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08:16

【内容导航】 

(一)《书经》的呼吁 

(二)《诗经》中的圣乐 

(三)《易经》中的天颂 

(四)儒家的敬天与爱人   

(一)《书经》的呼吁

 

《书经》又称《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的唯一的宝典。其内容大多为古代策命告誓之原文。《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书经》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主要教本之一。孔子所修订的《书经》本有一百篇。可是原书以秦始皇的一把火中被烧得荡然无存。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使《书经》画遭受了第二次厄运。古文《书经》又完全丧失了。我们现在所存的《尚书》称为今本《尚书》,共二十八篇,是一直公认的可信的史料。

 

  “上帝”、“天”这两个词就早就出现在《尚书》里。我们的先祖对上天、上帝有着清明的认识与和亲密的关系。人类的诸多大事,均有上帝的旨意体现在其中。人们懂得上帝旨意的伟大与美善,对上帝的圣德也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在此摘录几则请读者诸君看个究竟。

 

一:禅让的美谈

 

  上古有一段佳话,就是没有读过《书经》的普通中国百姓也都知道,耳熟能详,均可出口成章,徐徐道来,那就关于尧将帝位不传其子而传给舜的故事。史称禅让。尧在位七十年,一天召集四方诸侯之长,欲把帝位让给他们。诸侯之长因自认才德不济,拒而不受。尧帝就请他们推荐一位高明之人,纵然出寒微也在所不弃。于是出身低微的盲人之子舜受到推荐。经过三年的考验,舜不负众望。尧将帝位让给舜,于正月上旬在太祖庙堂中受帝之位。继位之后,舜立即举行了祭天的典礼,将继位之事禀告于上帝。(见《书经尧典》)

 

  后来舜又将帝位让给了禹。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治水所以成功,根据《洪范》篇的记载乃是得了上帝赐给他的九类大法。后来大禹采用蔬导的办法,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大水治理好。

 

  禅让之风历来成为美谈,流传至今。然而华夏的子孙们在传讲这个故事时,却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给忘记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万章问孟子:“帝将天下交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不对。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人。”万章又问:“那么舜得天下,是谁交给他的呢?”孟子说:“上天交给他的。”

 

  孟子接着说:“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

 

  就是说天子能向上天推荐人,但不以使上天把天下交给他所推荐的人。就如象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使天子封这个人为诸侯一样。“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完全是天意。不是人所能办到的。(《孟子.万章句上 》)

 

  从上面的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那真正在人间掌权的是上帝,要成就上天的旨意。实际上,兴国废国。立王废王,全凭上帝的旨意。正如《但以理书》中所说:“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给谁就赐与谁。”(但4:32*)这一点孟子看得很清楚。至于信奉上帝的人为什么能够所事合乎天意,《圣经》中的一段经文则有更为确切的解释。“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的灵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若是能照着天的意思谋化,必得天助而成就。

 

二:盘庚之迁

 

  《盘庚》之迁是另一段广为人们熟知的故事。盘庚在对百姓讲明其为何要迁徙是对百姓说:“你们问我:‘为什么要使万民震动而迁徙呢?’我告诉你们,我之所以迁徙,是因为上帝要使我们恢复我们祖先的德行,从而安定治理我们的家园。我要孜孜不倦地向着忠厚谨慎的目标迈进,恭谨地保护民众的生命,从而使大家永远幸福地居住在这新邑。”

 

  他告诉百姓;“我要求上帝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是来惩罚你们的呢?我是要保护你们、抚育你们众人的。”

 

  可见盘庚不仅知道自己动迁的目的、明白自己的使命,而且懂得为百姓的命运向上帝祈求。盘庚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圣经》里摩西的形象。当埃及兴起了不认识上帝的王,而苦待以色列人时;上帝差谴摩西前往,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迁出来。当以色列人犯罪得罪上帝时,摩西对耶和华上帝说:“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32:31*-32)

 

  盘庚所负的使命与摩西相同,都是从上帝而来。我们可以想像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要完全这样的大规模的迁徒,必需有上帝的帮助来行。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耶和华上帝白天为云柱,夜间为火柱在以色列人的前头带领。可惜我们没有了那完整的《书经》,不然我们说不定可以从中更多的看到上帝在这次迁移中的作为。

 

三: 上帝如慈父

 

  《高宗月彡日》是一篇很短的故事。

 

  月彡祭高宗的那天,有一只山鸡飞到祭器上叫了起来。祖乙说:“这要先去报告王,让他改正祭祀的事情。”

 

  祖乙于是告教王说:“上天考察监视下民,天是主持公平、主持公义的。天赋予人的寿命有的长久,有的不长久,为并不是上天故意使人夭折,让人中途丧命。而是因为有些人不肯顺着美德来调整自己的言行,而且还不肯听从天所给予的处罚,天既然发布命令来纠正这种人的行为,但他们却说:‘天还能把我怎么样呢?’”

 

  “啊!王啊,你要恭敬地对待上天赐给你的臣民,他们都是上天的后嗣啊。王在祭祀的时候,自己先王父庙中的祭品不要过于丰盛才是啊。”

 

  这里讲到了上帝的公平公义;说到了人因不顺从而得不到上天的赐福而夭亡。特别说到天下的百姓都是上天的子民。父子关系之亲密,可从一句俗话中看出一斑: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上帝是我们天上的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认识,足以说明他们对于上帝的认识及与上帝的关系。

 

  《圣经》中也称上帝为世人的父。请看:

 

  “他们要哭泣回业。

   我要照他们恳求的引导他们,

   使他们在河水旁走正直的路,

   在其上不致绊跌。

   因为我是以色列的父。”(耶31:9)

 

  上帝引导我们行走人生的道路,如同慈父领娇儿学步。步步谨慎,步步关切,不让其跌倒在地。何等亲切的一位慈父形象!

 

  耶稣教门徒祷告时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使徒保罗说我们所领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唿叫:‘阿爸!父!’”(罗8:15*)

 

  上帝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父,也是中国人的父!不仅是我们先祖的父,更是华夏子孙的父!

 

四:上帝如良医

 

  《大诰》篇说:“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作休毕?”

