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未来:大学向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03:37
                                                一位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未来:大学向何处去

   

    按:这是“麻雀”讨论大学教育长文的最后两部分,题目是我拟的。顺便说一句,“麻雀”是“三本”。不夸张地说,这位“三本”大学生的学识、见识、胆识不次于任何一位我所教的“一本”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国大学有希望!

 

    写了这么多,我们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教育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麻雀以为问题要分内外两个方面来讨论,但要把问题说明白其实非常困难,因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出在某个环节上,而是整体出了问题,所以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透彻的,所以麻雀只能把自己想到的先写下来。虽然在上文中我写到了许多教师甚至教授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学生自不必说,跟随一些教师耳濡目染,堕落几乎是必然的,而比教师影响更大的其实还有社会风气,倘若在一个功利的年代不功利,那么前途深南有所保障,甚至连家长也叫孩子们尽早掌握各种功利的秘诀,以求发展。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当着孩子面索贿的小学教师固然可恶,但当着孩子面受贿的家长也好不到哪去,他可能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也可能是想从小就让孩子认清现实,但我还是难以想象那一幕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不良影响,这也许会是他的人生观从年幼时就开始出现偏差,没准等到了六年级,他就会加入那场班长竞选的闹剧。

 

    其实就连无良教师恐怕也有自己的苦衷,我想没有几个人愿意自己在学生中留下‘无良’的恶名,毕竟中国人是很好面子的,问题就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对教师阶层的压抑。教师身为知识分子,理当有知识分子的抱负与理想,而就文理科不同,其理想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一旦这种理想受到不合理压抑,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转化成一种不正当的欲求,这就叫过度代偿。麻雀好歹做过几年心理咨询工作,这话是负责的。

 

    先拿理工科教师来说,理工科学者的思维模式是利益创造,这其实并不是多低俗的想法。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工科的宗旨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利益。自然,身为理工科的学者,教师们也希望自己在岗位上能做到‘利己达人’,请注意,利己也是必要的,人类是为了能过上更舒适美好的生活才不断发展科技的,也就是说利己的思想也算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放眼全球,远有美国近有日本,人家的教师个个过得相当体面,受人尊敬,享受着高待遇和高尊重。那种情况下又有谁会想去找学生要钱?就好像周星驰在其电影里对皇帝说的“假如你真把天下治理好,国泰民安人人丰足,鬼才愿意做乞丐哩!” 但现如今中国教师的待遇却丝毫不足以满足理工科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据我所知,时下中国教师的待遇正处在一个历史上的极低时期,甚至还不如国民党统治时期民国的教师待遇。前两年北大教授阿忆曾经爆出靠工资无法养家糊口,只好去做主持人挣外快的言论,引起一片哗然。且不论阿忆的话里是否有夸张的嫌疑,中国教师待遇不行是肯定的;都说仓廪足而知荣辱,一个理工科教师如果无法靠自己在学校的劳动所得实现自我价值,那么自然就会寻找其他的实现手段。如果被企业聘为顾问,不仅可以赚到钱还能被当做技术骨干尊敬,教授们对于兼职如蚁附膻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来看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不同,文科教师更多的传承了古人‘立功立言、治国齐家’之类的思想,所以比起物质,他们往往更重视精神,关心自己是否受人尊敬,自己的努力是否产生了社会效果等等。可现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教师尊严的保障工作做得并不好,学校往往只重视能培养出多少教授、多少学术精英,很少来关心教师自身的精神诉求。其实很多教师的压力很大,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地位逼迫教师每年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就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也不能涨工资等等,但天下哪有这么多问题可讨论?于是许多教师不得已开始制造学术垃圾,或是做无用功,这其实不能全怪教师,要求他们这么做的还不是无知的领导。我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出身的老师,年纪轻轻就已成了副教授,他很想做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真正为学术界贡献自己的知识,但学校的论文指标却根本不给他搞研究的时间,弄得他苦不堪言;以至于最后对我说准备暂时不教书了,去读博士学位,顺便搞片真正像样的学术论文出来。我觉得一个教师需要以这种方式来完成一篇自己想做的学术论文绝对是教育体制的悲哀。此外社会风气也变得奇怪起来,尊师重道正在成为一句笑话,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尊重教师,教师自然也就不会尊重自己,如此一来学生就更瞧不起教师,恶性寻环。教师不只是一份赚钱的工作,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但它没有得到尊重。于是在学术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在社会上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少文科教授就心理失衡了。他们靠虚假的学术垃圾在学术界骗取虚名以自满,靠着不断攫取权利来获得他人的敬畏与表面上的尊重。还有的教师根本不希望背负太多的头衔,但学校却偏让他身兼数职,借其名望来吸引不同系别的生源,有的学校甚至想给自己的名教授弄个铜像、纪念碑之类的来炫耀,根本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其实很多老先生是很反感学校这种所谓的‘好意’的,人家可还健在啊,弄个纪念碑算怎么回事呢?学校越来越多的把学生和教师当做利用工具,他们不关心学生能否真正成才,只关心学生能否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利益和名声,教师的心理状况也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都换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在不少名院校都可以看到学生心理咨询处,但缺陷有专门为教师提供心理服务的机构,这就导致了大批教师心态的失衡,如此种种在我看来近乎卑劣。

