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祥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8:27
法祥
(豆儿佛)
法祥,字瑞光,明代越州人氏,俗姓周,从小有出世之志。成人后跟随叔父来到京城,在柳巷拜见笑岩为师,笑岩见他根器不错,便教给他念佛的法门。不久,回到南方,他抛下妻室儿女,出家为僧,并前往栖霞山谒见素庵法师。随后又参见遍融大师,遍融所授,与笑岩大师所教的一般无二,于是他照此一心念佛。
尔后,法祥从五台山来到优牛山,与柏松和尚相互切磋。柏松和尚留他住在石室中,独自念佛吃斋,一住就是三年。有一天,他正在打坐,神凝寂定,雪花纷飞,满山皆白,火熄衣湿,他全然不知,柏松和尚前去看他,以手击掌出声,才将他从寂定状况中唤醒。柏松和尚对他说:“安心于这小小的寂定,毕竟不是办法,假若一味耽于这种境界,那就会坠入偏空。不如外出云游,遇到‘南'便栖止。”
听了柏松的话,法祥便飘然而行,遍历楚蜀之境,后来云游到南岳衡山,忽然记起柏松和尚临别时“遇南即止”的嘱咐,便打算在这里住下来,正好南岳有个僧人以侧刀峰的一处静室相让,于是自处静室,放下身心,一志念拂。他四处化斋,募得四十八石黄豆,一颗豆念一佛,净念相继,一直到死,一辈子不知念了多少个四十八石黄豆,也不知念了多少佛!因此,天下人都称他为“豆儿佛”。而随着他声名的与日俱增,十方僧人争相投其门下,南岳侧刀峰逐渐成为了佛界的盛地。
法祥常常告诫弟子们说:“你们出家剃发为僧,却不知道生死事大,只是倚墙靠壁,所识一片茫然,这算什么?假若空穿僧衣,徒作僧人,而不专心净业,一旦大限到来,有何颜面去见阎王老子?”弟子们无不感奋以致泣涕。法祥虽然绝意世俗,但当时的贤人硕儒,闻其风者,莫不景仰。如刘方伯、史直指、伍学宪等人,都曾虚心向他问道。凡有达官贵人邀招,他一概回绝不往。当时的郡丞卢公,在祭祀庙宇时,对迟到者加以处罚,共得罚米三十余石,全都送给法祥,法祥说:“我岂能因为一钵饭而招致众人的怨恨呢?”坚决不接受。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的为人。
法祥接待外来的僧众俗人,不论是好是坏,身分高低,一律平等对待,慈悲为怀。有一次,荆襄一带的大盗贾二、唐九等七人被官府缉捕,逃到南岳侧刀峰,请示庇护,法祥可怜他们,便同意了,让他们穿上僧人的衣服,随僧众一起去做事,追捕的公差追捕至此,明明知道贾二等人是大盗,但见法祥大师如此慈悲,又听到他的念佛之声,心中十份感动,就从身上取出黄金三两作为斋金,下山去了。那些大盗也因此而感化,自愿充任苦行僧,以赎从前的罪过。
法祥大师在南岳侧刀峰住了三十多年,既不主动求人化斋,也不请求权贵的资胁,不设方丈,不用侍者,天天危坐在佛殿左侧,念佛不止。寺中不设库房,他的竹箱中也无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圆寂之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仅有一小瓶胡椒、几块旧布。他有时用糠饼充饥,有人将糠饼丢在地上,他拾起来,在火上烤一烤,照样吃进肚里。他外出总要带上一把锄头,看见肮脏的东西,就挖土将其掩埋。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他召集弟子,告诫说:“不要虚张声势,诳惑世人,只管老老实实地念佛。”说完,合掌而逝,世寿七十九。弟子将他塔葬于侧刀峰之右侧。
【南岳豆儿佛《补续高僧传》】
法祥。字瑞光。越州嵊县周氏子。有出世志。随季父宦游入京。见笑岩于柳巷。岩观其根。示以念佛法门。师颔之。居顷南还。弃妻子剃发。入栖霞谒素庵法师。虽居讲肆。而念佛无间。又参遍融。融所示。与笑岩同。繇五台入伏牛。契机于柏松和尚。留住石室中。吊影木食者三年。一日趺坐。雪积满林。火绝衣湿。松往视。击磬出其定。因示之曰。轻安小寂。非是歇场。若耽着此境。即堕偏空。且行脚去。逢南即止矣。遂飘然而行。遍历楚蜀之境。铲落知见。独存孤明。后游南岳。忽忆柏松别时之语。有终焉之志。适僧以侧刀峰静室相让。自是放下身心。一志念佛。募豆四十八石。一豆一佛。净念相继。以至终身。不知其过几四十八石矣。繇是诸方称为豆儿佛云。十方衲子争归之。侧刀峰遂成海内名丛席。居恒诫诸弟子曰。汝剃除须发。不知有生死事大。但倚墙靠壁。业识茫茫。唤作甚么。岂非吾佛所呵。衲诮在空闲。假名阿练若。不专心净业。大限到来。将何抵对阎老子乎。闻者无不感泣。师虽绝意人世。而当世诸君子。闻其风者。莫不景仰。如方伯刘公。直指史公。学宪伍公。仪部曾公。冏卿蔡公。少保郭公。大行宋公。皆倾心皈向。就假问道。招致之则不往也。郡丞卢公。祀庙。点失期者。罚米三十余石。送师。师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敛众怨耶。竟不受。闻者叹服。师接纳往来。不择臧否。一味平等北悲。