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四合院—《旅游》—2010年第4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35:32
兴华胡同只有几百米,全天都很安静。胡同的一面贴着墙根儿停放着这样那样的私家车,另一面则是用金属架固护起来的老树,枝杈很繁茂,那样子,就等着春风再起,气温转暧后新芽尽出呢。胡同是老的,以前叫“兴化寺胡同”,从“兴寺”得名。从前,这条胡同的格局很齐整,东接龙头井,西为德内大街,西南是厂桥,北边是定府大街,南侧五福里、旌勇里、东西福寿里、东官房胡同,名称都很好听。

  胡同42号现在是福禄四合院宾馆,漆着朱门,总是低调地关着。这里的前身是清朝重臣一等公索尼的府址。索尼为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他从一等侍卫干起,随太宗皇帝征战,见利不趋,临难不退,被皇帝任以股肱,辅弼左右。

  有记载说,那时的宅邸是四进院落,不仅有东西院,路南还有花园和马圈。在康熙十年,兴化寺街东段路北这几个院落都归赫舍里氏所有。因为索尼的子嗣中五人都权倾朝野,住这几个院落似也不为过分。历史上,兴华胡同也有文人雅士居住,曾几何时,某个院子的门匾上也有过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字样。

  改造后的院子并不算大,十套房间,虽处在坊间的胡同中,却也有很好的私密性。进门能看到一处很别致的屏风,上面镶嵌着主人收集的瓷瓶。前台是一张改良的雕花木桌,上面摆着笔墨纸砚,青花瓷瓶里,芍药开得正浓。第二道朱门里面放着藤椅,架子上有能翻看的书,可以从容地入住和离开,如果晚上院子里有堂会,把椅子搬开就有了小舞台,一声四平调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会跟着不少叫好和掌声,懂的不懂的好像关系不大,台上杨贵妃的雍容与落寂全世界人民都能看明白。就算不唱京剧,曲艺变脸也能落得热闹娱乐。其实,堂会的真正目的就是娱乐亲友宾朋,当然也娱乐了自己。

  院子里光线充足,适合饮茶谈叙。屋内,早年富足人家四合院房间里的陈设这里也算应有尽有条几案、太师椅、多宝阁、花架镜架、掸瓶字画……小叶紫檀床配着或浓艳或素淡的床帐,纱质的灯罩与同样质地的窗纱相互呼应着。

  有人喜欢用“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来赞誉北京四合院里的富足生活,也有人举手反对,引经据典地说是弄拧了,说这句源自《旧京琐记》话原本就是饱含贬斥之意。

  我很想读读这本以里巷俳谈为内容的《旧京琐记》,据说这本小书篇幅不大,却也分了十卷,分别是“习尚、语言、朝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而这位来自江苏江宁、兼俱文人官员身份于一身的夏先生,在政界和学界都受到尊敬,被称为“蔚老”,坊间更被喊为“夏四爷”呢。按照这位“夏四爷”《旧京琐记》里的上下文,“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三种物件三种人都在是反讽浮华奢靡、附庸风雅。其实,我倒觉得,如果把民生和价值观暂放一边,单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这三物三人倒也算得上描摹上乘,很有镜头感,旧时富家四合院的感觉呼之欲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老北京是从电影上直观得到的影像,比如《骆驼祥子》,比如《城南旧事》,话剧《茶馆》,后来有了电视剧,很多人对《皇城根》里的那个大院子印象特别深,当然,还有葛存壮饰演的中医世家里的金老爷子,因为传说他看病的规矩是不管好了没好,左右就这一趟。

  不用归隐山林,僻静的四合院也是一处隐身之所,有点转,却带着“大隐隐于市”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