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民的好儿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26:31
 藏族人民的好儿子

  刘杰,这个1982年入伍,在阿里高原工作了21年的“老阿里”,从1986年到且坎边防连当排长,直到今天成为札达人武部副部长,他始终把“视人民为父母”作为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传家宝”。走进他工作过的单位荣誉室,许多民族团结的荣誉,记载着他多年来为民族团结工作做出的不懈努力,这里有国家民委授予且坎边防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西藏自治区授予“同守西南边疆,共筑钢铁长城”的锦旗;还有上级军区、阿里地区和阿里军分区颁发的多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锦旗,在这些锦旗上凝聚着他的汗水。

  驻地的藏族群众一提起刘杰,都说:他真象我们的儿子一样。

  (一)

  且坎边防营所在的日土县甲岗乡距离日土县城较远,乡上没有小学,为了能让驻地附近的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从70年代起,且坎边防连就按照分区的指示,由连队出资,挑选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兵担任教师,创办了一所流动学校——“马背小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马背小学”在中途停办了。刘杰在担任边防连连长至营长期间,却把这件事一直挂在心上。一天,刘杰遇见在连队附近草滩放羊的老乡,便与他聊了起来,问在一旁玩耍的小孩为什么不上学,老乡说:“上学要到日土县太远了,何况上学也没什么用”。刘杰问:“不上学在家干什么?”“放羊”“那以后呢?”“以后还放羊”。刘杰望着离去的老乡和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知识的缺乏,观念的落后,必将制约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不能再让下一代又是文盲!刘杰萌发了再把“马背小学”办起来的念头。但进入准备阶段后,就遇到一些实际困难,经费从哪里来,吃住如何解决,课桌、书本怎么办,由谁来当老师……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刘杰面前。但是,为了孩子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教师可以由连队的藏族翻译担任,对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汉族同志也可以当辅导员;缺少经费,向上级申请一点,省吃俭用节约一点,也要给孩子们买回书本。在军分区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帮助支持下,1983年9月,“马背小学”终于又开办起来了。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没有学生愿意上学。于是他带上翻译,到甲岗乡挨家挨户地进行动员,不知费了多少口舌才有4个学生愿意上学。但他并不灰心,继续苦口婆心地给老乡做工作。终于,老乡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一至五年级共招收13名学生。刘杰带头省吃俭用,从连队抽出两名战士专门为孩子们做饭,他还把自己的的被褥送给贫困学生,自己却睡硬床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汗水终于换来了累累硕果。到目前为止,从“马背小学”毕业的学生已有7名走上工作岗位,3名考入日喀则师范学校;1名考入南昌藏族中学。

  (二)

  1997年冬季,1名藏族驾驶员的车辆被大雪困在离连队8公里远的路上,老乡前来求助营长刘杰。刘杰立即与战友们拿着铁锹、十字稿,迅速出发抢救被困的群众和车辆,当时,气温已经是零下10多度,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刘杰与战友们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奋战了3个多小时才将车辆从雪堆里救出来。

  连队附近的村里没有电,也没有电视,刘杰就把老乡请到连队看电视,专门为他们准备两排木凳,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了解祖国经济发展形势,拓宽了民族群众的视野。连队附近有一条小河,雪水融化时河水上涨,藏胞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连队,很不方便。为了方便群众,刘杰组织官兵搭起了一座简易木桥,老乡到连队治病、看电视,再不用绕路。这座简易木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连心桥”。

  “为人民服务,就要立足岗位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是刘杰常说的一句话,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带领战士帮助甲岗乡群众收青稞,垒羊圈,带着医生走家窜户为老乡治病。冬季大雪封山后,老乡没菜吃,刘杰就把连队省下来的冬菜亲自送到家庭困难的群众手中。牧民的羊群经常受狼群的袭击,刘杰就同战士一道骑马寻找,有时要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才能找到失散的牛羊。

  甲岗乡的群众提起刘杰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刘杰亚古都”。每逢过年过节,老乡就会到连队与官兵联欢,把洁白的哈达献给这位藏族人民最可亲可敬的人。

  (三)

  甲岗乡地处边境地区,边境斗争十分复杂。刘杰经常给藏族同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解党的宗教政策、边防政策。还经常召集乡村干部了解、分析边防形势,为上级提供可靠的情报,共同建立钢铁边防。

  1997年3月,民兵索南平措到连队报告,有一名可疑分子在牧区活动。刘杰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战士赶到牧区。他们翻山越岭、过桥涉河,在牧区与民兵一道搜索。经过两天两夜的潜伏,终于将其抓获。经审查,此人为藏青会成员,在入境后还未进行实质性活动就被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