 

  译文:“上天也是爱惜慰勉民众的,好像民众生病了一样。”

 

  上帝对待世人不仅是一位父亲,而且还是一位良医。上帝看顾世人如同世人生了病一般,他要医治世人肉体和精神上的一切疾病。中国先祖所认识的这位上帝,与《圣经》中的耶和华上帝正是同一位:

 

  “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结34:15*-16)

 

  “他赦免一切的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诗103:3*)

 

  “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诗107:20*)

 

  “你们这背道的儿女啊,回业吧!我要医治你背道的病。”(耶23:22*)

 

  “我必医治他们背道的病,甘心爱他们。”(何14:4*)耶稣基督在世传道的日子,大量的时间就是用在医治之上。他所医治的。不仅是人肉身的疾病,更是有灵性上道德上的疾病。他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2:17*)

 

五:公义的上帝

 

  《大诰》篇说:“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译文:“上帝的旨意是不会有差错的,占卜所表现的就是这样。”

 

  上帝是公正的,上帝的旨意就是真理。听从上帝的命令就必蒙赐福。而违背天命必遭祸患。《书经》向我们显明,殷本来是多得上帝赐福的国家。《多士》篇上说,殷王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一个王违背上帝的命令。可是最后的一个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上帝就不再保佑他,并且给他降下了大的灭亡之祸。这说明上天是不会把国运给予那些品德不昭明的人的。举凡天下四方的小国、大国、其之所以灭亡,没有一个不是因为有了罪状而受到应有的处罚的。”

 

  周公在《多方》篇论到殷王灭亡的原因时继续说:“不是上天要舍弃殷国,而是因为你们的君主以及你们天下四方的邦国行为过度放荡,背弃了上帝的命令,并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的罪行辩护。所以上帝才舍弃了你们。”

 

  这正好比电源与导体。上帝的赐福正如同电源,当世人自愿听从上帝时就成为良性导体,使得上帝所要赐给世人的福可以畅通无阻。而当世人拒绝听从上帝的恩召时,就是将自己制成不良导体,使得上帝的福源无法流通。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之中体认到了这一点,于是有了以下的发自内心的唿吁。

 

六:先祖的唿吁

 

  古代的人崇尚九种美德,认为能将这九种美德实施出来,就可以处理国事家事和人事了。这九种美德是:宽而,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廉政,则而塞,强而义。《书经.皋陶谟》

 

  译文:宽厚而能敬谨,温柔可亲而能有所建树,严谨而能办事,有治事的才干而能尊敬上级,和顺而能刚毅,正直而能温和,性情随和而能辨别是非,刚健而能诚实,勇敢坚强而能合乎礼义。

 

  可是如何才能发挥出这九德呢?

 

  周公在《立政》篇中说:“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译文:“古时的人,例如夏代的人,他们的大夫们都能十分和睦融洽,他们唿吁杰出的人才能率领大家一起:尊上帝,这样才可以虔诚地遵循九种美德而行事。”

 

  答案就是在于:“尊上帝”。尊上帝是人品性完全的基石与力量之源。

 

  我们的先民们对上帝的公平公义、怜慈仁爱、奖善罚恶有着直接的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周尊崇上帝、礼乐盛行、国强民富、安定康泰,实为理想中的社会。这个社会也正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这个社会就是孔子所谓大盛行的时代。一言以蔽之,所谓大道盛行时代就是尊上帝的时代。

 

  “尊上帝!”这是古时的仁人志士们的唿吁,这是古人蒙上天赐福的秘诀。我们感谢我们的祖先在《书经》中将这些宝贵的传统留给了我们。使我们今天依然能够在他们对天的颂赞之中得到启发,得到安慰。

 

  “尊上帝!”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蒙上帝眷爱、信靠上帝的民族。如果说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个传统在历史的传承中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辉;那么在提倡恢复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数典忘祖,现在该是我们回到我们祖先蒙福的信仰上来的时候了。

 

  “尊上帝!”愿这个远古的唿吁也成为我们心灵的现实!

 

  中国人自古相信善恶报应,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圣经》告诉我们,时候不多了,“万物的结局近了。”(彼前4:7)上帝施行报应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他大声说:‘应当敬畏上帝,将荣耀归给他,因他施行审判的时候已经到了!应当敬拜那创造天、地、海和众水泉源的。’”(启14:6-7)“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因为上帝不偏待人。”(罗2:7*-11)

 

  《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从知识和智慧真正的起点开始吧!因为“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走尊上帝信耶稣的道路,让世人去说去吧!

(二)《诗经》中的圣乐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乐的民族、一个诗化的民族。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民间百姓,都对诗歌独有情钟。中国的诗歌虽以唐为盛,可是最早的诗歌却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之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朝时因汉武帝独尊儒术,儒生们在《诗》的后面又加上了一个经字,把它作为儒家的经典加以传习,所以才有了《诗经》之名。

  《诗经》的创作时代大约是从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之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诗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 减淘汰,选择了其中的三百另五首订为《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列于风者,皆足以观国政之盛衰;凡列于雅者,皆足以考王道之得失;凡列于颂者,皆足以见先王创业之伟业与对上帝之信仰。雅又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为朝庭举行集会及典礼时的乐曲,而小雅则兼含民间的乐曲。颂则多为国家在重大的祭祀或隆重的庆典上所演奏的壮严盛大的乐章。古时的诗曲是不分的,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正宗的古典音乐。基中有不少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圣乐。后来诗与曲虽然分开,但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大多追求押韵、要上口、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性。

  《诗经》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史学上所达到的境界都是空前的。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制度、人文思想、人的认识水平;探求古人的信仰与对人生的理解,《诗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教本。《诗经》内容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我们这里简单地选取几首诗歌,来与大家一起欣赏中国古典的圣乐。白话译文取自国际文化出版社全译本《白话四书五经》,个别起方作了改动。

  在《诗经》中,上帝、天、都是指上帝。我们在《诗经》中发现,按着古人对上帝的认识,因此对上帝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颂赞。我们需要铭记在心的是,这些诗原来都是歌,大多易懂,不必多做解释。我们将只在难懂的地方作一些说明。

1:上帝是创造主

  《天作》篇中有:

  天作高山,    上天生成高高岐山,
  大王荒之。    太王受之、创业维艰。
  彼作矣,     他惨淡经营,治理岐山之原;
  文王康之。    文王继承祖业,周人得安。

2:上帝是福乐之源

  《我将》

  我将我亨,    我们奉养,我们献飨;
  维羊维牛。    供奉牺牲牛羊。
  维天其右之。   敬祈上帝赐福文王
  仪式刑文王之典, 各种制度效法文王典章;
  日靖四方。    日日谋求安靖四方;
  伊嘏文王,    伟大的文王,
  既右飨之,    既佑助我们而又受此献飨,
  我其夙夜,    我们早夜勤于职事,
  畏天之威,    敬畏上天之威,
  于时保之。    于是受天赐福,保安周邦。

