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后,上海迈向新高度 要闻-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25:45

世博后,上海迈向新高度

2010年12月20日   02: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慎海雄/许晓青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许晓青

    告别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世博会,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正积聚起新的发展能量,向新的高度迈进。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上海的干部群众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上海世博会经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努力把上海世博会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优势。

创新转型:世博经验启迪上海未来

    上海市民清楚地记得世博会期间一项名为“世博寻宝”的行动。依托世博会这个大平台,上海各区县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利用世博会这座“大富矿”,上海企业纷纷考察最新科技成果,寻找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挖掘世博“宝藏”。在世博会开幕两个月后的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感慨地说,我们用了八年多的时间,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来筹办一届世博会,决不能让世博机遇与我们擦肩而过,造成历史遗憾。他强调,必须结合“十二五”规划和“世博后”谋划,抢抓时间,用好世博成果,用足世博机遇。

    如今,一系列数据显示,世博会展示的生态建筑、低碳科技等前沿性、战略性的新技术、新理念,正在对上海抢占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产生重要影响。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9个重点领域新增产业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而根据上海“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建议,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将有望实现翻番。

    城市支柱型产业如何 “由重变轻”“由黑变绿”?上海不少干部和专业人士从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寻找到了答案。汉堡之家的地源热泵、马德里的“空气树”、蒙特利尔的“垃圾场变公园”案例等,给了上海各级干部很大启示。仅台北市“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案例就吸引了上海市奉贤区、杨浦区、嘉定区等多个区县“取经”。上海房管局更是迅速与马德里案例馆展开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方面的合作。

    在创新转型中引领未来,这是世博会留下的宝贵经验。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正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根红线。世博会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全面融入上海和各区县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世博刚一闭幕,浦东新区区委就将“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写入了该区“十二五”规划建议。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表示,世博后的浦东要继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建设,坚持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率先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内生增长模式,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区。

    世博会上,由科技部牵头组织的全国科研大攻关,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投入运行的1300余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700万公里,载客运营1.25亿人次,是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世博门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RFID(电子标签)应用案例;世博主题馆太阳能电站成为全球单体建筑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如今,随着世博会的落幕,众多世博成果已经在上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甚至走进百姓生活中。如在世博园内广泛使用的、“不砍一棵树”的卫生纸和长条凳等新材料技术,目前其产品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世博园内大显身手的新能源汽车,已在世博后的上海公交运输中“小试牛刀”,并开始出口……

世界眼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作为人类文明的驿站,上海世博会不仅在于和谐有序地容纳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顺利接纳了7300多万参观者,更在于为这座转型中的特大型都市深深地注入了 “世界眼光”: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有益经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

    世博会闭幕仅一周,世界博物馆界的“奥林匹克——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就在世博园举行。吸取了世博会举办期间的经验,大会开闭幕式、展览、翻译、志愿者、物流保障等诸多细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国际博协前主席亚力桑德拉·库敏斯多次赞誉:上海方面承办特大型国际活动的管理能力惊人!

    努力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从世博伊始到今天一直反复强调的。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多次指出,上海的发展到了不应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他表示,要充分吸收借鉴各国和各地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发展理念,把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谋划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使世博会真正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世博会后的上海,并没有为大型活动闭幕后往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而担忧,而是广泛吸收国际各种创新成果和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上海发展方位: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着力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着力促进物价基本稳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世博会闭幕不久,上海的宣传文化和相关经济部门已就加快开发世博文化资源,持续放大世博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效应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效应,着力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等提出了系统方案。现在,许多课题已经实施。

    世博会期间,举办了195个国家馆日、荣誉日等活动;200万志愿者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上海的所有区县都参与接待了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展区总代表、馆长等。“世博会带给中国和上海的胸襟和视野,是不可估量的。”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教授分析说,这必将为我们国家和上海这座城市今后的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底气。

世博精神:上海城市精神的新动力

    一个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成果,放大世博效应,进一步培育、完善和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12月1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启动长达半年的续展。在经历了6个月的“世博洗礼”后,人们看到,无论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晴天还是下雨,中国馆前绵延排队区的安静文明。井然有序的游客队伍令一些外国参观者也不得不叹服。

    世博会开幕之初,“跨栏”插队、大声喧哗的中国游客曾是外国媒体讽刺的对象。然而,上海世博会最终神奇般地向世界展现了一种 “秩序重构”。境外评价,上海城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世博园中表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他们在5.28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了“文明秩序重建”的实验……今天,在上海的任何一座公交车站或地铁站台,排队上下车已成为这座城市一道温馨的风景,哪怕排着的只有两个人。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表示,“文明办博带动文明观博,文明观博促进文明办博”的工作方式,已对上海城市文明建设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上海将把文明办博和文明观博的良好社会效应,延续到“后世博”的城市日常管理中,普及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世博会在试运行期间,曾经暴露出很多问题。但是,在堆积如山的大小问题面前,世博会的决策者和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没有推诿指责、怨天尤人,也没有粉饰太平、避实就虚,而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团结、相互支持、持之以恒,一件事一件事地予以化解。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埋怨、不急躁、不掩盖、不掩饰、不回避,这是世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指出,上海市委领导反复强调的这种公开直面问题的态度,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不仅确保了世博会的成功、精彩,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后世博的城市发展更具有深远意义。

    在世博会成功闭幕后的第15天,一场大火给了上海这座城市“当头棒喝”。痛感对可能影响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重大问题认识不足、估计不足,上海市各级领导痛定思痛,依然本着实事求是、不掩饰、不回避的态度和精神,认真分析、检查工作中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以此教训为鉴,上海围绕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和建设水平的要求,决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共同分析研究,排查重大隐患,决不让悲剧重演。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世博会留给上海的精神财富,也是这座世界级超大型城市管理者信念与智慧的结晶。

    经历风雨才有彩虹。在磨炼中锻造的城市精神是上海之魂,也是上海的力量之源。上海必将以此为动力,在科学发展中攀上新高峰。

    (新华社上海12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