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光鲜背后陷成长谜局 辉煌一年却蒙原罪阴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9:12:35
 股市经常诞生奇迹。今年的奇迹之一是私募基金:近八成阳光私募盈利,仅"非结构化产品"就发行至700多只,粗估规模近2000亿元,市场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成绩不可谓不光鲜。
  而奇怪的是,迅速壮大的私募界并未见敲锣打鼓般庆祝,甚至鲜有人愿意接受采访,在最近两月表现得极为低调。带来这种反差的原因难以言表。正如一位观察人士所言,在证券业滚大的,不管公募私募,甚至是券商,谁能说自己没干过半点违规的事。
  对私募而言,原罪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原罪的追究。
  辉煌一年却蒙原罪阴影
  2009年,上海,阳光私募的第一颗"卫星"在这里放出--单只阳光私募产品募集达1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这颗"卫星"带来了一种新的扩募方式。那便是与各大银行的私人银行合作,这给阳光私募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本该值得庆祝,可这一切却因为一个插曲而发生了微妙变奏。
  当虎年走到最后一个季度,这家"卫星"私募的基金经理L先生被调查。据传闻,原因是其在任职公募基金期间,在荣信股份上市前,授意家属突击入股,赚取利润达十倍之巨。
  荣信股份是来自钢城鞍山的一只股票,2007年上市,当天涨幅一度超过200%,如今该股涨幅较发行价已经超过13倍。这在牛股迭出的A股市场并不稀奇,但当它与一位资本大鳄联系在一起时,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
  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一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不适合有直系亲属做这种项目。随后,L的名字迅速在该阳光私募的网站上消失,据说其私募公司股权也被迫转让。11月中旬,有消息称,L已遭"边控",管理层正对此事调查取证。
  故事到此才刚刚开始。很快,市场又传出与L出自同一公募基金的Z先生也被调查。Z所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今年表现非常差,可以说,这不是一位公募出身的私募经理该有的水平,Z好像早就被市场外的事务缠身。此外,另一位出自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的私募经理S先生也在近期传出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
  一时间,市场风声鹤唳。有业绩光环照耀的私募界似乎逐渐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很多大型阳光私募的实际控制人不再愿意公开讲话,相关公司开始自查,这一点"公转私"的基金经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创造业绩路数各有不同
  当然,阳光私募的整体低调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已渐成气候,私人银行的充沛资金使得他们在媒体上抛头露脸不再迫切。然而,业绩是一个硬指标,私人银行将资金交给私募操作,最主要的依据也是业绩。今年以来,阳光私募产品业绩超过20%的有97只,有数只业绩甚至超过50%,有500多只产品盈利。在今年的市况下,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难道私募基金的研究实力要比公募、券商更高?
  记者试图探寻今年以来阳光私募冠、亚军的投资秘笈。世通1期的管理人常士杉表示,他们公司的研究员只有两位,大部分研究是他自己做。他说,今年之所以能做到接近翻倍的业绩,与他自己的投资哲学有关--敢在别人最恐慌的时候买入。而泽熙投资则非常注重"人才",他们公司的研究员大多是业内精英,其掌门人徐翔对于趋势的把握也相当老到。两家公司都强调,"价值投资"才能真正赚到大钱。
  并不是所有私募都靠价值投资赚钱,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耐心,"趋势+消息"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模式。
  今年10月底,深圳某券商在上海的研究中心完成了一篇山东某上市公司的调研报告,故事讲得非常宏大。木子(化名)是深圳最先收到这篇报告的人之一。当晚,他做了详细资金调配计划,第二天开市前,资金全部到位,他火速建仓。有意思的是,在他建仓两三天之后,就有私募朋友发飞信通知他,叫他赶快建仓。
  木子告诉记者,得到一手消息的往往只有几个核心机构,他们的"接头"将决定一只股票的命运。他们建仓完毕后才会向亲近的人传播,如果跟核心机构走得不近,股票是很难做好的。木子每周都要跟这些人聚会。按他的话说,做股票就是搞关系,市场上能赚钱的人都这么做,否则就无法生存。
  上海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有的私募研究能力并不高。他讲了一个难以证实的故事。今年上海某顶级阳光私募买了一只股票,结果很快被套住,于是他们让上海一家知名券商获得新财富奖的分析师写报告推荐,但被这位"大牌"一口拒绝。这家阳光私募就给了该分析师200万元,于是,一份调高评级的研究报告很快出炉了。他表示,类似的事情并不是个案。有些私募信托的盈利模式很简单,自己先买,然后让原来公募的"小兄弟"顶一把,把净值做上去,事后分成。
  广州瑞富信息的总经理彭亚轩表示,在私人银行给阳光私募开了一扇窗之后,他们主观上有做业绩的动力,市场也可以提供做业绩的模式和土壤。对意志薄弱者来说,原罪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滋长、发酵。
  加强监管是规范发展关键
  不可否认,今年私募取得的成绩让人看到了整个行业的希望,但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阳光信托账户已经达到快要绝迹的地步,而TOT(信托中的信托)的发展却并不如想像得那么快,很多投资者并不希望去买那些已经涨了很多的产品;
  二是证券监管越发严格,这将挤压不少私募的生存空间。  阳光私募信托属于银监会监管的范畴,随着私人银行的崛起,阳光私募作为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今年以来显得格外突出,而且成为了阳光私募的主流发展模式,私募界普遍的逻辑也是"想做大,伴银行"。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模式的发展使监管部门对阳光私募的风险监管变得艰难,而阳光私募也在各方博弈中难以纳入《投资基金法》的范畴,各方的尴尬将持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刘鸿儒曾表示,在如何加强监管这一点上,最大的问题是"管什么、不管什么,怎么管以及谁来管"的问题。 针对资本冲动和越轨行为的回击已经展开。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用分析人士的话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意见》,它的意义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资本市场的发展。" 彭亚轩表示,明年私募基金的业绩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之前,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炒内幕消息、做短庄等模式不断涌现,有了这根红线之后,市场会规矩很多,所谓的"机会"自然变少。迈克吴也表示,如果严打内幕交易,明年私募的业绩肯定要比今年差。 当然,在中国基金出现多元化趋势的今天,私募基金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也许不是打压,而是如何立法和监管。市场行为的扭曲主要原因还是制度上存在缺陷。在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行为的过程中,内地的法制体系缺少"辨方举证"、"推定有罪"等法律依据,让取证变得艰难,也大大降低了监管的震慑力。这在证券监管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如何规范私募基金发展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