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曼殊的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3:02:28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曼殊的诗 

 苏曼殊的诗作存世的并不多,只有百来首,在1985年版的《苏曼殊全集》中,柳亚子对其诗作大部分都作了时间的考证。作为南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大多数发表在《南社从刻》,以深得唐人韵味的诗作支持柳亚子等人反对宋诗,力倡唐诗的倡议。

    在《与高天梅书》中,苏曼殊曾经将拜伦与太白并称,将诗梨(雪莱)比之义山;并认为宋诗派中坚人物辜鸿铭“志不在文学,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柬法忍》

    这首诗作中,色彩艳丽的图画感柔和在宗教意识浓烈的意向中,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珍品,苏曼殊善画,便形成了自然天成的“诗中有画”的风格。在苏曼殊的这类诗中,并没有过多的典故、辞采,他更不掩饰对古人佳句的使用,在熟悉的诗句之中加上他自己的情感体验,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格调。

     苏曼殊的诗作,如“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过若松町有感》)“无量春愁无良恨,一时都向指尖鸣”(《本事诗》之一)等都贴近杜牧、李商隐的风格,晚唐沉郁独到、典雅婉转的风骨也成为他的诗作风格。

禅心一任峨嵋妒,佛说原来怨是痴,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失题》之一

    作为一名诗僧,苏曼殊的诗作在中国僧诗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与寒山、皎然等人的作品相比较,苏曼殊与佛、僧有关的诗作并没有“四大皆空”的虚无、沉闷。他以佛门弟子的身份,委婉真切的写出了僧、俗之间的一步鸿沟之遥。“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便是最深刻的写照,“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本事诗》之五,之六)更是将出家人的身份与对妙龄女子炙热恋情的体悟融会在十几字里,这种千百年来难得一见的诗作恰恰是作者追求性灵自由,崇尚真性情的表现。

    胡寄尘称他的诗作有“东洋风气”,郁达夫说“又加上一层清新的近代味”。的确,苏曼殊的诗作不仅仅从浑雅、空灵的唐音之中取得韵致,同时也从他所崇拜的拜伦、雪莱的诗作中吸取了不羁的反抗精神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近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