荆襄大次。贾二唐九等七捕急。投师求活。师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众作务。及捕官至。虽识其为盗。第见师慈心蔼然。又闻念佛感动。乃解腰缠三多。设供而去。其盗亦化。为苦行僧。师僧侧刀峰三十余年。不发化主。不结外援。不设方丈。不用侍者。一龛于佛殿。左危坐念佛其中。不安库房。笥无长物。灭之日。简之惟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巳。尝以糠饼充●。或有投之地者。师拾取。煨而啖之。行必荷锄。见遗秽必以土掩之。将化命首座领众。念佛趺坐。诫众曰。无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言讫。合掌而逝。时万历庚戌二月六日也。阅世七十有九。僧腊四十有三。停龛七日。颜色不变。弟子奉全身。塔于峰之右
劝念豆儿佛序
(摘自《灵峰宗论》藕益大师著)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名。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无相,即以无明为相。是故众生念五欲时,即名欲界无明。念四禅、四空,即无明、无色界无明。念断常,即名邪见无明。念涅磐,即名界外无明。唯有念佛之时,即名始觉。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念佛法门流出,无不摄入念佛门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直捷圆顿,离见超情。马祖“即心即佛”,盖深得乎此也。
夫知即心即佛,断无不念佛时矣。而迷者误认缘影为心,又妄谓心既即佛,便不须念。故不得已,转为方便,曰“非心非佛”,又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等,此曲为中下解粘去缚,非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本旨矣。后世逐块韩卢,反以“非心非佛”,乃至种种险句为奇特,以“即心即佛”为平常。何异嗜巴豆大黄,吐弃膏梁美味者也!
桐城有二人结伴为客,一死,伴葬之,携资还其妇。妇疑,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前,乃同归作证。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何放光怖我?”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胸辄舒五色光十余丈,眩我心目,不能复近汝矣。归语我妇,令自来,当为汝雪冤。”伴因此醒悟,出家为高僧。嗟嗟!甫举一念,光轮便舒。故寿昌大师云:“念佛心,即是佛也。岂今时念佛,他时成佛哉?”惜鬼不种善根,不闻佛号,故惊怖。倘本念佛人,仗此良缘,宁不顿超乐土耶!
毕贯之居士,参尽天下衲僧,乃死心念佛,求生净土,兼劝人以豆念佛结佛缘。人身一豆耳,当念佛时,身即放光,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者非乎?今以豆念佛,豆必放光。以放光豆,作放光食,入众僧腹。无论其人念佛不念佛,皆必恒放光明。令遇斯光者,有心无心,皆得解脱。光光相照,成无尽灯,则生界顿空。更不必别谈向上,便是向上极则公案矣!僧问赵州:“如何是毗卢师、法身王?”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以此诚言为证。
南岳“豆儿佛”
——记广济禅寺开法祖师
南岳衡山素称“僧海”,是“出祖师的地方[1]”。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净土宗及禅宗各派皆有祖师大德在南岳弘法,本文介绍今南岳广济禅寺的开法祖师、明朝后期以净土修行名闻天下的“豆儿佛”大师。
一、豆儿佛略历
豆儿佛(1532--1610)讳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越嵊县[2]周氏子。曾参访京师笑岩老人,栖霞素庵法师、大都遍融和尚、伏牛山柏松和尚等高僧,后至南岳衡山,在崱屴峰[3]下放下身心,一志念佛。因募得四十八石黄豆,以一颗豆念一佛,净念相继,心无挂碍,天下人称“豆儿佛”。“南岳寂寞多至,得公一振”,“十方衲子远归之,四事不思而至,丛林不作而成”。其接法弟子无碍融和尚,开山南岳后山毗卢洞清凉寺,三传至竺庵大成禅师中兴并改名为“广济禅寺”,现由惭愧僧宗显于2003年重修恢复。
,经使用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承办的《CBETA电子佛典集成》(2008版)查询,得到被收录在《卍续藏》史传部的相关文章有三类:
