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为啥不过圣诞节?//圣诞节对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3:49:09
圣诞节对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端木刑天
有四种人最喜欢过节,分别是:小孩、情侣、官员、商家。一般情况,这些人过节时都可以收到好处,小孩子可以收礼,情侣可以收礼,官员可以收礼,只有商家收不到礼,但他可以赚钱,说到底还是利益作祟。
节日作为日常繁忙生活中的轻松调剂品,功在千秋,但多了就很讨厌。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高潮接连不断,中国人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就不用说了,外国的节日也屁股颠颠地往咱这儿跑。于是,忙碌的人们变得更忙了,从万圣节到圣诞节,从感恩节到复活节,从母亲节到父亲节,从儿童节到妇女节,从端午节到中秋节,从情人节到光棍节,从愚人节到清明节……除了公民日和男人节我们没有之外,好像该有的不该有的我们都有了。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现象,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这更是一种商业社会里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侵略而温水煮青蛙浑然不自觉的现象。这种现象好吗?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这种现象却折射出一个问题:有些中国人的脑子都像是被磁盘格式化过,里面的东西越来越简单了。随便一个什么节你都拿来过,随便一个外国流行的东西你都可以不过脑子就接受,那外国还流行游行呢你也游一个试试?为什么不敢?
遇到不公你不敢散布,受到欺负你只敢散步,你还说这就是现实的残酷,酷个鸟啊酷?一点儿都不酷,顶多像打翻了一瓶醋。
一个吃饭学外国,交际学外国,过节学外国,甚至连OOXX等什么都学外国的民族是不会有什么进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曰:必须的!学人家可以,但就是不带这么什么都跟别人屁股后面玩的,前面的人万一拉肚子放屁呢?紧跟后面你会逐臭的。
这一点上,老人比小孩强,农民比市民强。老人不过圣诞节等洋节,因为他见过的狼都比你见过的狗多,他深知这些跟中国人没一毛钱关系的洋节之所以这几年在中国也越来越得瑟,并不是因为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也不是因为中国的基督徒越来越多,而是因为商家基于获取最大商业利益之目的的炒作。
农民不过圣诞节等洋节,因为他朴实,他厚道,他不图虚的,不追时髦,他觉得这个外国人过的年远没有自己家孩子的生日或者自己家祖先的祭日更重要,毕竟一个外国的圣人诞生下来估计也给中国农民带不来多少增加收成的好运,所以自己不明真相跟着乐就显得特傻还不合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蛋疼所以就不跟着“生蛋”了。而一些收入不高的农民其实是最怕过节,过节必花钱,所以中国节都过不过来,外国的节那就更别跑来祸害了。
过节不要成为过钱,过节应有自己的主见。关于这一点,我坚决支持中国农民的立场。
2010-12-25凌晨
本博其他文章推荐:
外国美女为何要来中国卖淫(图) 漂亮裸模光鲜背后美丽与哀愁(图)
真实越南女孩眼中的中国剩男      “以泪洗面”与“欺男霸女”
中国女孩最应该嫁的一种人              农村人的“三陪”情结
枪手与妓女惊人相似处(图) “性日记门”男女主角的不同命运(图)
高校校花爱上“天上人间”陪侍? 赵忠祥等明星屡涉违法广告幕后
副校长玩弄女教师曝露六大问题    粮食局长割腕自杀的真正原因
90后:宁娶凤姐,不要马诺! 没有儿童的儿童节 “羊羔”文学奖
与其上大学,不如做“冠军”        高校性教育课是否开得太晚了?

又到了圣诞节。这个洋节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环球时报》转载了12月20日发表于北美最大网络报纸《赫芬顿邮报》的评论《中国人为什么也热衷过圣诞节》,提出“对于中国人来说,圣诞节不是‘西方的’。相反,它是‘国际的’和‘现代的’节日,带有一点点身份地位的气息,这在要面子的中国可是‘最终商品’”。
把中国人热衷过圣诞节的原因归结为“身份表达”的需要,虽然说出了部分事实,终究是过于武断的推论,难免雾里看花的暗昧。
12月22日同样见诸《赫芬顿邮报》的另一篇评论———《圣诞节在北京:对幸福人生的祝福》,作者梅莱妮-奈耶描述自己在北京街头亲眼所见的景象:“到处都是美丽的花环,装点着建筑,悬挂在门上,也摆放在人力车上;翠绿的松树栖身于空地上,松枝上挂满了金色或银色的气球。北京是如此寒冷,以至于你能看到自己呼出的气息,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庆祝属于自己的圣诞节。”细心的作者注意到“在中国,对圣诞的庆祝,商业气息远甚于宗教意味,但庆祝理由却是与全世界相通的:这是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节日,也是给予祝福的时刻”,她进而得出结论“圣诞节不再只是个宗教性的节庆,它开启这座城市居民的快乐之路。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圣诞节的商业化是一种冒犯,但对于北京的居民而言,这只是一个祝福人生与好运的理由”。
梅莱妮-奈耶的观察显然更胜一筹,更加细致生动,对“中国式”圣诞节的解读也更贴近这个国度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人们和这个曾经陌生的节日相约,在这短暂的时刻放下不平与郁怒,忘却悲伤与忧愁,给沉静的深夜一个微笑,给相亲相爱的人一个祝福。任何人也有权利对这个洋节日不理不睬,不追不捧,这同样是一个多样而包容的社会应有的含义。
或许有人还记得,四年前,10名博士联名发出倡议“抵制”包括圣诞节在内的洋节,引发舆论热议。博士们的理由让人叹为观止,诸如商家大搞圣诞攻略是利益驱使,人们购物狂欢实属盲从,后果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导致“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殊不知国人在圣诞节购物也好,聚会也好,都不过是找个理由快乐罢了,未必一定和宗教有关。当时就有人质疑,倘若洋节就得抵制,那么中国春节对于外国人也是洋节日,但美国纽约和加州却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老美咋就不怕“集体无意识”?
四年后的今天,圣诞节越来越热闹,公众的争议却越来越少,不明所以的外媒在热烈讨论“中国人为什么也热衷过圣诞节”,国人的舆论却早已见多不惊,一派淡定从容。这不正表明了社会的多元与进步么?不正代表着文化的包容与自信么?□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