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块招牌不用也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8:55:37

孔子这块招牌不用也罢

2010-12-24 17:07:31

归档在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 浏览 7951 次 | 评论 69 条

       孔子这块招牌不用也罢

 

 

                   许锡良

 

 

孔子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数千年来,不断地被统治者加封利用,终于使其头衔大得吓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后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又被喊出打倒“孔家店”。我一向对新文化运动有好感,因为,这一运动使得数千年来,中国人第一次以外来文化为镜子,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开始了真正的反省。新文化运动不说“打倒孔子“,而说”打倒孔家店“,其实是非常准确的。因为,真实的孔子早就被历代统治者加封加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后来的皇帝想再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想加封孔子都想不到更好的词汇了。

既然二千五百年前的作为自由人的孔子,早已经被后人捈抹得不成样子,再也无法分辨其本来面目了,而变成了一个个权贵与利益集团撷取特殊利益的金字招牌,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这块招牌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块招牌就是为中国封闭而专制的政治与文化招魂的最好的招牌。凡这块招牌被重新抬出来的时候,就是中国专制愚民盛行的时候。

有人问我,中国“文革”期间,也有过“批林批孔”,难道那时不愚民吗?是的,那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愚民的时候,不过,这里可解释的空间其实是很大的。民主自由人士自然是反对愚民与专制独裁的,但是,反对一种愚民方式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是思想解放者,是民主自由人士。历史上,一种专制也常常反对另一种专制,世界历史上独裁者与独裁者之间的你死活的争斗简直就是司空见惯,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方就是代表着民主与自由。

“文革”期间批孔只是借口,批林才是真实目的。而且批孔的目的,就是嫌孔子挡在人家面前了。因为人家要实现的是中国的专制极致。精神导师的桂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只有孔子才能够独享,连皇帝都不能够染指,但是,在中国“文革”期间,有人就想将四个伟大统一于已身,变成“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自然是要连孔子一起反的。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还有过秦始皇。不过,同样短命。因为历史事实一再证明,赤祼祼的残暴统治,从来是不能够长久,只有用圣人来愚民,统治才会长治久安。因此,我们不能够因为某独裁者曾经反对过孔子,就感觉真实的孔子其实代表民主、自由与人性,是统治者利用了他,歪曲了他,只有还原真实的孔子,中国才会有希望。

 

孔子被统治者所利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使被利用,也还是因为他实在有太多的可利用之处。说实在的,孟子的利用价值就比孔子要小得多。孟子被列为亚圣,并不是仅仅因为出生年代要晚,而且也因为孟子的言说,就带有许多不利于统治者和谐稳定的因素。特别是那句孟子告齐宣王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还有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段话说得当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先生心惊肉跳,当即命令孟子的书作为禁书,后来因反对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因此,退而求其次,亲自将此书作了大量删节。确实,孟子这样的话,就远没有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得让统治者舒服快意。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无条件在统治者面前的驯服,让学生念着是多么令人放心的事情啊。因此,孔子一再被加冕,而孟子就差点连吃冷猪肉的资格都被取消了。可见,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对可资利用的资源从来都是心明眼亮的。他们积千年的经验得出的判断就是:孔子大可放心利用,孟子就差一点,荀子就更差一点。最不可利用的就是那个讲兼爱平等的墨子。因为帝王一旦讲兼爱平等,自己家天下的合法性就没有了。权贵的特权与等级制,那些富有天下,贵为天子的人物,在墨子的思想价值观里就站不住脚。因此,我常常感觉奇怪,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肯利用一下墨子,甚至提都不肯提一下。老子庄子,总还有国师模样的人物在皇帝面前装神弄鬼,不时地混几个小钱使使,而墨子就那样被冷落了二千多年。这其实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孔子被人利用获得这样或者那样的好处与特权的时候,很少有人说他已经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了,怎么还可以用来谋权谋利,可是,当有人企图重新审视与评估孔子的时候,立即就有人站出来说,这是误解了孔子,你批判的也不是真实的孔子,误解了的孔子不能够批判,但是,被误解了的孔子却可以用来谋取这样或者那样的巨额利润以及种种好处。我想这才是要害所在吧。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就没有中断过为孔子辩护,特别是那个“子见南子”案,为了圣人的脸面,有人先是考据出,“子见南子”是当时礼制的要求,后来又有人考证出,当时并无此礼制,那么剩下的解释只能够推断孔子确实是好色了。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正常男人也没有对自己好色隐晦过什么。他多次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爱德如好色者也”。可是,被推到圣坛的孔子,一旦好色则与常人无异,这个圣人就难以有神圣的说服力。因此,又有人考据出,“子见南子”纯粹是子虚乌有,因为连南子其人都不存在。千百年来,多少圣崽圣徒圣孙,为此事而伤透了脑筋。直到周润发饰演的电影《孔子》问世,因为有“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被责难跪地向衍圣公们道歉。想不到1929年林语堂先生的独幕剧《子见南子》在曲阜第二师范所惹的祸,再次在八十年之后重演。圣人,真是何其毒也!

