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44:51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通过这些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结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以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谈几点看法,就教各位。

第一,创新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建立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数额,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比例。结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行项目招投标制,逐步探索项目基金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研究解决区县一级作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有事权、没财权”问题,允许从本地群众需求出发,在上级财政资金使用上有一定自主权,只要确保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性事业,具体项目报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作适当调整。比如有些地方将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合并”统一设计建设等等。  

二是整合财政投入渠道。充分运用公共财政的平台,跳出部门、行业局限,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做好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比如,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事业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电传输、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活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在城市社区,整合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科技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馆、政务公开中心、宣传教育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和土地,资源互补,集约运行,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发挥吏大的社会效益。

三是稳定日常经费投入。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基层公共设施“有钱建、没钱养”的问题。在目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上级财政对基层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基建投资或专项补助,口常经费则由基层财政负责。其结果就是一些地方争着上项目要钱,而设施建成后,由于基层财力的紧张,又不得不将这些设施挪作他用或白收白支,甚至关门了事。要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明确列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经费开支,确保其有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解决基层公共设施“不务正业”的根本办法。

第二,创新事业单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扎实推进人事、收入分配、保险等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探索理事会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和公众代表参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三是形成事业单位建设管理新格局。以整合基层公共资源为核心,打破“条块分割”。一方面,鼓励合作联办,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合作化管理。比如,对区县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实行市区共办方式,对外实行两块牌子,对内整合人员实行一体化管理,购书经费和管理费用由市区共同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委托管理,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新建成的文化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委托给专业化的公司来管理、运作,以合同方式规定托管方的义务,要求托管方必须保证设施的公共服务性质,每年举行一定数量的公共活动。

第三,创新事业单位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

一是及时调整事业单位功能定位。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公共需求的新变化,不是从“政府想干什么”而是从“当前群众需要什么”出发,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功能和基本活动,更新活动方式,扩大服务领域。要把群众作为公共活动的主体,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群众搭台,让群众唱戏。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指导、监督,及时编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国家标准,建立健全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完善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三是切实规范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从大多数基层情况看,完全靠财政投入来扩大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有一定难度。从实际效果上看,虽然确有片面追求经营创收、偏离公共服务主业的消极现象,但公共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的单位,一般也都是经营活动搞得比较好的,经营收入支持了事业发展,经营活动激活了内部机制。对于事业单位经营问题,要深入加以研究,随着事业单位总体改革的推进,逐步加以解决。现阶段对于经营问题,必须明确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不得影响正常公共服务活动的开展;严格围绕主业、限定范围;经营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收支两条线”。总的讲,就是要规范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发挥合法经营活动的积极作用,确保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经营收入用于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