  《皇矣》

  皇矣上帝!    伟大啊,上帝伟大!
  临下有赫。    面对下界,洞然明察。
  临观四方,    观察四方之国,
  求民之莫。    觅求安民之所。

  维此文王,    就是这位文王
  帝度其心,    上帝审察其心,
  其德音,     巩固他的威信。
  其德克明,    他能明察曲直是非,
  克明克君,    他能分辨邪恶善美。
  克长克君。    赏罚分明,人人敬畏。

  既受帝祉,    既受上帝恩赐之福,
  施于孙子。    福泽绵延后世子孙。

  《宓宫》

  赫赫姜源,    赫赫昭着的姜源先妣,
  其德不回。    圣德纯正,毫无邪僻。
  上帝是依。    上帝是她的依靠,
  无灾无害。    所以她没有任何灾害。
  弥月不迟,    足月生子,并不延迟,
  是生后稷。    于是生下先祖后稷。

3:世人当敬畏上帝

  敬之,敬之!   当敬畏上帝!当敬畏上帝!
  天维显思!    因为上天实在是显赫昭彰的!
  命不易哉!    上帝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啊!
  无日高高在上。  莫说上帝不察而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    升降、赏罚、施于群臣、
  日监在兹。    日日在此监察而毫厘不爽,
  维予小子。    我这幼冲小子,
  不聪敬止。    耳有所闻,当思敬畏。
  日就月将,    日久月长,
  学有缉熙于光明。 勤学奋进而至光明之境。
  佛时仔肩,    辅助完成此项重任,
  示我显德行。   指示我彰显上天的德行。

4:上帝的旨意是美好伟大、顺命有福。

  《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    恒念天命至高无比,
  于,穆不已!   啊,它完美而无穷已。
  于乎,不显!   啊,真是显耀天下!

  《长发》

  睿哲维商!    聪明智慧,惟有商王!
  长发其祥。    久已发展那福庆吉祥。

  帝命不违,    从不违背上帝之命,
  至于汤齐。    至于汤王,立功与天命齐同。
  汤降不迟,    降及汤王,德行不衰;
  圣敬日跻。    圣明庄敬,日日进升。
  昭假迟迟,    精诚明告上天,久久不息,
  上帝是祗。    唯对上帝尊崇,
  帝命式于九围。  上帝命汤于九州施行政令。

5:上帝监察人心

  上帝监女,    上帝监察我们,
  无贰尔心!    不可三心二意!

  上帝监女在诗经中反复出现,说明古人认识到上帝是监察人心的。《圣经》上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人的一切心思意念上帝都知道。

  这里所说的是在执行王命时不可三心二意。因为正如上面的诗文所显明的,汤王或文王等,乃是承受了天命,故此百姓当听从他们,也就象是在听从天命一样。上帝不喜阳奉阴违之人。要么听从,要么不听从。《圣经》中所记载的大先知以利亚,曾对百姓这样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上帝,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撒上18:22

  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人上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太6:24

  上帝不强迫人,也不喜悦的勉强做出来的事奉,只有甘心乐意出于真诚出于理性的事奉才能被上帝所悦纳。因为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

6:令人不解的《玄鸟》篇

  天命玄鸟,   上天命令玄鸟,大显灵异,
  降而生商,   降临人间,因而生了商契,
  宅殷土芒芒。  定居于广大的殷地。
  古帝命武汤,  上帝命令武王成汤,
  正域彼四方。  治理本土和那天下四方。

  中国人一直不能明白这个玄鸟究竟是什么。它的降灵居然可以生商。一只鸟怎么可能生一个国家呢?在正确的欣赏这首圣乐,我们就必须藉助于《圣经》了。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上帝是个灵!以人的血肉之心是不会也是不能顺服上帝的命令的。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悦。8:7。耶稣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3:6-7

  人为父母所生,要得与上帝相合,听从上帝的命令,就必须从圣灵而重生。当上帝的圣灵进入人的心里,就能在人的心中重生一个新的生命。

  可见能重生人的心灵的乃是上帝的圣灵。可是这个圣灵与这里所说的玄鸟有什么关系呢?

  再请看二段《圣经》的经文:

  众百姓都受了洗,耶稣也受了洗。正祷告的时候,天就开了,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形状仿佛鸽子;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1-22

  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的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约1:32-34

  原来那形状如鸽子的鸟乃是上帝的圣灵!

  《圣经》论到这位圣灵在基督之外的另一位训慰师,保惠师,真理的灵(约14章),是使人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上帝的灵。(赛11:2

  我们在《诗经》中还读能读到许多上帝对文王的直接的训诫之言。可以看出上帝对世事的关怀与直接的指导。如《皇矣》篇中上帝垂训文王不要专横自负,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总是好发号施令、滥用刑法。不要自作聪明,而要顺应天之法则。

  无怪乎有文王的礼治,和大道盛行的时代!都是由于有这样一位圣灵!《诗经》居然对圣灵也有记载!这是除了《圣经》之外的任何其他民族的经典所没有的。

  我们读到这里时,实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上帝对华夏的祖先是何等的恩待。我们的祖先与上帝是何等的亲近!圣灵早就在带领华夏的先祖!我们也就从此明白为何中国自古称为神州。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就是周朝的礼制。而这种礼的第一表现就是对上帝的顺命与敬畏。惟如此才能蒙上天的赐福,正如《诗经》中所记载的一样。孔子编写《诗经》深知这一信仰的可贵,所以也终身以乐天知命为事。孟子的天命思想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重读《诗经》,应该从中学习这最为可贵的思想。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实在不是什么外来的宗教信仰,而正是我们祖先的信仰与福乐之源头。中华文化的起源也系于此。

  那位古时从高天降下引导我们先祖的圣灵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工作,要引领华夏的子孙进入上帝的神州!惟愿你也能大开心门,恭请这灵异的玄鸟进入你的心中。

(三)《易经》中的天颂

 古人称《易经》为群经之首,又称之为五经之原。《易经》是五经的枢纽和根本。所以写下《易经》,是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说要推究世物之理,使人性得以充分发展,以至于完全天定的人生使命。《易经》大有究天人之际、究造化之原之势,以求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修齐治平之本。用现代的话来说,《易经》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宇宙与人生观,使我们有信心、有定见、乐观积极、奋发有为。一言以蔽之,则为明天人合一之道。就是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符合天道的正确的人生。