 

    以上如果更多的侧重于内因的话,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外部影响。关于外部影响,其实上文其实也有所提及,比如现在的社会风气、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等等。不过我想说的是另外的一些问题,相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它们虽然早就暴露在外,却总是被人们所忽略,所误解,因此我要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我指的就是社会的舆论导向以及一些教育专家针对现在教育状况所提出的改良方案。

 

    近些年来教育人事和社会舆论一致载体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问题,很多人认为在各级院校里学生普遍缺乏信仰、思想随意,这是由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缺失造成的。在大家都吵着要重树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之时,我所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才称得上是核心价值观?这果真是可以人为树立的东西么?

 

    我有位故交在日本生活,前些年他回国来看我,我问他现在的日本是个什么状况?因为我听说现在很多日本的教育家担心日本的核心价值观缺失会导致日本国力的下降。朋友回答说他也不知道日本人是否真的已经丧失了核心价值观,但他非常认真的说日本人的凝聚力并没有下降。在他看来日本是属于那种可以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例如居民们很友好,很讲礼貌、在集体比赛中集体意识超强、反战的左翼和持极端爱国主义思想的右翼并存、在大街上既能看到穿着和服的中年大叔,旁边可能就是一群在玩cosplay的潮人;等等等等。但倘若归结出一种‘核心价值观’似乎又说不出来。因为日本现在的状况不同以往,如果说二战时期日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效忠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那么在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日本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出一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可是在这种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日本却没有因为思潮的多元而发生思想混乱。我朋友说他在日本的同事里虽然有人成天喊着要爱国,有人嘟囔着只要能玩好就成,但真遇到什么大事时却不会因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而拒绝彼此合作,相反会变得很团结,可若问他们是什么共同思想或是何种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这样的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朋友的话不禁让我想起日本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胜又浩有关日本的一次讲话。他说现今的日本正处在一种犹如温开水般平静的状态,什么都可以包容,什么都可以理解,大部分人心里已经不再看重国家与政治,他们不会考虑过分严峻的事件,不会逼迫自己去过过于严格的生活,只是以自己喜欢而且不打扰他人的方式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听了这话我就在想现在的中国是怎样的?我们也没有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也面临着多元文化涌入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可我们的社会又是如何?温开水么?我可不这么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像是热开水,沸开水。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大家的过度关注和无休止的议论,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敏感,那么浮躁,什么都包容不了,什么都不肯理解。仿佛大家都急着寻找某种无可置疑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思想推到那个‘唯一正确’的位置上,我们急于想确立的究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还是一种禁止人们思考、限制人们心灵自由的‘标准答案’?

 

