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谁的道德在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6:34:26
标签:

文化保护

分类: 公共民俗


这是一个我经常散步的森林入口处的警示牌,上面写着:请把鞋在刷子上擦擦,以放“外来植物”的“入侵”(invasion)。给出的信息里还举了一种来自外洲的植物为例,说明近些年本地区的植物生态遭到入侵的事实。我对植物或者任何环境科学完全没有了解。我受到的相关的教育告诉我:植物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能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链提供初级营养。凭借着这点可怜的知识,我想了半天,这种环保宣传的意义有以下几种可能:1)本地的动物不喜欢吃这种亚洲植物,只喜欢吃本地植物,因此要保护,否则本地的动物可能会受到影响;2)外来植物可能不美观,因此要清除;3)外来植物可能呼出的氧气比本地植物少,因此需要弄走。这是我所能想到的三点可能性了。说实话,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三点猜测都不靠谱。不过,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是能好的环保理论去解释“为什么去保护”。不都是植物么?从一个基本的角度说,只要它能呼出氧气、能提供初级营养就好了呀。


原谅我对环境科学的胡乱猜疑。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要用小学生的常识来挑战环境专家的深度知识,我的目的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作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行为,环境保护是个看起来很靠谱的事情(人们通过调查来告诉人们:如果不行动,何时何时物种就要灭绝、生态就要失衡、环境质量就要被破坏到何种程度),但是,只要是所谓“保护”,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教导。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文化保护”。连在环保领域都能看出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识形态苗头,文化保护就更别提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用语言来虚构的东西,何况,大多数环保人的理性和科学精神显然是文保者们不能比的。


文保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多半都有“文保意识”,会说几句外语、刷社交网站的同时打几下草稿,有的人就开始了文保项目,最起码,以参与文保为荣。对于那些被保护的文化里的人们,热情就更不用说了,又能宣传自己,又能得到实惠,何乐不为?我见过一位广西某县某民族的族人代表,在北京开个文保会,把自己的手机、QQ、msn、部落格统统留给了与会的同学们,希望同学们热情地通过广泛渠道和他联系。


这些都挺好的。不过,借着那些来自环保的问题,我倒也问了问自己一些问题。举音乐为例。音乐是帮助人们生存下来的东西,毫无疑问。但是,我再自我反问一下:是不是只有某种特定类别的音乐才能帮人们生存。打个比方,人们要“保护”某族民歌。我能想到这样几点理由:1)这个民族不听、不唱这些歌曲后,行动不便、四肢疲惫、懒于劳作,因此无法生存;2)外来音乐“不美”,没有本地民歌“美”。还有什么理由吗?


第一个理由,显然是扯淡,我绝对不相信人没有音乐就活不了了,就像我们虽吃不起橄榄油,但绝对吃得起地沟油,并且能从中得到一定的营养,至少死不了,这是一样的道理;关于第二个理由,我认为美和不美是个人的事情,能让我们活得快乐的东西,就是美的。说来说去,文化保护着的人们,大多是依靠个人的理念来进行他们的事业。这些源自于个人的理念,来自于我们的某个主观愿望:审美也好、政治也好。这些都很好。不过,理念却经常被传说成为了一种具有道德高度的东西:有人说是保护多样性,有人说从此要反对主流文化霸权,还有人说为了增强被保护地区的人们的文化信心。我的一位做文保NGO的朋友很明白地告诉过我:NGO申经费,靠的就是这种“道义资源”。道德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让人们被鼓动、甚至献出生命去做一件事情。结果是:全凭一两张嘴忽悠,然后靠一群盲从的人们来做文保。


