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二月令图轴》 品中国画之沿革 - 曹世忠 - 价值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9:21

读《十二月令图轴》  品中国画之沿革

  文/曹世中

    中国画有两大画技格外迷人:一曰写意,二曰工笔。

    如以诗人、诗意喻此两种技法,写意恰似东坡先生手持铁板,引颈长歌“故垒西边,大江东去”。而工笔画,则有如柳永微醉于迅春之际,对江流,轻咏“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如马致远,于长长的独行落寞中,随手挥就“古道西风瘦马”。

    在中国历代国画大师中,人物画以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韩滉《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维摩诘像》,南宋李唐《采薇图》、梁楷《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列女图》、曾鲸《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高邕之像》为最。山水画大家,则首推明代石涛,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当然,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画渐进史中,也不乏反叛之辈,如明代之杨州八怪,如明代之八大山人。但不论怪者如何求变,终究仍跳不出写意之风。

    纵观中国画之沿革,在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之前,先是始于民间,后盛于庙堂。这在各地的历史遗迹中,时有所见。国画成为一种可资欣赏和流传的艺术,当是在进入宫闱之后,这从现存的历代国画精品中可看出一些端倪。国画在走入宫门后,成为皇室或达官贵人的把玩之物,渐次失去了画之灵气。但上流社会的赏画之风,注定要影响到民间的士子们,一些入不得宦门的士子,便将才情寄寓于写画之中,于是就有了中国画各种技法与流派的诞生与弘扬。文人画,由始成为中国画主流。

    中国画历史上的繁盛时代,山水画当出在五代、北宋时期,到晚明发展为极致。至今不解,为何朝纲不振的年代,会相继出现中国画的鼎盛时期?也许是文人们难谙世事,索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吧?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两个时代,从宫内到民间,画者之众,画作之多,精品之繁,今天再看,仍是美不胜收,为历代所不能匹。

    进入19世纪,随着沿海、沿江许多城市的被迫对外开放,受西式画派影响,中国画进入又一个繁荣盛期,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瞻仰的画派和大师,如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

    在历代画师们的沥心经营下,中国画在写意与工笔两大基本技法中,又繁衍出种种画派,如人物画、山水画、水墨画、花鸟画、水墨漫画等种种。院体画渐次远去,文人画渐占画坛。在表现技巧上,在工笔、写意之外,延展出钩勒、设色、重彩、浅绛、白描、勾填、泼墨、勾染等技法。

    由始,中国画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题材;设色又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等诸种;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描绘画师们心中的物象;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成品形式则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表现形式。 

    下面贴出的台北故宫藏品·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当为院体工笔画中的精品,从整组画作看,构图之讲究,设色之精到,着笔之细腻,唯用中国人独创的画具,才能画出这样的唯美之作。 

    好了,不再罗嗦了。

    请朋友们欣赏中国画——院体工笔稀世之作: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籍此,感谢博友海天,偶然闯进她的博,看了这些画,遂让我延发了以上感想。

 

 

 

      2009-4-1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