(一)《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于《卍新纂续藏经》第 73 册《憨山老人梦游集》;
(二)《南岳豆儿佛传》于《卍新纂续藏经》第 77 册《补续高僧传》;
(三)《法祥》于《卍新纂续藏经》第 78 册《净土圣贤录》。
因德山憨清大师[4]《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有记“公入灭后,十有四年,癸亥,予归曹溪。融公具状,来乞塔上之铭”,可见在豆儿佛圆寂14年后[5],因大师回广东曹溪,路过南岳,豆儿佛的弟子无碍和尚,请为师父撰写墓铭。憨山大师的铭记,系按无碍和尚的陈述撰写,故较为准确、全面。本文引文,除特别标记外,皆出自本铭。
二、豆儿佛的解行特色简析
(一)豆儿佛的传承主要是禅净双修。
佛法注重传承。豆儿佛在南岳之前,最少向三位高僧求法:
其一、于啸岩老人处得念佛法门。啸岩老人[6]先以禅法接引,不契。老人再导以“最为捷要”的念佛法门,被认可。
其二、访遍融和尚求证念佛法。法祥出家后,学习经教三年,可是疑心更重,不知“某甲为生死出家,一向修念佛法门,不审是第一义谛否”?遍融和尚证实说“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充分肯定了法祥修持的“念佛法门”。
其三、亲近柏松和尚参禅。经历三年的“净业”修持后,法祥游历五台山,来到伏牛山参访柏松和尚。旋因“心契”而“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年”后得高深禅定。柏松和尚也“授以钵袋”,并嘱咐南行。
从参师经历来看,豆儿佛至南岳“证”法前,已经完成佛教“信、解、行”三部曲。如于啸岩老人处,对“念佛法门”生起信心;在学习经教三年后,至遍融和尚处,消除了对“念佛法门”的疑惑,获得了正解正见;念佛三年后,至于柏松禅师处,用禅定功夫行持“念佛法门”三年。纵观其后的修持,没有离开过参禅、念佛。
(二)豆儿佛以“解脱生死”为修行宗旨。
豆儿佛未出家前,缘起人生诸多苦逼而参访啸岩老人。老人初示以“向上”禅法,奈何不契,但闻“念佛法门,最为捷要”,便点头认可。出家后,仍念念不忘“某甲为生死出家, 一向修念佛法门”。后住南岳,亦常呵斥“倚墙靠壁,业识茫茫”之徒“不知有生死大事”,明确开示只有“专心净业”,才能在“大限到来”时“抵对阎老子”。 由此可见,豆儿佛出家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了解脱生死才修念佛法门。
(三)豆儿佛的念佛法门不离“般若”。
豆儿佛出家受具后,“依栖讲肆”三年之久。听经闻法,是修慧,经云“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后参遍融和尚,则领受“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此即“念佛不碍第一谛”,即一切无碍,福慧不二。再参柏松和尚则知“心不应住”,若“躭着此境,即堕偏空”。以上皆依善知识开启智慧。才有后来的“无生”净土,令豆儿佛修持“念佛心”进入。但当时尚迷在“苦切参究”上,“心地未安”,故有南岳数豆念佛事。
(四)豆儿佛讲究“苦行”修福。
因慧学再高,终将数食不饱。唯有再运慈悲积聚福德,才是“不偏不执”正道。“豆儿佛”后期坚持住山、坚持头陀苦行、坚持一心念佛等修持,以之积聚往生资粮。大师“放下身心,影不出山”,甚至违抗王令愿“誓死效远公,迹不入俗!”,其“常以糠麸为饼充飡”,如“僧有投之地者”——人家不要丢掉的——法祥拾取“煨而晱之”。 “凡见遗秽,必以土掩之”有人不解,他说:“一片清净地,恐山神见秽矣”,其修福点滴如此。他的临终遗教说“毋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其杜绝外缘老实念佛,以至往生后检点他的全部家当“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
豆儿佛的苦修感应很大,如某大饥之年,法祥感得护法神“化米豆百数十石送至”。某次竟把追捕的衙役感化“解腰缠三金,办斋而去”,而被捕“其盗亦化为苦行僧”。
(五)豆儿佛的念佛方式系“以豆为珠 ,净念相续”。
豆儿佛到南岳以后,决议按照啸岩老人开示的念佛法门苦修。其“终身从事”“欲以豆为数”。以豆为珠念佛的目的,则为“回绝外缘,摄之净念相继, 光明历历”,达到“心境如如,以念佛心,直入无生”。豆儿佛坚信念佛可得“无诤三昧”,成就自然自在的往生。传说豆儿佛曾在南岳募豆四十八石,一颗豆儿一声佛号,其所数之豆又皆制作豆腐结缘,可谓“自利利他“之菩萨行道。明代智旭[7]在《念豆儿佛疏》云“有念佛者,不记以珠,记于豆;又将豆供海众,使其沦肌肤,浃骨髓,乃至遍身毛孔,咸放佛光;八万四千户虫,咸得度脱。此之功德,难议难思!念豆施豆,功德平等,豆为法界,十方诸佛,三世导师,皆在一粒豆上转大法轮,现宝王刹。此豆耶?非豆耶?非豆非非豆耶?能信此一粒豆者,可以无疑于一茎草矣!重说偈曰:此豆,泥丸突出难分剖;非豆,咽下分明无处躲;非豆非非豆,大家倾出摩竭斗!”这是肯定豆儿佛与众不同的净土修持方式。