  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又称《周易》,实在是经过了四圣之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最后由孔子修订成书。秦始皇焚书时,以《易经》为卜噬之书而独存。从此《易经》成了古今第一部完书。近代新儒家的大哲学家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作周易,始绝术数,而纯为哲学大典。用孔子自已的话来说,学易可以避免人生走入误途。《论语、述而》载孔子言:加我以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句话可以和他说的另一句话连起来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在孔子的人生中,周易对他这位乐天知命的夫子有着何等的地位。《周易》能帮助他认识天定的人生使命与目的,而且能避人生重大的错误。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这对于今天学易的人,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我们不可将重心偏置于占卜之类的活动,而迷信占卜。而应该从中寻找上定所定的人生目的。《系辞上传》载: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圣人用易来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了断天下人的疑难。人间的事业第一要讲究的就是天时。只有对这天有充足的了解,人间的事业才可能立定成就。我们从下文中将可看出这个天之究竟,以及为何顺应天时。

  从孔子的这些叙述中可以得知,《周易》里面,一定深藏着不少关于上天所启示的道理,不然人何以因读易而可知天命呢?以易的博大精深,不是一篇短文可以穷尽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想从《易经》中摘取支言片语,来看看这部古经对于上帝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另外,我们知道,《圣经》为一部上帝亲自启示的经典。人们读《圣经》也是为了知天命而行天命--即行上帝的旨意。而且《圣经》是对上帝旨意的完全的启示。两经既同样启示上天的道理,因此我们相信,藉着《圣经》所发出的亮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我们甚至可以作一个结论,不懂《圣经》的人不能真正读懂《易经》。

  我们下面就要沿着《易经》中对天的礼颂来证明我们上面这个结论。

一:《易经》天颂第一曲:大哉干元颂

  《易经、上经》第一卦干卦上说:

  原文: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白话译文:天的功德多么伟大!万物靠它而生,并受它支配。

  原文: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白话译文:天创造了万物,并使天下平和安宁。

  原文: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白话译文:始生万物的天能够把莫大的恩惠赐给天下,却从不自夸,太伟大了!伟大的天啊!刚强健壮,居中守正,纯而不杂,粹极至精。

  这是一首何等美妙和天颂之歌啊!这里至少对上天的五项美德进行了直抒胸臆的歌颂与赞美:

  1:天创造了万物;
  2:天养育与治理万物;
  3:天将太平安宁与恩惠赐给天下万物;
  4:上天极其伟大而又极其谦卑;
  5:上天正直圣洁。

  与《圣经》的比较:《圣经》《创世记》开宗明义: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上帝在六天内创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并且赐福万物与人类。在第七日安息,且赐神这一日,定为圣安息日。天地同得太平安息。两经虽出于不同的人之手,然而其论到上帝的美德与创造是何等的相似啊!

二:《周易》天颂第二曲:天行曲

  原文: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道刚健,君子不可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应该奋发图强,永不止息。人生自有人生的烦恼,然后当我们仰面望天,看到那运转有序的天体运行;我们就应该充满信心。每当人感到沮丧消沉失望时,就应该举目望天。人若看出那位始生万物的天、那位干元以美利利天下,看到他对天体的始终如一的支配,就应该充满信心与希望。上天用来鼓励人生的最好的证据莫过于那刚健运行的天体了。

  这使我们想到《圣经》中的上帝用来增强人的信心的同样的办法。《创世记》中记载了一位先祖亚伯拉罕的故事。他被称为信心之父。可是他也并非一开始就有伟大的信心。上帝曾应许赐他一个儿子。由于他的妻子撒拉已过了生育的年龄。于是撒拉将自己的女仆给亚伯拉罕,让她替他们生下个儿子来。可是上帝却告诉他惟有他妻子生的才能算是他的后裔。为了坚定亚伯拉罕的信心,上帝于是领他走到外边,指着天上的星辰给他看。《圣经》上接着说:亚伯拉罕信上帝,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见《创世记》15:5,6

  以上的两段经文,如出一辙。都是透过天体的运行来坚固人对上天的信心。

三:《周易》天颂第三曲:圣人采风颂

  原文: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其类也。

  白话译文: 圣人兴起则万民敬仰。扎根在天上的亲附天,扎根在地下的亲附地,这就是万物各依其类而相聚的规律。

  原文: 《观第二十》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白话译文: 圣人以上天之道设立教化,天下归服。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有着上天一般圣德的君子,与谓德配天地,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也是人,为父母所生,可是行事为人却处处表现出那圣而又圣的上天的德行,此所谓圣人。圣人给人的教诲,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依上天之道教化万民。而天下必依此而归服上天之道。

  查历史,古往今来,惟有一人与此处的两段经文相符--那就是《圣经》中所记载的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他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是个完全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耶稣在世传道三年半,周流四方行善事,传讲天国的福音。使被掳的得释放,使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4:18-19“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2:10-11

  耶稣说我所说的道不是我的,而是那差我来者的道,天下归于他里面。

  耶稣说;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12:48“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14:24。耶稣所说的父就是上帝。可见耶稣所设的教乃是真正的神道。

  除了耶稣之外,没有另外的一个人真正做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个天下不仅是中国,不仅是整个世界,而且还包括所有一切诸世界和天庭的天使,甚至包括撒但及其使者。都将在未日在基督面前屈膝降服。基督教的历史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当耶稣二次来临时,我们将看到那天下归矣的最后一幕。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3:21。当那些法利赛人说耶稣的见证不真,向他找碴时,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8:23。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18:37。属天的就是属上帝、属真理的;属地的就是属鬼魔、属谎言的。

  《易经》的这首圣人颂赞曲,不仅说出了圣人之教的来源与性质,而且说出了其教化的结果。而且万物也必因其对待圣人之教的态度而各成其类,各得其所。属乎天者永存,属乎地者永亡。

四:《周易》天颂第四曲:谦谦君子吟

  原文: 《谦第十五》谦:亨。君子有终。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

  白话译文:谦卑则亨通。天的规律是俯济万物而光明弥彰。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卑。

