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代呼唤汽车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40:56
汽车时代呼唤汽车文明   

  2009年,中国销售汽车1026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城市道路成为“汽车丛林”。可是,最近交警开展的“违章变道大整治”,就感到“汽车丛林法则”的顽强抵抗——

  “变道整治”中的委屈心态

  “他们都在前面插队,如果我老老实实排队,起码要吃上五个红灯才能过得去。”在杭州黄龙路向曙光路的左转弯车道上,一位车主被拦下,满脸的不服气。

  “有些车主都是拼命看到前面有点缝隙就插进去,他们被拦下来还认识不到错误,自认为自己有理。”一位值勤的交警介绍,很多人违规了还理直气壮。“他们认为,违规是迫不得已。”

  最近,杭州市交警支队重点整治违规变道,让不少常在路上插队的司机“老师傅”吃到了罚单。

  “我不做总有人去做”、“别人能做为什么我不能做”。采访中,违章的车主也有一套理论。一开始很本分,但看到加塞在前面的车能够顺利地通过路口,而“守纪”的自己,仍旧苦苦等待时,心理防线不攻自破。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尤其当他们的驾龄在磨炼中飞速成长的时候,他们也从被插队变成插队一族。

  投机取巧者的“成功”会让遵守规则的人心理发生变化,胆小的感到吃亏,胆大的看到是可照方抓药。

  一位车主坦言,在现在的马路上,对规则的遵守与否,实际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如果严格按照交通规则来驾驶的话,你不说基本上寸步难行,至少高峰期比别人迟到许多……所以都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

  交警也认为,要纠正这些交通行为顽疾背后的社会心态,远比一时的整治罚款来得难。至少,现在那个路口也是罚不胜罚,最新的措施是,在高峰期用雪糕桶设立个临时防插队隔离带,让混乱不堪的插队区离路口远一些。

  “丛林法则”激化马路竞争

  在百度的“知道”上,有人这样提问,“‘丛林法则’与真善美是矛盾的吗?”

  回答人说,“很简单,丛林法则是以自然规律衡量的准则,那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而真善美是以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衡量的结果。”

  2009年,销车一千多万辆的中国,城市道路上,说是“汽车丛林”,也不为过,但是一些社会的陋习也被带入这个丛林之中。因为我们也是车多路少,需要竞争。

  有着六年驾龄的李先生不久前被一辆开宝马越野的“欺负”了。

  “早上上班,我车速较慢,他先用车灯闪了几次,看我没反应,从右边迅速切到我前方。我大吃一惊,他的尾巴隔我车鼻只有十厘米啊!”

  惊险的场面还在后头,宝马越野蛇行几下,以同样的手法超了几辆车,继续往前,被他超的几辆车都吓得急刹车。李先生有点窝火,没人这样开越野车的,他加速追上去,看清了车主:30岁模样,头发染成黄色,留着络腮胡子。

  好车与普通车、车与行人、新手与老手之间的矛盾纠纷,充满着“汽车丛林”,在这个丛林中,每一个人都觉得别人应该遵守规则,每一个人自己又都在打破规则,同时规避由此可能带来的惩罚。

  “你被人欺负,是因为你弱小,你技术差。如果你练好了技术,保持好车距,就不会被人别,被人欺,甚至可以去欺负人家。”有人在网上反映,他的汽车教练就这样“培训”他。

  汽车销售员陆先生发现,“SUV”大盛,很多顾客并不是真的时时要到郊外秀一把,而是喜欢这种体形高大的车,因为人坐在上面,“一览众山小”,不像小车那样容易受欺负。

  “我喜欢牌子好一点的车,因为在路上一般人家不太敢来欺负你,而差的旧的车,稍开慢一点,后面就会不耐烦地鸣喇叭。”

  “越大、开得越快的车才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每个司机都告诉自己‘向前冲吧’,否则别人就会抢在前面。”在杭州生活工作了三年的美国小伙子迈克用“勇敢”来形容中国司机。