(六)豆儿佛的禅定高深
据载豆儿佛法祥后期三十年“不倒单”。 “唯坐一龛于佛殿”且 “居常胁不至席”。此高深禅功与前期参学历练有因缘。如在伏牛山柏松和尚处“公见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年”,后因三年苦行禅修,一日竟入定去。“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可见入定时间之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柏松和尚赶来,知道法祥入定,“乃击磬警觉”,问曰:“烟寒灰冷,作么境会?”法祥说:“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此处可见法祥禅悟之高。松曰:“此是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躭着此境,即堕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逢南即止。”此时法祥,个人禅悦已得。其功夫境界虽高明,然柏松禅师劝其向南行脚,以图超越。法祥亦觉“铲落知见,独存孤明”,自我感觉也需历练。
后经南岳苦修,遇高徒无碍和尚时,“心相印契,即付衣钵”时,偈曰:“西来大意问如何?直至于今见也么?心上不生何有见,苏噜悉唎娑婆诃!"。此时传“心”法竟至“心上不生”之境界,愈显豆儿佛禅功之高深,亦见豆儿佛不但“念佛”,而且“念法”。
(七)豆儿佛预知时至,往生自在。
“公向与众,周旋无倦”,一日索浴礼佛,告诉大众说:“瓜子熟也,正落蒂时”,可惜无人知道大意。因爱徒无碍融和尚居毗佛洞[8],乃遣人往唤。无碍融和尚走到崱屴峰前时“闻音乐声”,此定系诸佛菩萨接引。豆儿佛趺坐,“融作礼,公曰:“我行矣,先以钵袋累汝,今以念珠柱杖留别,善自护持”。此时明确地告诉大众,他即将往生了。“良久令首座领众念佛,公趺坐,诫众曰:“毋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言讫“合掌端坐而逝”,后大众供于堂中,经七日而颜色不变。其往生经历如此自在、自然,足征南岳净土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三、豆儿佛的传承
豆儿佛的本身传承只有依师记载,没有点明何宗法嗣,而其在南岳所修念佛净土,可自成一派。其年七十多,尚无法嗣,幸有江西临江地区的居士傅某,曾经在江西湖南等地做生意,后在峨嵋出家,法名同融者,于明万历壬寅(1602)冬慕名来岳参访。豆儿佛“心相印契,即付衣钵”,后无碍和尚依止大师在南岳山中毗佛洞修行。豆儿佛往生前夕,还在感慨眼前无第二人可以托付,又把无碍和尚从毗佛洞请到崱屴峰下去秉承遗教。在清康熙年间智犁和尚《重修广济寺记》中亦载“明万历二十三年,无碍  融和尚受崱屴峰豆儿佛衣钵,乃重辟草莱以居,感古佛放光之瑞”,可见无碍和尚继承豆儿佛法脉无疑。后无碍和尚传竺庵大成禅师(兼传曹洞宗鼓山系),竺庵大成禅师传龙山道人[9]、智犁和尚等。后此地虽有临济、曹洞、乘云等宗僧人常住修行,然皆共尊无碍和尚为广济寺开山祖师。因无碍和尚得法豆儿佛,故可尊豆儿佛为广济寺开法祖师。
结  语
憨山大师曾喟然而叹法道之衰,曰:“嗟乎!去圣时遥,法门凋獘。丛林典刑,几至扫地。泛泛波流,率汩汩于声利,以丧本真”,而尤赞叹豆儿佛能于此时,“清操苦节,一念终身。始终不易,如公者,可谓以身说法矣……观公死生去来,了无罣碍,岂非以念佛心入无生者耶!”。于今而言,我等四众弟子,敢不效仿大德祖师,以戒为师,精进修行乎?阿弥陀佛!
[1] 系原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语。
[2] 县名。属浙江省。明清属绍兴府。
[3]崱屴:音ze li,高峻貌,耸立貌。此峰也称侧刀峰。
[4] 憨山德清:(1546~1623),明末四大师之一。
[5] 系公元1623年。
[6]即笑岩德宝禅师。
[7]智旭大师:(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祖,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8] 毗佛洞:又名毗卢洞,今广济寺附近。
[9]龙山道人[9]:佛教出家众,亦可名道人。龙山道人在广济寺附近留存有多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