奉行公正之法,废弃私利手段,专心跟从君王,全部用来听候任用。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韩非在论述了用法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后,又论述了贤臣的标准。韩非提到的这些人,在《论语》里孔子都提到过、批评过,象陈文子、晏子等人,这些人,从表面一看,很象忠诚、廉洁、仁爱、有智慧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大投机人,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什么都可以干出来。所以,韩非认为,贤臣的标准就是全身心为君主服务,当好君主的左膀右臂。这种说法显然不对,一个贤臣遇到一个昏庸糊涂的君主,他也贤不起来。因为昏庸糊涂的君主只会使用那些投机小人,他根本不知道贤臣是什么样的,他只觉得某些人一天到晚进谏,很讨厌。凤凰既然可以择木而栖,贤臣也会择主而居。所以,认识人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

【注释】1.质:《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左传·昭公二十年》:“以三公子为质。”《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君为质,兵乃出。”《荀子·大略》:“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韩非子·八经》:“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这里用为抵押品或人质之意。

2.镆铘:古代利剑名。《吕氏春秋·察今》:“不期乎镆铘。”这里泛指利剑。

3.傅:(fù付)《考工记·庐人》:“重欲傅人。”《小尔雅》:“傅,近也。”这里用为靠近、迫近之意。

4.慼:(qi戚)通“戚”。《书·盘庚》:“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小黄门谯敏碑》:“寮朋亲慼,莫不失声。”《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君之群慼,并时繁祉。”这里用为亲戚之意。

5.倍:后作“背”。 《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6.陂:《国语·越语》:“故滨于东海之陂。”《汉书·礼乐志》:“腾雨师,洒路陂。”这里用为边际、旁边之意。

7.简:通“谏”。《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周颂·执竞》:“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左传·成公八年》:“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里用为谏诤,直言规劝之意。

8.或:通“惑”。《书·盘庚中》:“不其或稽,自怒曷瘳?”《书·吕刑》:“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管子·回称》:“擅创为令,迷或其君。”《墨子·备蛾传》:“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孟子·告子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贫贱吾恐其或失也。”《盐铁论·错币》:“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这里用为迷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