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另一重要原因 - 助民网(休闲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09:03:2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东北军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放弃了沈阳,进而放弃整个东北四省。
  当然原因很多,比如,当时中央主张对日问题,以和平解决为主。还有就是中国对9.18事变性质判定有误等。
  但我今天想说的这个原因,可能大家以前没有注意过。说说,让大家看看,是不是应该考虑这么个原因。
  东北军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应该是一支装备比较好的部队,空军战机的数量也占全国战机数量的一半。东北军的军力,应该说是给张学良作劲的。在中原大战中,东北军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面对家仇国恨,又拥有这么一支相对精良的的部队,按常理说,应该抵抗日军的,打不过,说打不过的,但不组织抵抗,似乎有违常理。
  据张学良的回忆,9.18不抵抗,是他的命令,不是中央的命令(当然,这是指针对9.18事变本身,不是说当时的中央有过大规模抵抗日军的计划和准备)。这就说明张学良当时也不主张抵抗日军。
  我觉得1929-1930年的苏联红军入侵东北,是使得张学良做出不抵抗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要从改订新约运动说起,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很多西方国家都和中国签订了较为平等的新约。但苏联和日本拒不签订新约,苏联想继续霸占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特别是中东路问题,双方争执不下,苏联人可以说是寸步不让。中苏多次交涉无果。1929年7月,张学良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切断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后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入侵。
1929年8月14日,苏联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战争开始,张学良领导下的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将领均试图遏止苏联进攻,不过,因为苏联动员新进武器与大量兵力,使东北军在随后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 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1930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签订了《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会后苏军撤出中国东北,但继续占领中国领土黑瞎子岛等地。
  中东路事件后,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间接失去了可以在东北地区可以借以抗衡日本影响的力量,为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占领铺平了道路。而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也直接鼓励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决心。另外,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虽未能于该役获胜,但是积极抵抗苏联红军的态度与立场,让他们获得了中华民国国军首批青天白日勋章。


  这次外战的惨败,使得张学良认识到在中国相对强大的东北军在外战中不堪一击,畏战思想抬头。当然关东军也看到这一点了,东北军不过如此。加速了入侵的进程,张学良通过这次战争,不敢在1931年又进行一场对日战争,而且他有了这次对苏战争的“经验”后,认为日本也会想苏联红军那样,得到利益后,撤出中国的。没想到酿下如此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