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医改还是“不争论”的好 2006.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8:36
宿迁医改,又掀波澜。12月7日,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博士魏凤秦抛出一份《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对宿迁医改给予积极评价,并引起舆论哗然。(见《21世纪经济报道》)
半年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也曾发布过一份《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研报告》,该报告的基调是: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百姓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
仅相隔半年时间,中国两家名牌大学各发表基调大相径庭的报告,自然引起了公众的注目。无论是“北大版”还是“清华版”的宿迁报告都引发了很大争议。
从宿迁医改的消息在媒体披露以来,各路媒体的热炒已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其中,今年8月26日,《南方都市报》刊出的《市场化“缺位”,宿迁医改功败垂成》一文,就是一篇被称为“一针见血”的代表作。时评直言不讳:早听说仇和在宿迁“卖光了”所有的公立医院。宿迁的医改更像一只“跛脚鸭”。之前的6月23日,《南方都市报》曾发表一篇《宿迁医改,没有全对或全错》。而给人们的印象是,对宿迁医改,媒体似乎批评声要大过赞扬声。这从“清华版”报告一出笼就引来大量批评中可见一斑。
医改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要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民群众与社会舆论的支持。但是,在多元化时代,一项政策要争取舆论的一致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不争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重申“不争论”,并说这是他的一个发明创造。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进程,无论那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假若决策者一天到晚都忙于听意见,忙于“除疑释虑”,即使消耗很多精力、人力与物力,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对改革措施的许多认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逐步统一的。因此,在一些无法统一意见的问题上,只要大方向正确,“不争论”是必要的。
就宿迁医改而言,面对135所设备残缺、负债累累的公立医院,假若墨守成规,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个医院破产,只能引起民众把怨气泄到政府官员身上。因此,宿迁官员知难而上进行医改,其初衷其宗旨都无可厚非。当然,与其他改革一样,宿迁医改也不会完美无缺,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着想的思路去干,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宿迁医改还是“不争论”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