其实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利用孔子都没有用错,他们是非常邪恶而狡黠的统治者。后来打倒孔家店其实也没有打错。孔子确实是有可利用的巨大空间。孔子在《论语》里,甚至都详细描述了自己去拜见君王时候的奴颜婢膝的姿态的每一个细节,以至后来的奴才拜见皇帝,都不用再去挖空心思想奇招了。

孔子似乎就是一块千年的招牌,无论出现多么大的危机,都不能够去触碰他,怀疑他。后人只能够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孔圣人简直就是一个定海神针,一切都可以动,唯有这个不能够动。如果有人记载孔子为官上任仅七日便捏造了五条罪名将无辜的同僚少正卯杀掉,那么立即就有人出来为孔子辩护。辩护的方式,无非是,不是说少正卯就是该杀该死,就是说少正卯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总之,孔圣人是不会有错的。

再比如,孔子明明是收了三千弟子,明明是规定了“自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表明收学生的学费标准。结果,一些圣崽圣徒圣孙们,硬是把那个明明没有歧义的“束修”解释成了那是当时古代男人的成年装束。比如,有人撰文就说:“自行束修”究竟作何解,近年来有了新的说法。唐满先先生在《论语今释》中说,束修,即束发修饰,古人习惯,男孩子到15岁左右而束发为髻,表示成童了。自行束修,实际上是孔子规定的入学年龄。凡年满在15岁以上自愿求学的,他都收为门徒。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以我的看法,问题在自行两个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么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束,在这里就莫明其妙地变成了“装束”,变成了成年的着装,而那个作为“肉干”的“修”就那样神秘地消失了而变成了莫明其妙的“修饰”。自行,本来就是自愿主动的意思,在这里也被南怀瑾先生解释成了“自行检点”。因此,孔子收徒也便变成了大公无私,不收学费的雷锋式的人物。理由呢?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么大的地方来放。为圣人操心操到了这个份上,真是无语了。

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孔子那一大段关于如何讲吃讲穿,大摆排场,挥洒阔绰的行为举止,没有那么多腊肉,孔子怎么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没有收那么多的肉干,怎么可能“精不厌精,脍不厌细”?鲁迅说,孔子又不是收许多版税的作家,又没有丰厚的官禄,哪来那么阔绰的享受?这一问是有道理的。

为了怕贵人忘事,我在这里不惜篇幅再次录入在这里,立此存照吧。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这一段话,其实把孔子奢侈豪华的生活已经描绘得栩栩如生,毫无顾忌了。南怀瑾先生说,收了那么多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收那么多腊肉,怎么吃得了?连放的地方都没有,真是替圣人忧心过多了。人家孔子有的是办法。

