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研究先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25:56
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驱——顾颉刚

晚年顾颉刚

顾颉刚手迹
□田旭东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绚丽多彩,但把对民俗事象的研究当做一个学科,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引入称为“民俗学”,特别是在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使用后,“民俗学”这一术语便逐渐在国内流传开来了。
顾颉刚先生(1893~1980)作为一个杰出的史学家,他创立的古史辨学派并发起的古史辨运动,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但作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驱或奠基人却并不像古史辨运动那样为世人所熟知。其实,民俗学的研究贯穿于顾颉刚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他毕生都没有停止对民俗学的研究。顾先生研究民俗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民歌、民谣的搜集与整理。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与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提倡密切相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至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科学与民主,广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进步学者及其他著名学者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对中国民俗学运动有着重要的启蒙、指导和推动作用,这时也正值顾颉刚先生在北京大学做学生的时期。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征集各地民歌,并按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一两首。征集歌谣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伴生物和组成部分,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受《北京大学日刊》“歌谣选”的影响,1919年顾颉刚先生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在家乡苏州搜集歌谣,一两年间竟搜到歌谣数百首, 为弄明白歌谣的意义,他就“自然地把范围扩张得很大: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各种材料都着手搜集起来”。 1920 年顾颉刚先生所收集的民谣在《晨报》上发表。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月,获得学术界好评。最后他总结说:“我对于民众的东西,除了戏剧之外,向来没有注意过,总以为是极简单的;到了这时,竟愈弄愈觉得里面有复杂的情状,非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易知道得清楚了,这种的搜集和研究,差不多全是开创的事业,无论哪条路都是新路,使我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这可以被视为顾颉刚正式开始研究民俗学的一个标志。《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这部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科研价值很高。诚如当时刘半农写信给顾颉刚先生所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
其次是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
1921年顾先生在研究《诗经》时,注意到《通志·乐略》里郑樵论《琴操》的那段“杞梁之妻”的话,随后又看到有关这个故事的材料,便下决心对这个故事作一番深入的研究。1924年底他在《北大歌谣周刊》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列举了《左传》《檀弓》《孟子》《列女传》等史籍所述,用层累造成的方法,考出孟姜女故事是由《左传》中杞梁之妻的故事发展而成的。这一结论惊动了中外学术界,一时应者蜂起,提供资料、书信讨论纷至沓来。顾颉刚决定就孟姜女故事作一系列专题论述,他主编的九期“孟姜女”专号,将征集到的孟姜女故事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文章陆续登出,成为《歌谣》周刊所出专号中成绩最突出的一种。1927年初,顾先生又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这比以前对孟姜女故事的见解更加成熟,体系更加完整,使顾先生的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巩固。之后,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论著及其与师友的通信资料曾汇编成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相继出版。对此,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先生曾评价道: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是顾颉刚先生“取得世界声名的科学业绩”,其成果不但“为我们学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传说科学,而且给从长期封建社会的古旧学术传统中开始觉醒过来的青年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道路,形成一种新的学术风气。当时有不少人是跟他走上这条道路的。用不着讳言,我自己也正是其中一员”。
三是有关妙峰山崇拜的调查和研究。
1925年4月,顾颉刚与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五人对位于北京城西北的妙峰山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考察后,五位学者从自己关注的角度各自撰文在《京报·副刊》上以“妙峰山进香专号”分6期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其中顾颉刚先生的成果最丰富,他的《妙峰山的香气》一文,考证了妙峰山香会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当时香会的组织情况,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威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此次调查开创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田野调查的先河。1927年顾先生又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的一种出版。妙峰山调查在学界影响颇大,著名学者何思敬在读到“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曾指出:在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对于民众生活知识缺乏和态度冷漠的“暮气”,妙峰山调查是对民间文化、民间宗教“科学调查的第一次,并且这第一次的调查已经得到很好的成绩”;并称赞说:“妙峰山专号就是打破这种暮气的一个霹雳。”(《民俗》第四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一册,1983年12月。)时隔80年之后的2005年,妙峰山上竖立起一通“中国民俗学调查纪念碑”,这是为纪念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顾颉刚教授对妙峰山考察80周年而立,也是我国第一个民俗学调查的纪念碑。
1926年以后,顾颉刚先生又赴厦门大学任教,在该校之国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风俗调查会”,民俗学会还成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派人到广东韶关、云南等地考察,搜集唱本等民间文艺资料,创办民俗学传习班,顾先生主讲“整理传说的方法”,又编辑出版民俗丛书。之后他又在中山大学创建中大民俗学会,把中国民俗学运动的种子撒向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顾颉刚先生作为一个著名史学家,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和他所赢得的荣誉都是不容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