  原文: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白话译文:谦谦君子,用谦卑约束自己。

  谦卦说谦卑的德性尊贵而光明。卑而不可逾。说真正的谦卑是不可逾越。君子以谦卑立世,始终如一。上天虽然至高至圣,却俯就下界而愈显其光耀灵明的圣德。《周易》论断上天对等自满与谦卑人的态度正与《圣经》相同。《圣经》上说: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4:6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亨安息。11:28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已,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6-9

  没有谁比耶稣从至高神的地位下到凡人的地位,而且谦卑顺服到死的地步更为谦卑了。《易经》上说卑而不可逾,惟在耶稣的谦卑不可逾越。谦卑大抵是指从高处俯身低就。试想有何人之高能高过贵为天上君王的基督,又有何人能低至越过死亡而大显其谦卑呢。非耶稣莫属。

  然而耶稣的这种谦卑并非软弱无力的。恰恰相反,他正通过谦卑至死而破坏了那掌死权的。从魔鬼的手中夺回了亚当失去的对世界的主治权。《易经》上说:鸣谦,利用师征邑国。用白话来说就是:因谦虚而闻名,有利于出兵征讨大夫之邑,诸侯之国。这岂不是对圣人伟大的谦卑所取得的胜利的最好的颂赞吗!?

五:《易经》天颂第五曲:忠义雄魂曲

  原文: 《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白话译文:蛊之元亨是说社会经过一个时期的混乱又达到大治的过程。

  原文:利涉大川。

  白话译文: 是说天下混乱正有利于志士前往除弊济世。

  《易经》没有说明为何会出现天下混乱的原因,却在此说明这个混乱的过程必然结束,因为有志士前往治理乱世,天下最终达到大治。终则有始,天行也。说混乱结束,又是清平开始,一切回复到最终的状态,这是上天行作使然。

  这是一曲雄壮的勇士出征治世转乱世为大治的凯旋曲。若是对照《圣经》则会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与理解。《圣经》说明了所以出现乱世的原因,又通过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表现了上帝的治世计划。

  耶稣领命于危难之秋,弃王冠、离天庭,只身降生于马槽之中。三十出道传讲上帝的大治天下之方,最后为救赎人类而死于十字架上。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治平乱世的忠魂曲。藉着耶稣的牺牲,上帝的圣德大大彰显,罪恶得以彻底除灭,宇宙又恢复了原来的和谐一致,天下得到了根本性的长治久安的大治。

  《蛊》卦中有一爻极为有趣。而且颇令人费解。请看:

  原文: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日: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白话译文:不事奉王侯,显出其高尚的品德;不事奉王侯,其志向堪为效法的榜样。

  《易经》中的爻辞相传为周公所作,周公自己得上天之恩赐治理众国,可是为何在此说不事奉王侯的人其品德高尚呢?难道他不希望这种高尚的人辅佐朝政?而孔子也称这种精神与志向为后世当效法的榜样呢?须知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寻求为王侯所用,以其上天所赐之才识德行辅助君王治理天下。有用之才正当报效国家,可是孔子为何也作此赞语呢?易经中强调君臣的秩序,认为是天定的秩序。事奉王侯正合此理。为何此处的经文却一反其常呢?

  我们发现借助《圣经》可是更好的明白这段经文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这里又要再一次运用《圣经》才解读这段经文。

  魔鬼又领他上了高山,雯时间,把天下万国都指给他看。对他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耶稣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他。4:5-8

  这是耶稣出道受圣灵的洗之后,受到魔鬼的试探中的一段对话。魔鬼撒但利用他通过欺骗而从人的始祖手中夺来的对世界的治权引诱耶稣。条件是在耶稣向他下拜,事奉他。可是耶稣却义正严辞地说人应该单单事奉上帝。不为眼前的权柄荣华而摧眉折腰,显出了其高尚的心志,值得后人效法。儒家所讲的敬天、效天、法天,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六:《易经》天颂第六曲:圣安息奏鸣曲

  《易经》中有一卦,极为重要。孔子在《系辞下传》中称这一卦为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称之为小而辨于物,即辨明物情、并且可以自知,可以知道自己的来源。这就是《复》卦。

  我们把这一卦称为《圣安息奏鸣曲》,请看以下的经文:

  原文: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白话译文:《复》卦:亨通吉祥。或出或入均无害。有朋友来,吉祥无害。往返有一定的规律,每隔七天来临。有利于前往。

  原文: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白话译文:往返有一定的规律,每逢第七天来临。乃是上天的行动的规律。于此往复之日中,可以看出上天的心怀意念。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白话译文:《象传》说:雷声响彻大地,这就是《复》卦的卦象。古代的君王一到此日则闭关静养。商人旅客不出外远行,君王也不巡视四方。

  在整个《易经》中,这一卦是最为有趣也是最难弄懂的一卦。难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这里将天的规律与这个七日往复的规律等同起来。历来有人将这里的天行二字理解为天体运体的规律。可是天体的运行却没有这样的以七日为周期的规律。我们的年月日分秒时都是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记载。

  第二:为何从这一卦中可以看出天地之心呢?天地本无心,既说天地之心,依《易经》的全文来看,应是指创造天地之上帝的心。孔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从日月星辰的变化与运行中看出了天道的有常,就是说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要明白上天的心思,《易经》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往复的七日来探明。这个七日既与天体的运行不相关,那么是什么使得这一特定的往来之日能够显明上天的心思,这一天与周期中的其他六天有何不同呢?

  第三:为何第七日才亨,他与其他六日有何不同?这里说到有朋友来到,又说利有攸往。究竟是怎么样的朋友会来临?卦上说有利于前往可是前往何方呢?以下的爻辞又说道先王在此日闭关城门,商人不做生意,不出门旅行,官长们也不办公巡视四方。那么究竟去哪里才有利呢?

  第四:这里还有一个难点:雷在地中。雷通常是响在天空,为何在这第七日雷会响在地中呢?而且《易经》上说,雷在地中乃是这一卦的卦象。这就更令人煳涂了。

  第五:如果再加上孔子的话,那就更难了:孔子为何说《复》是道德的根本呢?为何说借《复》卦可以辨明万物之理,为何说《复》可以叫人自知呢?

