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报 2008-8-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00:50
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16
在一些人看来,本届奥运会开幕前就引起争议的郎平,肯定会在8月15日遭遇尴尬。因为这天晚上,中美女排狭路相逢,短兵相接。他们要看一看,这位昔日的铁榔头,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今日的美国女排主教练,将怎样面对中国女排,面对生养她的北京父老乡亲。
我们得承认,尽管奥运会让政治走开,但这个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还是带有强烈的民族国家的色彩。每块奖牌的争夺,都不可避免地上升到为国争光的高度;在比赛中获得佳绩的运动员,也往往被视为民族的英雄。而各国的观众,也更多地对有自己国家运动员参赛的项目感兴趣,因此各国买电视转播权,也重点买这些时段。无论三大球的比赛有多么激烈,多么好看,但只要同一时间段上有本国运动员参赛的其他项目,那么这个国家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屏幕上,就不大可能是好看的三大球。
这个世界,毕竟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重大的国际比赛,还是得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参赛。因此,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至今,不断地强调体育和政治要分开,但事实上却很难分得一清二楚。不仅奥林匹克运动如此,其他国际性的单项体育运动会也如此,目前只有洲内的足球俱乐部联赛有所突破。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越过民族国家樊篱的教练和运动员,有时候就难免遭遇一点所谓“忠诚问题”的尴尬。
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比较晚的事了。毕竟中国现代体育运动起步晚,又长时间游离于奥林匹克大家庭之外,优势项目少,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更少。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已经有人走出去了,但在相互交流与促进上,我们还是受惠于人更多。在未开放之前,就有日本的大松博文来华,如果没有这位脾气很差的日本教练,可能后来中国女排的异军突起、五连冠,要晚得多。足球更不必说,我们已经有十几年“请洋帅”的历史,只是效果差点。其他像曲棍球、垒球、击剑、游泳,都有洋教练的影子。
只是受惠于人的国人,一旦轮到自己的人走出去了,就会起急上火(相信别的国家,最初有人走出去,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前几年,有乒乓球的海外兵团问题,电视上只要出现改了日本姓氏的何智丽,就有人会跳着脚骂,现在轮到郎平了。不过还好,骂的人比当年少多了,美国女排在和别国女排比赛时,观众还给郎平叫好。但是,现在轮到中美狭路相逢,老问题又出来了,郎平该怎么办?
我相信,郎平肯定会尽心尽力指导美国女排,打好这场中美之战。毕竟,排球比赛不是战场,郎平不是军人,赛场上所谓的忠诚问题,并不是一个法律道德语境里的真问题。在体育范围里,除却民族国家意识之外,还有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郎平现在是美国女排的主教练,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这是中国人的古训。另外,人类为什么要发展现代体育,难道仅仅是为了争胜负吗?当然不是。现代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全和发展,让人类在体魄和精神上更加健康,健全。这个目的,是超越国界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运动才需要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郎平被聘为美国女排的主教练,不仅是因为她个人的成就,也说明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就冲这一点,郎平肯定会忠于职守,忠于体育精神,带领美国队把球打好,争取战胜中国队。
体育跟民族国家有关,但其终点不是民族主义。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8/16/content_2314126.htm
第八次和平大战
美国队的斗志更像老中国女排
实习生 许元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16    [打印] [关闭]

8月15日,泳坛宿将波波夫(右)为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颁发金牌。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自郎平入主美国队后,中美女排的每一次碰撞都会成为焦点。但今晚上演的第八次“和平大战”却比以往更引人关注。比赛门票在北京城内早已是千金难求。
所有一切都预示这是一次场外和气,场上残酷的高手对决。
陈忠和曾把美国女排归于顺风型球队,打顺了什么都好说,打不顺就做一锤子买卖。但郎平指导美国队以来成功改变了这支问题球队的风格。所以,在今天的比赛中,美国队更像是打不死的中国老女排。和她们相比,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却显得关键时刻手软。这已是她们近来连续第三次以2∶3败于实力接近的对手。
最后时刻被替换上场,冯坤两眼通红,她一定不相信这是一场如此憋屈的比赛。赵蕊蕊在场中没有了身影,她也不会满意自己主力副攻的表现。全场发挥一般的周苏红赛后哽咽着说:“我们没有把握住机会,第四局打乱了。”
品尝了第三次“和平大战”失利苦果的陈忠和依然十分维护他的弟子们:“我们今天有些配合是没有做好,但美国队打得很好,我们拼得不够狠。”
不过,中国老女排队员孙癑认为,中国队是输在心态上。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队员们虽然在场上很拼命,但打关键球时的心理素质还是不过关。即使在领先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也不能保证拿下比赛,这也是因为心理上过早放松。每一球都应该当做最后一球对待,渴望胜利的心态一定要保持下去。也许这场比赛无关小组排位,但奥运期间连续输球不是好事,女排在后面的赛程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心理压力。
“和平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虽然结果不令人满意,但它对中国女排的影响应该停留在今晚。女排还将在小组赛中面对日本队的挑战,在抽签后等待中国队的可能是劲旅俄罗斯队。女排姑娘们的奥运征程仍将布满艰辛。
本报北京8月15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8/16/content_2314126.htm
以排球的名义为郎平喝彩
本报评论员 包丽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8-16
亿万中国人都在期待这一战:中国女排对美国女排的“和平大战”。结果,中国女排输了!
