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化”说明农村改革需要新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3:46:08
 2010年12月23日 13时58分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虎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旗下,2010年各地城镇化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令人欣喜。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违背政策要求、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亟待关注。比如少数县市在农村盲目推行“楼房化”,一些农民自嘲“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猪养”。这说明,农村改革的思路还很陈旧,照搬照抄城市化发展路径,而没有顾及到农村发展的现实和农民的真实需要。这和以往强迫农民今年种西瓜明年种芝麻的思维一脉相承。

  为什么有些领导对楼房化情有独钟呢?无外乎楼房群在农村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风景,是最能让领导看见的“政绩”,于是不少人把农民幸福的思路停留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年代,似乎农村改革就是要依靠“楼房化”实际上是城市化来实现。可是,农民真的幸福了吗?农民不幸福,一个幸福的农村应当是农民自身具备话语权的农村,是农民能够通过经济人理性自动选择的农村,外部当然可以提建议,帮助农民提高认识,但绝对不是代替农民提高认识,代替农民做决策。一些干部自以为了解农民,认为农民需要被教育,需要提升素质,但却没有想过,这些年来,中国的民主选举试验最热闹的恰恰是在农村,农民接受过民主选举的锻炼,而干部们有没有拉票、竞选的经验呢?如果没有,干部的民主素质就一定比农民高吗?不见得。

  有些领导会问:难道农民就没有住楼房的权利吗?农民确实有,但在有住楼房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有不住楼房的权利。其实,关键的是要给予农民选择的权利,自主决定命运的权利。外在的干预只能是建议式干预,而绝对不能是指挥式干预。农村改革在一些地方很致命的一项缺点就是这项改革是“城里人主导,村里人被主导”,所谓农村自治组织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发言权。农村改革的状况也反映出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农民是这场改革的局内人,却又是局外人。

  多年以来,农民在改革中的地位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以农村民主而论,在国外,民主选举主要在非熟人社会进行,因为有代议的需要,才需要选举代表以发言,而在村庄共同体内,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选举并非必须,依靠传统村规民俗即可解决。因此,村庄一般不是民主的基本单位,而到了县市一级区域,人数众多,选举人代表自己发言才成为必要选择。实际上,进入国家民主层面的选举远比村庄选举更重要,更值得试验。我们把农村当做改革试验田,把什么都往农村鼓捣,究竟对不对,究竟是不是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在经过这么多年以后,窃以为,应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楼房化”只是农村改革的一个极端表现,主导者或许出于好意,却忘了离开家觅食的鸡鸭牛羊是否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农民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城市化的产物。改革应该多听听农民本身的意见,让农民在改革中逐渐获得主动地位,而主导者多思考如何转变为建议者,归还农民的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