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之:和解的“李刚门”留下一条恐怖的尾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2:52:31

张楠之:和解的“李刚门”留下一条恐怖的尾巴

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飙车案轰动全国。而15日凌晨,该案受害者陈晓风一方的援助律师张凯莫名遭到10多名不明身份者袭击,目前警方已经介入案件调查。而谈及“李刚案”中双方的和解,张凯律师也首次给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张凯说,陈晓风一家是因为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最后不得不与李刚和解。(12月19日《重庆晚报》)

如果受害者家属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接受和解,不管和解的条件在外人看来多么有失公平,别人都没有理由置喙。但是,即使和解的条件非常优厚,只要这种和解不是出于自愿,或者是在各方压力下的“被自愿”,这样的和解就已经超出了私事的范畴,需要接受公众的评判。

因为那句“我爸是李刚”的傲慢,“李刚门”就不再是一个个案,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因此,这道“门”能否关闭就不仅取决于事件双方当事人,更取决于公众的态度。而事实是,这道突然打开在人们面前的“门”,在刚刚让公众看到门内一个模糊的魅影的情况下即匆匆以“和解”的形式关闭了。到目前为止,公众只知道“我爸是李刚”,却对“李刚爸爸是谁”一无所知——而正是李刚以及躲在李刚身后的很多无形之手,强行关闭了这道引人遐想的“李刚门”。

张凯律师遭遇不明身份者的袭击,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与“李刚门”事件有关,但是,其作为“李刚门”当事人律师的身份、“李刚门”事件的扑朔迷离以及“和解”过程中李刚一方调动社会资源的强大力量,都让普通人感到不寒而栗——普通人从中看到的不仅是自己力量的弱小,更是与有权有势者对抗时的无力感。

以如此方式关闭的“李刚门”,让普通人除了“恨爹不成刚”的抱怨之外,似乎什么也做不到。再遇到一个“我爸是李刚”的“官二代”时,普通人除了战栗,还能做些什么呢?这种强势者给弱势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是的,缺乏保障的权益,在拥有有特殊资源的强势者面前,感受到的只能是“恐怖”。

对于弱者来说,法律是保障其权益的最强大武器。但是,很显然,“李刚门”的这种“和解”是通过法律之处的途径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场被冠以“和”的“和解”中,作为弱势一方的受害者家人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除了接受,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在无力对抗的强势者面前,“和解”虽然不是最好的结局,但至少是最不坏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在“和解”的掩饰下,就像一只壁虎一样,“李刚门”留下一条无用的尾巴,脱身而去。可是,谁能帮我们消除“和解”了的“李刚门”留下的这条恐怖的尾巴呢?谁又能帮我们抓住那只脱身而去的壁虎呢?

殷国安:“李刚门”终究没能成为“玻璃门”

 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飙车案轰动全国。15日凌晨,该案受害者陈晓风一方的援助律师张凯莫名遭到10多名不明身份者袭击。而张凯律师也首次谈了“李刚案”双方的和解。(《重庆晚报》12月19日)

张凯说:“11月3日,陈晓风的父亲突然和我解除了合同,事后我得知他们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他们家里有公务员的领导找他们谈话让他们放弃。包括陈晓风的爷爷、村支书,都来保定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放弃。”

10月16日河北大学飙车案发生后,由于“我爸是李刚”的巨大发酵作用,立即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热点,上演其一幕幕高潮迭起的连续剧,其中就有“封口令”问题、“保研”问题、“五套房”问题,后来则有李启铭被拘留、李刚道歉、车速鉴定、律师被辞,而最有分量的则是省长表态。但到了11月中旬之后,整个事件突然销声匿迹。现在,此案已和解,让人们大吃一惊。

“李刚门”应当是一扇透明的玻璃“门”,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满足公众权利的角度看,“李刚门”早已是一个公共事件,就应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众将据此该案件来评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正义要以公众看得见的形式实现。二是从维护政府权威和形象角度看,及时公开全部事实是政府的责任。河北省省长陈全国曾表示,对案件要“依法严肃处理”。

不仅“李刚门”需要水落石出,包括“五套房”问题和河北大学的“封口令”问题,都需要真相大白。请拨开“李刚门”案的层层浮云,让正义的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角落。(殷国安)

堂吉伟德:“李刚门”被和解 仍有悬疑待解

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惨烈车祸轰动全国。而15日凌晨,该案受害者陈晓风一方的援助律师张凯莫名遭到10多名不明身份者袭击。目前警方已经介入案件调查,而谈及“飙车案”中双方的和解,张凯律师也首次给出了一个新的说法。“11月3号的时候,他父亲突然和我解除了合同,事后我得知他们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他们家里有人是公务员领导找他们谈话让他们放弃。他们在保定的时候包括(受害人)陈晓风的爷爷,都过来做他们的工作,村支书都过来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放弃这。后来他们迫于这种压力,最后放弃,最后和李刚形成和解。”(12月18日东方卫视)

“李刚门”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可以说是预料内的,也是预料外的。预料内是因为在权力的影响下,不少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欺实码”事件。预料之外在于,从情感上讲,公众相信在强大的舆论和众人的注视下,在当事人的愤怒下,问题至少还有波折,还有情节的延续。但急转直下的发展,让人不免大跌眼镜。

若如张凯律师所言,则意味着“李刚门”获得了受害方的谅解,这或许也为法律的轻判埋下了伏笔。诡异的“李刚门”很像一个让人摸不清底细的悬疑剧,虽然不知道过程,但却能猜想出结局,而这种结局又不是期望中的那样。可见,在权力与民意的对决中,民意看似强大,实际却很脆弱,那种对民意无所顾忌的权力侵犯,对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李刚门”走向了“被和解”的道路,对寄托法治诉求的民众来说,却造成了最大的伤害。

从“李刚门”发生后至今,有太多让人看不清看不透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有一张网,将内外的人都罩在其间。先是该案受害者陈晓风一方的援助律师张凯莫名遭到10多名不明身份者袭击,接着就是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权利的伸张得不到保护,只能违心进行所谓的“和解”。

“李刚门”被和解难言社会和谐。被和解的“李刚门”让人心中阵阵寒意,假若公众再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已经成为公众事件的情况下,事情还如此复杂离奇,那假若没有被放大,当事人承受什么样的待遇,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一旦权力受到无限放大和崇拜,成了主导社会规则,颠覆一切秩序的手段,对社会和谐才是致命的伤害。

“李刚门”可以走“和解”之路,他亦有这个资格。但前提必须是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和真心谅解,一切威压都是对法治精神的破坏。相关当事人和有关部门应当意识到,“李刚门”已由个体案例演变成公共事件,在考量到当事人的利益之时,所作所为是不是还应顾及到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以体现基本的尊重?

转自: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12/20/359101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