我不知道,国内各大媒体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但我想说:让我们以排球的名义,为郎平喝彩吧。
是的,同样是这个郎平,20多年前,她曾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在上世纪80年代,以她为主力的中国女排曾创造了辉煌的五连冠,在中国国门刚刚打开之时,它成了凝聚人心、奋发图强的动力和力量。我们这个民族内心崛起于世界的强烈渴望,在她们身上得到寄托,藉“女排精神”得以升华。全国上下对女排的敬仰,绝不仅仅是对竞技精神的向往,更是对为国拼搏的价值的推崇。毫不夸张地说,郎平这个名字,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明星,而是满载着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但就是这个寄托着一代人爱国主义情怀的“铁榔头”,昨晚,由她执掌的美国女排,打败了曾让她梦绕魂牵的中国女排。
之前有关“和平大战”,媒体已做了大量文章。尽管几乎是一边倒地对郎平今天的身份和处境表示理解和尊重,但没有多少球迷真正做好中国队失败的心理准备。就在几天前,也在同一个赛场上,观众席上还曾爆发震耳欲聋的“郎导,郎导,我爱你”的欢呼声。
但那毕竟是美国队对阵日本队的比赛。现在,我们面临的现实是: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打败了中国女排。这位穿着美国队服的中国女人,给国人出了一道极为严酷的考题。
几天前,郎平曾由衷地感慨:“(国内)球迷的热情让我想起了80年代刚夺冠时的情景。”但愿这场比赛之后,她依然能享受球迷如此的拥戴。
不过,有一点我十分坚信,今天的中国球迷绝不会重蹈14年前广岛亚运会上的那一幕:中国乒乓球原国手何智丽代表日本队出战,击败邓亚萍一举夺冠后,被无数国人激愤地指斥为“叛国贼”和“汉奸”。
奥运会原本只是供各国运动员展现竞技魅力的舞台,而非国家征战的战场。比赛的成败胜负,其实既无关国家利益,也无关民族毁誉。这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世人的共识。在国门打开的这30年里,一大批外国教练走进来,执教中国的国家队。就在本届奥运会上,韩国教练杨昌勋曾训练过的张娟娟击败韩国选手,夺取中国射箭队的首枚奥运金牌;法国教练鲍埃尔帮助男子佩剑选手仲满打败法国选手最终夺冠。他们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在丰富和改善着中国公众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既然我们为他们欢呼,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郎平喝彩?
这个1.84米的大个子女人,肩上曾经担当了太多的国家荣誉和民族荣辱。如今,她把这一重担卸了下来。她说,执掌美国队以来,让她感受到什么是“享受体育,开心运动”。
她的此次奥运之旅,我们理应欣见她能在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上,享受真正的竞技之乐,让一个曾经的符号从意义光环下淡出,回归她本来的角色:一个女人,一个女运动员,一支球队的主教练。
这块郎平“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的球场,将会见证这个国家30年来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中国不仅向世界打开了市场,打开了国门,同时也打开了心灵。一种更宽容、平和、自信、成熟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人的心中。所以,让我们再一次以排球的名义,为郎平以及她率领的美国队喝彩!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8/16/content_2314666.htm
张鸣:体育的终点不是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报 2008-8-16) 张鸣:戏剧的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报 2009-1-20) 曹竞:犊子不是护出来的(中国青年报 2008-8-16) “交通事故”不是乐清事件的终点 人民网:“交通事故”不是乐清事件的终点 刘汉鼎:极端民族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网络激荡(中国青年报 2008-11-5) 朝鲜日报 朝鲜弃核不是事件的终点 人民时评:“交通事故”不是乐清事件的终点 [浙]人民时评:“交通事故”不是乐清事件的终点 张鸣:学者吃耳光的今世前生(中国青年报 2008-10-16) 运动健将伤病累累不是体育的光荣 张伟:吕荧:“胡风不是反革命”(中国青年报 2007-8-29) 田国垒:焦作一中的高考体育加分神话(中国青年报 2010-8-13) 张鸣:欢悦者的脸皮,厚到没羞没臊(中国青年报 2008-9-23) 张鸣:最牛女生的背影(中国青年报 2008-12-26) 张鸣:派出所怎么管考生的思想品德(中国青年报 2009-12-8) 张鸣:我的朋友张小劲(中国青年报 2009-7-1) 张鸣:爱较真儿的黄兴涛(中国青年报 2009-7-15) 张鸣:爱较真儿的黄兴涛!(中国青年报 2009-7-15) 张心灵:“下课”的官员不能轻易“复课”(中国青年报 2008-7-8) 张伟:送不出的糖果(中国青年报 2008-5-21) 张伟:“奶妈”流行的秋天(中国青年报 2008-9-24) 张伟:最具体的纪念(中国青年报 2009-7-8) 王安:张翎回家的路(中国青年报 200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