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追求效率更要求取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4:06
  城市治堵追求效率更要求取公平   摘要:前日,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开始征求民意,包括:用规划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及换乘系统,加强机动车管理。

    前日,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开始征求民意,包括:用规划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及换乘系统,加强机动车管理。方案比料想的要温和,并无强制减少机动车计划,提出在必要时单双号限行,酝酿提高停车成本,将择机收取拥堵费,并保证未来五年公务车零增长。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除北京外,近期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多个地方政府酝酿出台“限车令”。广东省公安厅交管局局长林卫日前表示,广东目前暂无考虑限制车牌发放。

    早前在议论北京治堵安排时,曾有传言说将重新限制外地人在京买车,并且仿效上海,实行机动车牌照竞拍。从现在出台的成文措施看,带有身份歧视的严厉举措没有被采纳。但受到政策的刺激,北京近期的汽车保有量呈报复性增长。而广州对汽车增长所持的宽容表态,则是这个汽车工业城市一以贯之的立场。尽管对这些大城市来说,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北京现有机动车470万辆,广州的私家车早在两年前突破百万辆。城市形成了早中晚堵车高峰,其时平均时速只有15公里左右,许多时候更将城市要道变成露天停车场。可以说,中国的城市依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正在步入轻重不一的堵车时代。治理汽车时代的交通拥堵,成为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日常作业。市民也非常不满交通的窘迫情势。

    借鉴国内外的治堵经验,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很有限,要么是提高供车成本的经济手段,要么是重新配置路权的行政手段,要么是遏制汽车消费的市场手段,比如多建道路、公交优先、限行、车牌拍卖、收取拥堵费等。不同城市会根据自身实际,在治堵工具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治理交通拥堵的最大难处是,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新奇办法。

    立足问题意识思考治堵方略,之所以堵车是因为车多,而车之所以多,其一在于消费欲求庞大,其二在于被鼓励扩张的汽车产业需要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国产汽车产销量将双双超过1800万辆,全球第一。北上广等大城市,同时也是汽车制造工业基地,所有的治堵举措都因此显得飘忽,可谓投鼠忌器。

    另外一个牵制因素是对治堵调控不敏感的庞大公车。保守估计北京的公车有70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15%。广州没有公车的精确数据,想必也占据很大的比例。治堵的价格杠杆对公车没有效力,特权车甚至对惩罚性的经济调节措施都不敏感,它们成为治堵中的“顽疾”所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北京封存49万辆公车,交通状况即刻好转。可见城市治堵在追求效率时,必先要整顿好公车这个关系全局的障碍。

    公车的使用者身兼数职,既是城市治堵措施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同时还要监督措施的效用。因而,能否治好公车不仅涉及到治堵的公平问题,更影响到治堵的实际成效。这是政府在提倡公交优先、提倡压制私人汽车、让渡更多路权给行人时不能遗忘的重要事项。当然,大力发展公交优先,以合适的模式(比如地铁)深化公交优先,这是城市治堵的常规办法,目前仍需强化。

    北京最新的治堵方案让市民重新审视汽车时代,重新评价城市中的生活质量。不要忘记,城市治堵多属被动应付,极少成功。北京从2001年真正进入难堪的堵车时期,治堵十年不成。广州近年的交通压力甚于往年,也属治堵不力的叠加效应。如果城市不能从源头上摆脱对汽车产业的偏好,不能专注于效率,甚或在公车治理等公平问题上无所用心,恐怕治堵只会低效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