    我以为我们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上存在错误。很多教育专家认为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一个绝对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走上正轨,如果没有,就要人为地去挑选一个最崇高、最正确的价值观去树立,对这种看法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所谓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靠几个专家,或者靠政府机构来树立的,他是在人们长期的思想活动中慢慢形成的。他应该由人民大众自己选择,而并非由谁来规定;它应该是一个内涵及为广大、甚至广大到没有实体的思想集合,而非经过深谋远虑计算出的东西。美国历史不长,照例说没有深远的文化积淀,它的大部分文化是外来的,因此美国一直是一个文化较稳多元的国家。我们提到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时往往会想到爱国,但其实美国并没有极为明确或是大张旗鼓的要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只是提供给大众很多很自由的文化选择,在多种不同文化选择的人群都能在美利坚这个国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生存下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产生保护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作牺牲的念头。说极端些,美国人之所以爱国,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可以生活的极为惬意自由,他们先是喜欢自己的生存环境,然后才会去爱去牺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先不培养人民去喜欢、去享受自己的生存环境就直接告诉他们要爱国,要为国家牺牲,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点像空中楼阁,这样的方式也绝对树立不起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我又想到了北大,蔡元培先生是我最敬仰的教育家,他为北大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无疑成为了北大人的‘核心价值观’,仔细一想不难发现这八个字其实并不是某种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态度。在北大里你可以看见左派、愤青、哈日族、哈韩族、飞特族、学院派、关心玩乐的、关心时政的、关心学术的,都在北大汇集,并且相安无事。所以北大人爱自己的学校,他们所谓的‘北大魂’是在长期多元文化思想碰撞融合中慢慢形成的,绝非是某个校长专家一拍脑袋定下的。改革开放以后,不知从哪年开始,北大大饭厅的东墙上刷上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曾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的北大校训。但大饭厅100周年纪念时就拆除了,没地方再见这八个俗不可耐的汉字了。我真心的希望我们的媒体导向和教育专家们能更冷静的看待问题,不要急于求成。中国现在所要做的不是确立,而是疏导。如何将多元文化统合,如何保证多元文化下的稳定,如何给大家以充分的空间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我们该考虑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包容、更冷静、更温和。我们必须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唯一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大家智慧的集合,而不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宣言。想想古代大禹治水之时就明白光靠镇压和封堵解决不了洪水的问题,于是改用疏导之法,才终于大功告成;而今我们面临的思想文化洪流远比古代的洪水来势凶猛,我们的专家的才华能和大禹相提并论么?如果不能,为什么又要急于树立‘核心价值观’而不知疏导大众的思维呢?恐怕还是太浮躁了。以这种浮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我不认为会对改善我们的教育起到帮助。

 

    我不敢说中国教育的未来会怎样,因为我的确无法预测,但我明白前方的路很漫长,很艰苦。我们有必要认清形势,更认清自己。中国教育想要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在的人们过分看重教育环节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殊不知改变教育必须多管齐下,同步调节。学生不爱学习是因为学校里教的知识大多是过时的、没用的知识。我们不该逼迫他们,而是要从兴趣上引导。教师们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受到更多的尊重,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真正为了教育事业而努力。相反,如果教师只知道强迫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而自己却做出很多龌龊之举,学生自然不会服气;而倘若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苦衷,不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再正直的教师也会有心灰意冷的一天。最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某个个人、而是整个体制有问题,把眼光放长远些,看问题的角度宽广些,那么他们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疏导和督促作用。我以为只有三方面同步改革,彼此监督,中国教育的状况才可能会有所好转。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一点不怎么振奋人心的话,那就是很多有志朋友在与我交谈的时候都觉得振兴中国教育,扭转乾坤的重任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有责任为中国教育尽力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还是要说恐怕大伙有些太乐观了。真正能重振中国教育的恐怕是更年轻一些的人们。不是我悲观,但我们这一代实际上是在中国教育较为艰难的时期成长的,说句严重点的话,一些由教育所产生的弊端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我们的体内。即便现在中国教育突然一扫阴霾,此前所有的问题统统化为乌有;那时最开心的是我们这一代,最不适应的恐怕也是我们这一代。我们中有太多人已经习惯了考试作弊,已经习惯了靠不光彩的手段完成学业,尽管我们憎恶这些,但我们很有可能离不开这些。我总是想起鲁迅先生,觉得它是所有中国文人中最自省的。五四时期大家都觉得振兴中国非要靠自己这一辈人,唯独鲁迅先生说自己的任务只是像熊阔海一样托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一带过去,然后就粉身碎骨。先生他清楚自己生长在封建社会,体内有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未来的黄金时代不会属于自己,但建设那个黄金时代却需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乃至生命,我每次读鲁迅先生写的《影的告别》都会强烈地感到先生的那种决心,并为之深深感动。我们要想振兴改进中国教育,最该做的实际上就是尽可能让比我们年轻的一代从小接受比我们洁净的教育,让他们比我们更坚强、更坚定、更有信仰,我们应该为此拼尽全力,因为那些更年轻的人们是真正无辜的,他们不应该受到任何污染,我们的教育应该拥有一个干净的未来。                                                                                                                                                                                                                  作者:林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