  以这五个难点,仅凭《易经》的知识与启示没有办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下面我们说就《圣经》来解开这一系的难解之谜,借助《圣经》来帮助我们欣赏这部《圣安息奏鸣曲》。

  论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2:1-3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当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这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中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创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20:8-11

  从上面二节经文可以看出,这个第七日的来源与天体运行无关,乃是出于上帝的话。是上帝制定的,而且上帝还特别赐福于这一天。作为的对上帝创造天地的记念。神圣的上帝也每每在这一个圣日来到人间与人交通。这就说明了《复》,天行也这句话。原来这往复之七日里要来的朋友就是上帝!难怪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利有攸往:有利于到上帝面前来。敬拜上帝,感谢上帝。在上帝面前安静,默想上帝的慈爱与圣德。于是更能体会上帝之心!《圣经》上说:这一天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此先王闭城门,商人不做生意,官员不办公。在这一天都在上帝面前安息,使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上天新的赐福。每逢这一天,人们若前来敬拜上帝,便知道自己的来源,乃是上帝所造。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自知,便知道一切万物都来自于上帝:因而小而辨于物。人的生命中有了上帝的观念,常在这日亲近上帝,便有了道德的根本、源泉和道德的不变的道德标准、榜样与实施道德的勇气和力量之源。因此《复》德之本也

  可是雷在地中作何解呢?这既是《复》卦的卦象,说明其为一象征。我们若能找到此象具体所象征的实体,那么就离谜底不远了。

  我们先来看地所象征的实体。《圣经》创2:7上这样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3:19。从这两节经文中可以看出,人为地上的尘土所造。因此,地的实体乃是人。

  现在剩下的就是雷了。请看以下二段经文:

  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站在旁边的从人听见,就说:打雷了。还有人说:有天使对他说话。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12:28-30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从天降下,披着云彩,头上有虹,脸面像日头,两脚像火柱。他手里拿着小书卷,是展开的。他右脚踏海,左脚踏地,大声唿喊,好像七雷发声,就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七雷所说的你要封上,不可写出来。10:1-4

  从这两段经文中可以看出,雷象征着从天上来的话。或是上帝直接说话,或是由天使传达上帝的话。简言之,即上帝之道。

  那么,这个上帝之道是如何进入人的肉身之中的呢?这个像的具体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考查上帝之道。请看下面一段《圣经》经文: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1:1-3,14

  这是所说的道成肉身的上帝就是人子耶稣基督。可是耶稣如何能作为七日来复之安息日的像呢?

  请听耶稣的自白:

  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12:8

  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2:27-28

  从上面的经文可以知道,安息日是基督亲自设立的,因为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耶稣就是那与太初与上帝同在的(雷),为了救赎人类,道成了肉身(地),化身为人子。虽为人子,他仍是安息日的主。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开雷在地中这个谜了。复卦的卦象原来不是别的正是那位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亲爱的读者,请你在此稍稍驻足凝思!

  靠近耶稣与耶稣为友岂不是天下之大吉吗?

  在耶稣里我们甚至可以通神(与上帝相交),岂不是最大的亨通吗?

  耶稣是那不可见之上帝的像,上帝一切的丰盛和奥秘都在他里面藏着。认识他岂不是能知天地之心吗?

  到此为止,这一卦的全部问题便可得到解答了。从《圣经》中我们知道,这反复往来的第七日乃是上帝亲定的圣安息日,为的是记念上帝的创造大工。人在这一天无论何工都不可做,惟要专心思想颂读上帝在《圣经》和大自然中写下的慈爱的信息、亲近上帝。上帝就是这安息日带来吉祥亨通的朋友。借着与上帝的交通,借着上帝的话语我们便能自知,便有了道德的根本与源泉。这样我们就能明白这首《圣安息奏鸣曲》了。而且这首颂曲将永远的唱下去。正如《圣经》赛66:22-23所说:耶和华说:我所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后裔和你们的名字也必照样长存!每逢月朔、安息日,凡有血气的必来在我面前下拜。这是耶和华说的。

七:《易经》中的天颂第七曲:劝世顺天曲

  听完这首《圣安息奏鸣曲》,我们相信各位读者诸君必能体会出一些《易经》中对上帝颂赞了。作为一部启发人生的的书,《易经》中还有许多忠恳的劝世良言。

  原文:《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白话译文:君子遏制邪恶,广扬美善;顺应上天所定的美好的人生使命。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无所不利。

  原文:《无妄》天命不佑,行矣哉?

  白话译文:天不佐助,能行动吗?

  顺应上帝对我们人生所定的美好的旨意(天命),必得到上帝的保佑。我们的人生就会无往无不胜。倘若天不佐助,我们岂可轻举妄动呢!惟愿读者诸君能够从这首《劝世顺天曲》领取《易经》对人生的智慧的劝诫。在自己的人生中唱出一曲曲美妙的天颂。 

(四)儒家的敬天与爱人

一:何谓儒

  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所以了解儒家对于上帝、对于天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以前,儒为术士;孔子以后,儒为君子。许慎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柔,为驯柔之意。儒与师相连,称为儒师,周礼太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儒师相连,都是有关教育之事。故儒有优义(优游),有和义(和谐),能安人,能服人。又言: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濡者润也,能以教泽润其身。

  到了孔子,则师与儒合而为一,儒因而变得理想化、哲学化、充实了儒的内容。从前的儒为术士,乃为一职业,而孔子之儒则为志业,乃为理想的人格。是大儒,通儒,硕儒。

  《论语、为政》孔子曰:君子不器。器是有一定的规格用途的东西,为专门,固定的,可称为术士。孔子对他的高足子夏说: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表明孔子所重视的是精神与方法,乃为通达活泼、具开创精神的儒者;是以一心系天下之安危,以有道去改变天下的无道的君子。儒乃为有道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乃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所以重其言。

  儒虽然不是自孔子始,然而孔子却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而且孔子给儒赋与新的内涵。特别是孔子大力兴教,有教无类,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儒生,故现在人们通常以孔子为儒家的大宗师。因此现在提到儒家常常就是指孔子的说学与理想。在孔子之后,又兴起了一位圣人,叫做孟轲,通常被称作孟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中大力地捍卫先王及孔子的学说,继续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是为一大儒。后人提到儒家,常以孔孟并称。

二:儒者的行为准则

  《礼记、儒行篇》生动而全面的描述了真儒的风采。鲁哀公问孔子儒者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孔子于是对儒者的行为作了一番表述。原文较长,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几段作为介绍。

  儒者衣冠整齐合乎礼度,举止行为谨慎小心。

  儒者讲话必定先有信用,行动必定合乎正道;爱惜生命以有所期待,保养自已的身体以有所作为。

  儒者不看重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文才为富有。不合乎道义就不共事。

  儒者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人,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儒者见到利益不损害道义;即使以众人来威胁他们,以武器来恐吓他们,他们也是见到死亡而不改变节操。