再比如,孔子明明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且千百年来,历代统治者就是按照这个指示把愚民工作做得十分精致完美,那个解释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那就是:老百姓只能驱使他,而不能让他获得知识,弄清道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都没有人提出过异议,但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新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后,圣崽们又开始了新的保护圣人运动,因此,这句话就硬是被解释成了这样:“民众认可了,那就让他们自己做主去做;如果不认可,就想法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古人是没有标点的,在标点上做文章,为圣人辩护,实在没有意思。照这个意思,孔子立即就变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民主斗士,而弃中国千年的愚民历史的铁的事实而不顾,一些人之所以这样为孔子去牵强附会,其实还是想保住这块千年招牌。一些人从这块招牌中获得了许多特权与利益,他们想保护这块招牌是可以理解的。奇怪的是,一些人本身就是人家利用孔子这块招牌来压迫与盘剥的对象,却也不分东西南北地像打了鸡血一样,信誓旦旦地为孔子这块招牌辩护着。世界上类似这样的动物恐怕都不多见。可见,千年愚民之深,真是深入到了骨髓。

“民众认可了,那就让他们自己做主去做;如果不认可,就想法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解释我不知道从何开始的。我只知道,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就利用孔子作挡箭牌,将孔子进行了新的包装,那时康有为一连写下《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孔子包装成了一个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与君主立宪主义者。不论怎样包装,说到底还是不想丢掉这块老招牌。世界上像孔子这样被反复利用,反复包装的人确实还是极少见的。其实,这样的解释,如果认真起来,这里有几个问题,人们必须回答好。1、民众认可,以什么形式认可?你怎么知道是民众认可的?怎么知道某种认可不是强奸民意?民主法治的办法就是公开自由地投票,而且一人一票,可以知道民众对某事的认可程度。请问孔子将以什么办法实现这个要求?他有论证吗?2、假如可以解决判断民众认可难题,那么,如果民众不认可,谁有资格让民众明白要这样做?是圣人吗?圣人凭什么有资格?3、中国千年历史其实就是愚民历史,孔子那句话是究竟是什么意思,还得看现实效果。中国专制统治者怎么就那么喜欢利用孔圣人呢?他怎么不利用并且歪曲墨子?解释了这些问题,恐怕就不会产会冤枉孔子的那种感觉了。

 

孔子啊,孔子,在中国,多少罪恶假尔名以行。多少特权利益假尔名而得。一些人之所以不惜重金包装孔子,那是因为自己的特权与利益被包装在里面了。

有一次上课,我与学生就关于真正的孔子与还是假孔子的问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坚持真正的孔子已经被破坏了,只要找到真孔子,中国如果能够回到真孔子那里,就会有救。于是,我问学生,河北石家庄的三鹿奶粉,因为掺杂大量的“三聚氰胺”,毒害了无数的儿童,并且导致他们致残甚至死亡。现在人们为什么不肯再用“三鹿”再作奶粉的商标?学生说,因为,这个招牌已经臭名昭著了。我说,臭名昭著的不是真正的“三鹿”,真正的“三鹿”奶粉就是开始创办的时候样子,后来的“三聚氰胺”三鹿是被许多不法分子,一些见利忘义之徒弄了手脚,弄坏了的。这无关真正的“三鹿”,真正的“三鹿”还是开创初期的那个样子,是真正的优质的奶粉。我们奶粉厂商为什么不能够还原真正的“三鹿”,而宁愿放弃它,自己去另创一个品牌呢?中国人,如果不用“三鹿”就不会生产或者不准生产奶粉了吗?学生无言。现在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中国人离开了孔子,就没有了根?难道墨子就不能够作为中国人的根?难道中国人吸收了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观,而不打孔儒的招牌,就没有了中国人的灵魂?这个道理是与不用“三鹿”做商标就不能够生产奶粉是一样荒唐的。

没有孔子的中国人,其实一样可以过得幸福快乐,甚至更幸福,更快乐。圣诞节就要来临了,我想中国的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们对此的感受,会远比我的文字要有说服力得多。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130上一篇 << 功利的教育体制后面又是什么?      下一篇 >> 我的职业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