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60余名开国警察史话峥嵘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5:42

  2006年9月26日,新中国的第57个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60余名髦耋之年的老人正进行着一场特别的聚会,纪念的起点一直可以追溯到57年前那个炮声隆隆的清晨,正是这样一个背景,赋予了他们一个特殊的身份:开国警察。

  作为见证一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们其实只是这个群体的一小部分:建国初期苏州市公安局原中区分局的部分干警。五十多年一划而过,元老们的人数也是逐年减少,如今健在的只剩当年同仁的三分之一。那段历史弥足珍贵。

  老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平静的语调来叙述过往,有些依然记忆犹新,有些却已经面目模糊,但从那些淡淡的细节中,可以清晰窥见历史的宏大叙事,以及背后的波澜壮阔,还有充斥其间的令人唏嘘不已的场景。

  解放接管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大军渡江。23日,南京解放。四天之后,苏州解放。

  与解放大军一起南下苏州的,还有一支公安大队,他们的使命是到达苏州后对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吴县警察局、分局、分驻所和派出所进行军事接管。

  陈骥良老人就是公安大队中的一员,当年他才17岁,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部。

  “1949年春节刚过,我们抽调出来负责城市接管工作的人就集中在如皋的白蒲镇进行整训学习。先讲形势,进行南下动员,然后学习城市政策、进城人员守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有江南地下党送过来的《苏州概况》介绍等,最后还进行公安业务训练,一共大概学习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陈骥良回忆道。

  4月27日,解放了的苏州立即实行军事管制,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公安部,在公安部的统一领导下全面接管国民政府吴县警察局。

  《苏州文史资料》对接管有一段生动的记载,“4月30日下午,马陵以军管会督察处长的身份带了几十名干部和一个手枪队,到长春巷接管吴县警察局本部机构,警察局长吴冠欧提前集合了局机关100多名警察列队等待,并准备好了人员花名册和各类物件清册,马陵对列队的旧警察进行了训话……接管了旧警察587名,机枪1挺,短枪190支,步枪245支,子弹16686发……”

  当时,吴县警察局设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分局,根据安排,陈骥良和另外一些同志负责接管中区分局。

  “当时的中区分局就在大石头巷里面。我们是以军管会军代表的名义进驻的,我们去接管时,原来警察局里面的国民党的党团骨干已经跑掉了,我们对那些留下来的旧警察交代政策,讲明出路,让他们讲清自己的问题,认真做好工作。”?陈骥良说,由于人员紧张,刚开始他们只能先留用部分旧警察,同时依靠工人纠察队等群众力量来控制维护市内的治安局势。

  过了段时间,随着苏南警干学校、苏南公安干校、地下党和苏州干校分配来的干警以及社会上吸收的年轻工人、学生的加入,苏州公安队伍逐步壮大,仅中区公安分局就达到了150多名干警的规模。就这样,在时局由动荡到平静转变中,这些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苏州警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胡大河是在建国前参加苏南警干学校的学习,后来分配到中区公安分局府前派出所。“当时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我们经过艰苦的斗争,彻底改变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盗匪丛生、社会丑恶现象泛滥、治安混乱的面貌。”

  1955年的“五一”劳动节,在众多庆祝节日的标语口号中,胡大河第一次看到了“向人民警察致敬!”的标语口号,他说,当时的感觉真是激动不已。

  1956年,因为行政区域变动,中区公安分局随区撤消。与7年前的混乱局面相比,当时的社会以全市平均每天发生1起刑事案件的安定形象而常常被后人称为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建立功勋

  中区公安分局从成立到行政区划调整后撤销,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但这正是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7年。中区公安分局和全市公安机关一样,几乎经历了建国之初共和国所有重大的治安保卫任务。

  “观前街上真闹猛,大头小头鹰龙洋,买进卖出叮当响,银元黄牛当市场”——据中区分局的老同志们回忆,这四句话是对当时观前街的真实写照。解放之初在店商云集的观前街上充斥着成百上千的银元贩子,他们的投机倒把活动严重冲击着金融秩序,也扰乱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府经济建设的信心。