  儒者以忠信为盔甲,以礼仪为盾牌;遵循仁义而行动,胸怀道义而居处。

  儒者听到有益的话就相互转告,见到有益的事就相互指示;有爵位就相互谦让,有患难就争相赴死。

  儒者洁净身心而沐浴道德;社会安定而不轻举妄动,社会动乱而不沮丧悲观。

  儒者行为方正而立于道义,志向相同就接近,志向不同就退避。

  儒者在贫贱时不会堕落颓废,在富贵时不会傲慢骄奢,不为君王所困辱,不为长上所拖累,不为官吏所忧困。所以就称为儒。

  儒者的行为准则虽然如此之多,可是究其核心,则为一个字──仁。所以孔子说:温柔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亲切,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饰;歌曲音乐,是仁的和谐;分散,是仁的传播;儒者兼有这些德行,还是不敢说近仁了。

  可见儒者的理想人格是非常高尚和伟大的。因此儒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仁学。

三:儒家的爱人

  如上所述,儒学的核心乃在一个仁字。《论语》一书中,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全书共有109处讲到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道德志向与为人处事的原则时说他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志向在于天道,根据在于道德,依靠在于仁爱,操习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又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于人,已欲达而达于人。《雍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什么叫做仁呢?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所谓已欲立而立于人,已欲达而达于人,就是要将自已所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贯彻到他人的身上,自已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让人去做。这就是爱人了。

  那么儒者想要达到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下行人道,而上达天道。通过尽人道来体现天道,通达天道。使天道贯彻于人道之中。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因此所谓仁也就是要通过对人的爱而帮助人去追求天道。

  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克已的意思是明晓的,人人都能明白,就是否定自我。就是舍已。就是无私。克已的目的是为了复礼,恢复礼治。那么什么叫做礼呢?

  孔子在《礼记、乐记篇》上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又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荀子在《劝学篇》上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我们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所谓礼就是上天之法。因为礼的制定是依据天道,本于天道的,而且是最大的法。

  因此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为仁,就是要人放弃个人的私见,而顺服上帝的天法。用《圣经》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上帝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圣人早已看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的一切美好的德性都是上帝所赐的。孔子自已也说天生德于予。意思就是说,是上天把美的德行赐给了我。功劳在于上天,我不过是依天命而行罢了。即所谓的知天乐天。

  孔子说: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哀公问》

  孔子的意思是说心中有仁爱的人事奉父母态度要恭敬真诚,如同事奉上帝一样。事奉上帝也要象对待父母一样实在而不流于形式。

  可见,儒家的爱人之上还有一个敬天。因为敬天,所以才能爱人。因此,儒家所讲究的行仁行义的道德精神的源头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仁义的天。

四:孔子敬天思想

  儒家的思想本于天。因此儒家讲敬天、事天、畏天,法天。天、或者说上帝、是儒家精神道德的根本与力量之源。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儒家希望通过教化将人培养成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这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形象,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不是文弱书卷气的样子。而是懂得在上天面前恭恭敬敬、充满感戴之心。用诗经的话来说,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在人的面前又是温文有礼,谦卑爱人。

  孔子在论到君子时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上掌权的道德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又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上天赋与人的人生使命,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君子。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就是说这种人是小人,不配称为人。

  而对于敬畏天命,乐天而行的人,孔子则大加赞扬。请听他对尧的称赞: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独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广博无边,老百姓不知道怎样去赞美他。他的功业真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也太美好了。

  尧所取得的成功完全在于,敬畏上天,顺服上天,效法上天。在《诗经》与《书经》中对于尧的文功武治有更多的记载。我们在那里可以读到上帝对尧直接教诲与指导,尧对上帝的忠心不二充满敬爱等等。

  孔子对于上天是深信不疑,充满敬畏与信心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一方面看到上天虽默默不言,可是万物生长,四时流转,不爽分毫。他从中看出上天是的爱心是有恒一致的。从而得到极大的鼓励。因此他又在《易经》中写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为对世人的劝勉。

  孔子信天,而且认为他的使命乃是天所赋与。他在《论语、八佾》里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在匡遭遇困阻时,很自信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他深信上天有意要让他整理先王的史料以流传于世。现在虽然受到匡人的围困,可是天既然有使命给他,他深信匡人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孔子在这里对上帝所表现的是何的信心!在生死存亡之际,心中所想到的仍然是上天,而且相信上天一定能帮助他脱离困境。

  孔子编辑整理《书经》、《诗经》、《易经》又作《系辞》《说卦》等同载于《周易》之中。他深知先圣们所认识的上帝的怎样的一位上帝。上帝是创造主,是人类福乐的根源,上帝的命令没有差错,上帝公平公义,仁爱如慈父,关切如良医。孔子也知道先王们对上帝所存的恭敬的态度。虽然到了孔子的时代,祭祀上帝的礼,就是所谓的郊社之礼已经失传,但孔子对上帝仍存着十分恭敬和忠诚的态度。

  《论语、宪问》里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一生起伏不平,不为重用,以致他连连的自叹,没有人能理解他。但是他深信自己的一切行为上天都了解,而且只有上天能理解他。因此孔子不怨天,也不忧人。不对上帝存任何疑惑与不信任的态度。而是始终一致的行天道于人道之中,以求达于天道。

  孔子有个门生叫做子路,是孔子门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位。生于公元前五四二年,少孔子九岁。孔子所说的那位闻过则喜的门生就是子路。子路的办事能力很强,所以孔子有评价说:政事,冉有,季路。这里的季路就是子路。

  有一次孔子病得历害,结果子路就叫人组织了一个治丧处。后来孔子病慢慢痊愈,对此甚为不快,谈到这件事时,他说:吾谁欺,欺天乎?(见《论语、子罕》)。语虽简单,却体现了孔子对天的态度:恭敬诚实、不敢有半点欺哄之意。

  又有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就求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而且还引证古代的一种祷告文《诔》上的话说:为你向天地祈祷。孔子回答他说:孔丘早已祷告过了。(《论语、述而》)

  实际上孔子懂得《诗经》上所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一生敬天尊天畏天,哪里还需要等到生病之后才来祷告呢?顺应天命就是为已求福,就是向天的祷告了。这个态度与《圣经》所说的正是一直的。箴28:9上说:转耳不听律法的,他的祷告也为可憎。不顺从上天,不顺从天命的人,在上帝的眼里,这种人的祷告也可憎。因为他们明明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上帝在以色列人中所兴起的大先知撒母尔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知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

