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归陈忠苏:“在中国,机会总是存在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38:01

   编者按: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再次吹起了重才、识才、聚才、用才的强劲东风。自2008年中央推出“千人计划”以来,已吸引了8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新华网近期推出“对话海外归国人员”系列专访,海归们将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为越来越多致力于回国就业、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提供借鉴参考。

    总策划:周锡生  终审:周锡生  本期策划:袁韵  采访、撰稿:杨眉

    北京全景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陈忠苏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杨眉)29年前,当年仅17岁的陈忠苏赴美留学时,中国证券市场尚未启动;20年后,他卖掉房产,从大洋彼岸回来,主持、策划和设计了中国证券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建设工程。2年前,他毅然“下海”,瞄准了在3G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下的教育市场,成为国内首家为培训机构搭建E-Learning(网络教育)平台的软件服务商。陈忠苏用他的创业故事印证了有决心、有信心、有投入,就能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

    选择回国,更多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新华网:您在1981年赴美留学,毕业之后主要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和IT行业工作,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工作情况?有没有关注那时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

    陈忠苏:我当时在美国纽约上学,那里金融业最发达,就业机会最多,薪酬也很优厚,所以我毕业后就进了华尔街金融行业,当时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金融信息化也还没建立起来,银行没有自动转账等业务。1992年底,国内股票市场启动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届人士访美。我当时是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的副会长又在华尔街金融机构任职,他们去纽约拜访华尔街的一些金融机构时,我们会帮忙安排,于是开始和国内相关机构接触,渐渐熟悉并建立联系,但对国内市场认识仍然不深。美国这边不论是金融还是IT,都已经做得很成熟了,而且资金雄厚,他们用技术去提高竞争力,相比之下,中国当时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新华网:您当时在美国的事业发展应该很不错了,是什么原因让您留美20年后又选择回国?

    陈忠苏:主要是个人感情因素,我17岁就出国,当时初衷是学成后回国工作。但毕业后发现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与我所学的东西有差距,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当然这也与我当时缺乏管理项目和带领团队的经验有关。

    随着自己逐渐成熟,事业也开始起步。华尔街收入很高,生活舒适,但从做事业的角度来看,虽然刚开始发展很快,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突破界限,进入决策层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我开始想另找发展渠道。国内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变化很大,很有吸引力,我们非常想参与这个发展的过程,而在与访美官员学者中接触中了解了更多的国内信息,我开始找合适的机会回国。

    最初的想法是回国创业,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好有用人需求,与我的专业背景很匹配,最重要是我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可以带来价值。我发现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与美国大概有七、八年的差距,我如果回来做,肯定能对缩小这个差距做出贡献(回国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成果验证了这个判断),这就是我对自身价值的定位。有了这种认知后,不管是从事业发展还是从对祖国的情感来看,回国都是很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