  而观前街边的玄妙观又是另一种光景。三清殿的露台上,是乞丐、游民和瘪三的领地。他们在乞食之余,蜷缩在阳光底下,捕捉身上寄生虫、跳蚤。到了冬天,每年都有一些人经不起饥寒的袭击,僵死在露台上。而与露台近在咫尺的太监弄里却是一片灯红酒绿。正所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观前地区是当时苏州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区公安分局辖区的重点地段。从1949年到1950年间,共和国的第一代人民警察开始了对观前地区的治安整顿工程。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干部一起雷厉风行地对银元贩子们进行打击,一夜之间,混迹在观前地区的上千名贩子被取缔。对三清殿露台上的乞丐、以及流浪街头的游民,中区公安分局与人民政府一起,进行收容遣送。对其中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儿童,收进了少年教养院进行管教,组织成年人进行劳动生产自救。通过集中收容,二千多名流浪乞讨人员获得了新生,玄妙观的面貌为之一新,数百年给乞丐盘踞的这座江南名观恢复了它的仙风道境。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一场镇压反革命的风暴在全国掀起。当年4月27日,中区公安分局的干警们聚集在观前中山堂内,听取了上级的紧急的动员。当晚,大家以“姓张的”为口令,在全区开展了对反革命分子的大围捕。据统计,自1951年2月至1952年10月期间,全市逮捕反革命分子1900多名,枪毙280多人,狠狠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据原观前派出所女民警范祖明介绍,当时的小公园人民商场旁边,有个中新里,座落着十几幢上海弄堂式的石库门房子。这些石库门内却是一个个向吴县警察局领有营业执照的“上三”堂子,也就是高档次的妓院。那些穷苦的妇女们被堂子老板逼迫从事卖淫活动。1951年6月,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命令,中区公安分局开展了封闭和取缔妓院,打击贩卖人口、残害妇女的运动。干警们在小公园中新里一带就集中收容了一百多名妓女,把她们送进了当时设在苏州北园的妇女收容教养所,给予医疗治毒,给予思想教育,辅以劳动技能的培训,真正使这些深受压迫的姐妹站了起来,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一大批逼良为娼、罪恶累累的老鸨、霸头被绳之以法。

  此间,中区公安分局还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还在辖区内开展了禁毒、禁赌和取缔反动会道门等一系列工作。

  光荣传统

  这些开国老警察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当时艰苦的工作条件和鱼水一样的警民关系。原府前派出所民警刘剑青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警察是统治人民、鱼肉乡里的一个工具。警察成了为虎作伥、欺压人民、敲诈勒索、残害百姓的凶残、暴力的代名词,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记得当年社会上流传着一首谩骂警察的民谣,内容是“没得法当警察,黑漆棍腰里挟,进赌场、嫖妓女,呼哟喝六来敲诈!”苏州解放之初,人民群众以为新一代人民警察也和旧警察一样,对人民警察敬而远之。有一次,他到一居民家去,居民探出头,发现是个警察,便又缩回头把门重重地掩上,不再搭理。

  原府前派出所民警胡大河说,他们这些共和国的第一代人民警察利用当时废除保甲制度,实行户政改革的机会,让人民群众通过改革看到人民警察置身于群众之中,组织居民选举自己信任的居民小组长,构建起新型的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居民区,渐渐提高了人民警察的威信。当时的人民警察和人民军队一样有着铁一样的群众纪律,原富郎中巷民警、离休干部王继枕说,那时的户籍警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居民家中开展工作只允许喝白开水,如果喝了茶水,在民主生活会上就要做检讨。

  在我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下,“开国警察”们为居民办了大量的好事,对贫苦的居民,人民警察把救济的钱粮送上了门;对孤苦老人,像亲生子女一样照顾;对战乱中离散的骨肉,尽力去寻访查找。一桩桩,一件件的累积,让老百姓看到新社会换了新警察,人民警察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崭新形象,居民们把每一位人民警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建国之初的公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中区分局民警肖志高对当时派出所工作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整个中区分局没有一辆机动车,每个派出所只有一辆自行车,民警办案基本上是靠两条腿走。刘剑青说,当时派出所的装备非常差,还在用汉阳造的步枪,日本的三八式步枪算是好的,即便如此,枪也不够用。有一回小公园地区发生了案子,派出所的民警们都要出动维持秩序,有好几个同志没有枪了,只好从仓库里拿出了缴获的日军指挥刀挂在身上。

  肖志高说,当时不仅工作条件艰苦,生活上也非常简单,派出所一开始没有什么像样的宿舍,好一点的有木板床,差一点的就要打地铺,办公室白天办公,晚上睡觉。由于刚刚解放,粮食供应很紧张,每个星期只能吃上一次荤菜,其他时候就是粗粮和一些蔬菜。

  解放之初公安机关实行的是军事化的管理,未婚的民警没有节假日,己婚民警每周只能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肖志高当年是所里的户籍警,他说自己和同志们每天晚上都要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情况,组织开会学习,要到10点多才回所,回所之后还要将一天的工作写成汇报。

  退休老干部姚汉良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时根本就没想过什么苦和累,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做好革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就是在这样一种崇高而又朴素的信念指导下和人民群众一起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