  纵观孔子一生,他所以能处乱世而行天道,以仁爱之道教人,不怨天,不忧人,正是由于丘之祷久矣。是天赋与了他能力智慧与勇气。正如《圣经》约壹4:7,19;所说: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又说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孔子能以仁爱之道教人,正是因为体会到了上天的无比大爱而激发了他爱的灵感与,因为他有一个长流不竭的爱的源头。

  约翰继续说:不爱他所看见的兄弟,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约壹5:20。孔子的下学而上达,以敬天的精神来爱人,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宗教的外表,却有宗教之实。这比那些只有宗教的外表,而无敬虔的内心的假冒伪善的伪君子不知高明多少。孔子不是简单的信神论者,而是尊神论者,敬神论者。

  《圣经》记载了耶稣的这样一段话,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已。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22:37-40

儒家的敬天爱人,正与耶稣基督所说的这两条诫命的总纲相符。两者实在是出于一个源头。《圣经》中的耶和华上帝,也就是儒家所敬的天。

五:孟子的仁与天命观

  儒家的开创自孔子始。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由子夏所领导的博学于文,兼通六艺的一派,到了战国时期得荀子得发扬光大;另一派为曾子所领导的约之以礼的一派,得孟子力驳诸子、振扬儒风。

  孟子(公元前390-305年)抱负宏大,态度积极,以发扬先圣及孔子之学为已任。谈到儒家今人常以孔孟并称,说明了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思想的行为规范时也不能不提到孟子。

  孟子的学说虽然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却也十分的丰富,深刻。孟子对义与利,生与义,忧患意识,大丈夫气概,人的良知良能,人性的本质以及如何找回人所失去的善良的本性,上天对圣人的选拨考验等等都有极佳的论述。我们在这里选取其中的两点予以讨论,而且就是这两点,也只能泛泛而谈而不能深入。

  孟子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仁爱是天所具有的就尊贵的地位,是人最安适的住宅。

  可见孟子认识到上天的最根本最高贵的品德就是仁爱。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圣经指出:上帝就是爱。仁爱是上帝的圣德之所在。

  孟子说: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一个人若是放着最安适的住宅不住,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走,那实在是太可悲了。《离娄章上》

  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

  实行仁爱则光荣,不行仁爱则耻辱。

  而且这种仁爱不仅是施于自已所喜爱的人或喜爱自己的人,而是还要广施于自己不所不喜欢的人,或不喜欢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向朋友表示仁爱,而且也要对自己的敌人表示仁爱。

  孟子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章上》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论述。仁者将对其所爱之人的爱推而广之,施与他所不爱的人身上;而不仁的人则是将其对不爱之人的祸害推而广之,转施于他所爱的人身上。

  仁者以德报怨,不仁者以怨报德。

  孟子在《公孙丑章》里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何为不豫哉?孟子说如果上帝要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平治天下,那位上帝必将当大使赐给他。孟子的教化言论都是承天而作,来源在于上天。

  孟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也使我我们起想《圣经》中耶稣对仁爱的教训。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5:43-45;路6:32-35

  因此,耶稣进一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6:31

  耶稣自己说,他的讲训不是他凭自己所讲的,而是天父上帝的话。我们看到孔孟论到仁爱,与耶稣所讲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乃是出于上天。因此同样出于耶稣所说的同一位天父上帝。

  下面我们来考查一下孟子的天命思想。

  有《孟子》一书中有几段故事集中表现了孟子对天命的理解与阐释。

  我们曾在《书经的唿吁》中提到过孟子与万章关于上古禅让的一段对话。据《书经》的记载,尧帝在位七十年之后把帝位让给了平民出身的舜;后来舜又将国位不传其子,而传给了禹。就是那位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万章问这是不是说尧把天下让给了舜,孟子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尧的职分是向上天推荐人才,而真正把天下赐给舜的,是上天而不是尧帝。

  在孟子看来,上天乃是持掌天下的真正的帝王。圣经称之为万王之王。人事的变化看似人为,其实均有上天的皆意贯彻其中。体现了上天对人事的关怀。

  孟子说:一切都在乎天命,因此人应当顺从天命的正确的安排。一个懂得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险的墙壁之下。(因为这样会自己送掉自己的性命。言下之语,上天不会让人白白送命。)如果是因行天道而死,那就是死得光荣死得伟大。孟子说那是接受天命的正确安排。如果是因为犯罪而死,那就不能说是接受天命的正确安排。

  可见在孟子的眼里,上天所命定的乃是合乎仁义之道的。世人应当顺从,即或顺命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是舍生取义。犯罪而死则是拒天命,因此是罪有应得。这里丝毫没有所谓的宿命论的观点在里面。而是一种积极向上,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说到仁爱是天的本性与最尊贵最荣耀的爵位。孟子基于其对于上天之仁义的无比信任与敬畏,知道上天为人所谋的无非是福惠。因此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进一步教导人顺应上帝的旨意。不愧为中国的圣人之教。

  由以色列历史上最富贵最显赫的最富于智慧的国王所写的《传道书》中,在总结他一生的经验教训时说: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是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12:14

六: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看出,儒家不仅是一个信神的学派,而且更是一个敬神的学派。儒家一切真实的教导乃是出于对天的敬畏。敬天是儒家的根本,而爱人是儒敬天的体现与延伸。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爱,而这种仁爱正来自于敬天。儒家对天充满着无比的信心。

  儒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人格理想。这个思想的前提也是承认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天,一位至高无上大仁大智的上帝存在。

  我们再一次看出,不仅我们远古的华夏先祖信仰上帝,就是中古时代的儒家的开始者孔子与孟子也信仰上帝。他们的精神力量的源头都完全系于上帝身上。

  我们通过简略的比较看出儒家所信仰的这位被称为天的上帝,与《圣经》中耶稣降世所要显明的乃是同一位上帝。儒家的敬天与爱人与基督所教导的爱神爱人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出于上帝的教导。

  然而,儒家对于天的认识,正如同对着镜子观看,模煳不清。而《圣经》中的上帝之子却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样式,降生于世。将不可见之上帝向世人显明。上帝与世人在耶稣里合而为一,实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理想。耶稣的降生、受难、复活、升天,将生死之谜完全解开。不仅如此,而将那永不朽坏的生命带给必死的世人,使人因着他的名可以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