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4:50:56

5、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

【原文】星队1、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2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楛3耕伤稼,耘耨失秽4,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妖。妖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5,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妖,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译文】流星坠落风吹树响,一国的人都恐惧。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的变化,是阴阳自然的化育,是很少出现的事物。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就错了。那日月有蚀,风雨有不定时,怪异的星经常见到,这是没有哪一个时代不经常有的。君主圣明而且政治平稳,那么这些现象虽然在同一个时候发生,也没有什么危害。君主昏暗而且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虽然没有一个发生,也没有什么益处。那流星的坠落,树木的鸣叫,是天地间的变化,是阴阳的化育,是很少出现的事物;感到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就错了。

在已经出现的事物中,人为的妖孽怪事才是可怕的。恶劣地耕种伤害庄稼,耕耘除草失时而荒废,政治险恶而失去人民,田土荒废而庄稼丑恶,粮价昂贵而人民饥饿,道路上有死人,这就称之为人为的妖孽怪事。政治法令不明,举措不合时宜,根本的事不去治理,这就称之为人为的妖孽怪事。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不修整,内外没有差别,男女淫乱,而且父子间互相猜疑,上下级之间互相背离,敌寇和灾难一起来到,这就称之为人为的妖孽怪事。这种妖孽怪事是从混乱中产生的,三种人为的妖孽怪事互相交错,就没有安定的国家。这种说法很浅近,但这种灾害很悲惨。对这些事可以感到奇怪,但不可怕。传说:“万物中的妖孽怪事,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辩解,不是急需的考察,都要放弃而不去治理。”至君臣之间的最佳行为方式,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差别,那就应该天天琢磨而不能舍弃的。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还是继续探讨天地的作用,日食月食经常发生,风雨雷电经常发生,流星陨落怪星出现也经常发生,这些都是天地间自然而然的事。荀子认为,对此不必害怕,而真正使人应该害怕的,则是人世间的妖孽怪事。而这些人世间的妖孽怪事,就产生于失去社会行为规范的混乱之中。人们同处一个社会中,但没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产生混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各执一词,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吉凶祸福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风俗习惯、特定的文化氛围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释法则。于是人们就只会用对“神灵”(未知领域里的神秘现象)的崇拜,就只会用有限的解释(宗教的说理体系)先把自己封闭起来,自造一个心灵的“堡垒”,然后利用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按照自然经济封闭模式而“自得自乐”,在自己狭小的自我中心基点上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混乱就由此而起。所以荀子认为,只要每天研究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以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男女夫妇间的差别,那么就可以获得幸福与平安。

——————————————————

【注释】1.队:从高处掉下来,是“坠”的本字。《左传·庄公八年》:“公(齐襄公)惧,队于车。”《礼记·中庸》:“日月所照,霜露所队。”《礼记·檀弓下》:“退人若将队诸渊。”《考工记·轮人》:“殷亩而驰不队。”《说文》:“队,从高陨也。俗字作坠。”这里用为坠落之意。

2.党:《公羊传·文公十三年》:“往党,卫侯会公于沓;至得与晋侯盟;反党,郑伯会公于斐。”何休注:“党,所也,所犹时,齐人语也。”《字汇补·黑部》:“党,时也。”这里用为“时”,经常之意。

3.楛:(ku苦)《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荀子·荣辱》:“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恶劣,不正当之意。

4.秽:古“薉”字。《荀子·王霸》:“涂薉则塞。”《荀子·大略》:“国之薉孽也。”《荀子·富国》:“民贫,则田瘠以秽。”《考工记·总目》注:“粤地涂泥多草薉。”《文选·班固·西都》:“并稻潜秽。”《说文》:“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这里用为荒废,长满野草之意。

5.尔:通“迩”。《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周礼·地官·肆长》:“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荀子·哀公》:“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仪礼·燕礼》:“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少牢馈食礼》:“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这里用为浅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