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人的传统文化实践空间—麦西热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6:25:35

维吾尔人的传统文化实践空间

——麦西热甫

时间: 2010-12-15 9:08:00   新疆日报网

  (新疆日报网)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想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请让他去学校吧;想让孩子学习做人,请让他去麦西热甫吧。”

  今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麦西热甫》获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引起我们对再熟悉不过的麦西热甫的重新审视。说它“再熟悉不过”是因为每个生活在新疆的人都知道甚至参加过麦西热甫,但现在这项活动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我们产生困惑的同时,不禁需要重新审视它。

  绿洲上的“欢乐颂”

  9月的一天,在哈密市的木卡姆广场,聚集着上百人,男女老少,各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他们这是在参加麦西热甫。虽然是政府组织的麦西热甫,缺少了一些乡土气息,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麦西热甫在维吾尔族百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大家对麦西热甫的喜爱程度。每个人或唱或跳,完全陶醉其中,其中一个头戴传统小花帽,身着袷袢的老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伴着哈密木卡姆悠扬的歌声,不停地转动、变换着舞姿,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他却还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中,沉浸在麦西热甫的喜庆氛围中,不由得引起了大家善意的哄笑。

  2010年的新疆,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大事好事接连不断,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喜悦的心情。尤其是在维吾尔族群众聚集的地方,更是具有遇到喜事时举办形式多样麦西热甫的传统。

  参加麦西热甫的人围坐成圈,乐队开始演奏木卡姆,当乐曲进入有节奏的歌舞曲的时候,在场的人就自动入圈,或者双方邀请入圈,开始舞蹈,随着乐器的节拍、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舞蹈从稳健趋向热烈、欢快,感觉到人们有点疲倦的时候,一段歌舞就暂告段落。但是稍作片刻休息后,马上另一轮歌舞又起,这样多次的重复直到众人尽兴为止。

  麦西热甫所用的乐器也根据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有手鼓、萨塔尔、热瓦甫、艾捷克等等。麦西热甫中的游戏也特有意思,有敬茶游戏、对诗、连句、打呆尔等。在游戏中,破坏规则或者在聚会中不遵守纪律的,都会遭到游戏惩罚,这既是对人们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又能使人们从受罚人狼狈、滑稽的表演中得到放松。一场麦西热甫下来,耗费不少体力,但同时身心也得到了愉悦,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放松方式,被广大群众誉为绿洲上的“欢乐颂”和“狂欢节”。

  被人们误解的麦西热甫

  这项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大众活动形式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需要制订专门保护计划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它面临濒危呢?

  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季莲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有很多因素威胁到麦西热甫的存续,如由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维吾尔族年轻一代为寻找工作往城市的迁移。麦西热甫举办的频率和参与的人数日渐减少,而熟悉该活动传统规则和丰富内容的传承人的数量也从数百人锐减至数十人。特别是现在严重缺乏懂得麦西热甫文化内涵和组织程序的传承人。尤其在城市,由于受到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城里人甚至从未见到过一次完整的麦西热甫实践活动,因而使它正慢慢简化成一种单一的自娱性歌舞形式,这也让一部分人产生误解,认为麦西热甫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从而严重削弱了它的文化内涵。

  麦西热甫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聚会”“场所”,是古代维吾尔族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在古代典籍《魏书·高车传》中就有所记载。麦西热甫是有组织有程序的活动,通常是在传统节日和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在比较宽敞的室外场院举办。参加者主要有“依给提比西”(司仪)、应邀表演的民间艺人和群众。

  由于地域和功能的不同,造就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麦西热甫,它是实践维吾尔族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族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族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次完整的麦西热甫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文化和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包含在麦西热甫活动中的最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歌唱、舞蹈和娱乐。麦西热甫既是司仪调解矛盾、维护伦理道德标准的“法庭”,也是民众学习传统习俗的“课堂”和娱乐身心的“游乐场”。