  “我丈夫开上车,就像换了一个人。平时单位里很胆小的,但是马路上,如果有人想加塞,他总是死死顶住,嘴里还骂着脏话,有时都不惜碰擦,让我害怕。”

  汽车当然没魔法,魔在人心里。美女变野兽,绅士变斗鸡,公路变成战场,车子对道路资源的竞争,使我们回到了丛林之中。

  如何化解“公共地悲剧”

  在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牧地。为了增加收益,部分牧民不断增加放牧数量,牧地单位产出不断下降,为了保持收益,其余牧民只好加倍地增加放牧,结果牧地被毁坏,最终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1968年英国社会学家哈丁发表了《公用地的悲剧》一文,他用对上述事例的观察,讲述了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最终必导致公共利益受损——

  道路和交通系统就是这样一片公共地。

  “夜晚行车,对面突然打来一束白晃晃的灯光,顿时眼前一片空白,最后不得不把车停在了路边。”这是车主杨女士最害怕的情景。她一个朋友因受远光灯干扰,开车撞伤了人。

  接受我们采访的交警特别告诫我们说,“开远光灯的车主,自然而然认为,让自己看得清,确保自己的行车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估且不说这种做法是不是自私自利,从许多交通事故来看,交会时开着远光灯,造成对方眩目,方向失准而相互撞车的事故太多了。交通系统是一个大家依存的系统,让别人陷于不安全状态,其实也是陷自己于危险之中。”

  交警反映,现实中,许多人总是用自己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对错的标准。

  “你看”,交警举例说,小区的过道上,能串连停三辆车的地方,第一个停的车不上不下,剩下的空间只能停一辆车了,“不就是为别人着想,自己多打一把方向的事么。如果明天他是最后一个回来又找不到车位会怎样想呢”?

  “难怪有人和他们过不去。夜里,我工作的小区有四辆车的轮胎都被戳破了。第二天早上,业主向物管投诉,到现场一看,又是一起车主乱停车遭遇的报复。”杭州城西一位保安向记者报料。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也曾用“集体行动的逻辑”来说明,在集体行动中,个人理性往往压倒了集体理性,导致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难以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奥尔森困境”。

  竞争意识弥漫马路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司机看到别人的转向灯,明明可以慢一下让他过,也非要加一油门,紧紧贴上去。结果别人进退两难,自己也被堵,最后一起陷入了行车困境。

  “每条单行线的路口都竖有‘禁止逆向行驶’的牌子,但很多人却视而不见,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呢?交通牌下面有没有站警察。”一位交警很无奈。

  交警的处罚、劝说到旁人的报复泄愤,尽管都让违章者受到限制,但这些行为究竟能不能触动广大驾驶员遵章驾驶的那种意识才是关键的。以合作而非竞争的态度上路、将规则看成利己而非限制,才能化解“公共地悲剧”。

  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在中国公路上的强势崛起,表明我们在规模上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但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近来,有关汽车的话题充斥于网络,比如道路拥挤,“醉驾”等。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应体现在文明程度上。

  一位出国参加德国某厂家新车试驾的记者回来说,他正在德国拥挤的道路上试驾一辆高档汽车时,后面响起救护车的响声,旁边的汽车纷纷向两侧回避。正当他也边开边寻找可以靠边的地方时,坐副驾驶座的德国陪驾一边催促,一边干脆动手拨他的方向盘。让车冲上了马路坎子。结果这辆全新跑车低矮的挡板被擦破,而那个德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

  在国内,交通文明的缺失原因为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冯钢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关键在于整个交通系统中的各个成员间缺乏换位思考。“很多人一旦坐上驾驶位,便从司机的角度认为行人过斑马线的速度太慢,一旦不开车成为行人,又埋怨司机太霸道不讲理。对汽车的认识不应该出现人格分裂。”

  城市道路上的文明程度,也是社会管理文明的标尺。成为汽车制造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是一份荣耀,在我们向车轮上的国家转型的同时,亟需汽车文明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