我相信这些理念是应该被赋予道德高度的,因为,拥有这些理念的个人,其实非常值得被称赞。但是,论事不论人,在具体的事情层面上,我们是该相信道德还是相信理性?毕竟,所谓保护,必定是大家一起做的事情,不仅自己要投入,还需要让别人也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社会的道德资源是有限度的,社会的力量去参与一个所谓“保护”的事业,主要是因为社会看到了其中理性的一面。道德只是一个引子,它最多能帮助人们看到一条路,就像一根火柴,能帮助人们引燃取暖用的篝火木头,我们不可能依靠一根根火柴去取暖。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去保护: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大概还有数十个“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或者“正在消失的民族”也吵着要保护,方言也要保护,文化遗迹更要保护,传统中药、偏方、萨满、信仰、传说、仪式什么的统统都要保护。总之,文保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是:在道德的主题下,你能想到的,都需要保护。我相信去保护这些民俗都有一定的道德解释,当这种道德被无限度地使用后,我们的后人还会不会再继续去理性地做事情。如同我曾对一位将文保类NGO形容为“劣质蛋糕”的朋友说的:“若干年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热情去参与制作一个真正的好蛋糕。那时,谁去为我们耗用的这些社会资源负责?谁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热情去负责?”


据我观察,在做文保的人里,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喜欢艺术,认为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有价值才去保护。另一部分人,则是出于追求平等的慈悲心理而去保护。文保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他是一种象征,其次,他是一种价值。毫无疑问,我们该去文保。不过,不是所有的文保都是让人信服的。人们不喜欢的文保往往是太过夸大某个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价值。你肯定经常能在文保宣传网页、小册子里听到“某族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代表了某族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因此,我们要尽力保护和传承此族的优秀文化”等等类似的论调。我们的确需要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离开了某个文化,世界就不转了。对道德主义者来说,更重要的一个逻辑是:少了某一种文化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多样性就没了。世界上每天都在有新的文化形式产生。如果你只把自己的看中的东西吹得神乎其神,而让人觉得没有了该文化,地球就没意义了,人们自然会反感的。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如何去诉说的问题。我只是觉得,也许还有更好的去说服人们去保护文化的说法,是的,其实仅仅就是一种说法。除了道德这个美好于个人的东西,那些文保类组织也许还应该和这个世界讲讲理,不用太高深,不用太学究气,讲讲“为什么保护”就好。

分享

阅读 评论 收藏(0) 转载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电台更新】Abigail Washburn: 歌唱在纳什维尔和北京之间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太史政2010-12-11 20:10:10 [举报]

      針對魯北大鼓麼?
    • 自尢一度2010-12-11 20:25:04 [举报]

      我们的确需要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离开了某个文化,世界就不转了。更重要的一个逻辑是:少了某一种文化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多样性就没了。世界上每天都在有新的文化形式产生。如果你只把自己的看中的东西吹得神乎其神,而让人觉得没有了该文化,地球就没意义了,人们自然会反感的。认同!
    • 新浪网友2010-12-12 07:26:30 [举报]

      保护植物多样性有一个重要的、人类-central的好处,就是每一个进化到现在的植物,都可能有一些对人类potentially有用的基因,而且还是在别的植物身上找不到的。所以如果轻易地就把物种多样性给破坏掉的话,农学呀、药学呀,各种生物工程呀,就可能会丧失掉重要的材料。

      当然,这个好处对文化多样性无效。
    • 波波2010-12-12 11:14:22 [举报]


             之所以要防止生物入侵,是因为本地的植物长期共存,已经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而外来生物到来之后,也许不受这种制衡,因此出现肆意生长的态势,致使其他植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本地的生物链和生态环境。比如云南地区的水葫芦。曾有位学者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谈及文革时期的文艺,她说:“样板戏不是不好,不好的是只有样板戏了。”我觉得这与上面的自然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霸权的东西也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我们不能拥有其他的了,而我们的内心尚未满足。
            关于“文化保护”,有许多话想要说,仿佛一时之间说不清楚。当我们把文化看作外在于自己的事物时,它的保护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文化跟我们内在的生命诉求有关。不管是自己族群还是其他族群的文化。我觉得人不仅要生存,更要生活。我们确实关心衣食住行,但其实更关心我们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才能更加幸福和快乐。所谓“一花一世界”,每种文化现象中渗透着一群人或一类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而我们与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分。我认为每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探索幸福的微小的可能性。研究它们,其实是为回答自己生命的困惑。
             有的话说得很矫情。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