  每一种不同的麦西热甫,区别在于其不同的文化功能,麦西热甫的前缀词,就是这种功能的表达。比如,托依(婚礼)麦西热甫、阔克(青苗—春姑娘)麦西热甫、开依提(惩诫)麦西热甫等等,据老人们说,在上世纪初,新疆还能见到不同文化功能的麦西热甫120多种,而现在只能见到30余种了。正是因为这种培养一个民族礼仪精神、道德规范的文化功能,使人们把麦西热甫比喻成一所社会学校。难怪维吾尔族老人遇到有些调皮不懂事的孩子都会摇头说,这个孩子没见过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面临后继乏人

  麦西热甫的传承与继承主要依靠熟知其习俗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和技艺精湛的表演者,也有赖于参与实践的广大民众。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完整掌握麦西热甫文化功能的司仪,应该说非常少了。司仪不仅要完整地掌握麦西热甫的整个程序,还要理解麦西热甫的文化内涵,他是麦西热甫中的一个核心角色。对于司仪的选取一定是德高望重的,是这块土地养育出来的文化能人。”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副会长、新疆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伊明·艾合买提告诉记者。

  如今,在新疆的一些地区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麦西热甫传统活动,但分布不均。了解和掌握麦西热甫规范程序、主持技巧和优秀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缺少年轻的传承人。尽管党和政府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但麦西热甫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自发组织的麦西热甫活动逐渐减少。尤勒瓦斯·依明、卡斯木·艾则孜等一些在群众中有较高声望的麦西热甫司仪和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能够依照传统规则主持麦西热甫的人寥寥无几,在城市的麦西热甫,已不再有木卡姆演唱、杂耍、游戏等丰富内容,仅存歌舞的形式。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与传统渐行渐远,也是使麦西热甫面临传承断裂的风险之一。

  多措并举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力度也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对麦西热甫有了一定的了解。年轻一代对麦西热甫已经开始感兴趣,新疆部分高等院校已设置麦西热甫研修专业,报考“非遗”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就是一个佐证。

  其实,申报列入“急需保护名录”本身就是对麦西热甫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尊重,也是对保护麦西热甫的极大鼓舞。在谈到申报成功后,对《麦西热甫》都有哪些保护措施时,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莲告诉记者:“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机构,鼓励相关社区举办有助于麦西热甫存续的活动,鼓励各种麦西热甫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年轻司仪和民间艺人,以便较完整的保存其符合传统的组织规则、文化形态、传承机制和发展活力,提高年轻人接触和实践传统的兴趣。”

  其实在这之前,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就积极实施了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推动了群众对保护麦西热甫的高度关注,采取了积极措施扩大麦西热甫实践范围和频率。

  2006年,由新疆文化厅牵头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成立了麦西热甫抢救工作小组,开展了调查、抢救、保护行动。并于2007年和2008年成功申报了“刀郎麦西热甫”“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塔合麦西热甫”3个不同形式的麦西热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救性摄录了31个不同文化内涵的麦西热甫,并已出版相关音像资料。

  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聚居区,特别是在农村社区,由政府或群众自发组织的麦西热甫实践活动,在传统节日广泛的举办,吸引了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热情。

  在继承中创新就是最好的保护

  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对麦西热甫传承发扬?在继承麦西热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不断创新发展,就是对麦西热甫最好的保护。

  创新就是赋予它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灵魂,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表达人民的新愿望和新感情,激发创造新时代的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没有观众和演员的区别,每个人都是麦西热甫的热情参与者,没有旁观者。这正说明,人民需要文化,人民群众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不需要搭建舞台,葡萄架下、农家小院、麦场,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举办麦西热甫,这是麦西热甫的又一个特色。群众都是本色演员,自娱自乐,即兴发挥,麦西热甫产生于人民群众这个肥沃土壤,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表达方式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培养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麦西热甫的这些特点注定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纵观历史,麦西热甫就是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走过来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注入新时代内容,注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才能更好地传承发扬麦西热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