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前传:金牌燃烧的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48:10

一般而言,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下都体验过,就容易有平常心。而一直沉沦底层的人,容易偏执、愤愤不平。中国人就总忘不了曾经的一段失意和受辱,如果说这有点病态,那么吊诡的是它恰恰要靠另一种非常态来医治,那就是要大红大紫一回,为了这个目的,中国这二十多年采用了“举国体制,金牌至上”的奥运战略,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这种战略走向顶峰之时。但“盛极”,往往是“而衰”的前奏,气出了,心态就平和了,举国体制也就将完成它的使命走向末路。在告别之际,批判不如怀念,我们回顾那“金牌燃烧的岁月”——

和大多数八十年代的电影一样,影片《沙鸥》充溢着激情与希望,给观者蓬勃向上的感受。尽管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部以女排为主角,反映“体育精神”的影片实则是违背体育精神的。
银牌被丢入大海,女主角一字一顿的说“人没有目标就无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的画面,不知萨马兰奇们会怎么看,反正即便让今天的中国人看,也会觉得“过了”。但在当时,大概没有观众会觉得别扭,这就是当时人们对待体育的认识和心态。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中国体育也进入世界体系,从此,举国追求金牌的激情开始燃烧…[详细][评论]
相 关 资 料

前东德体育教训
东德体育机器的覆灭给世人留下了很多的启示,其教训多于经验。东德体育表面上穿上了华丽的成功外衣,而本质上却是一具失败的文化标本…[详细]
相 关 资 料

再见乒乓
在当代中国,它被奉为“国球”;它是政治,它是历史,它是民族情感,它是国家利益。它是狂热,它是压抑,它是豪迈,它是哀伤,它可以是你想象得到或想象不到的一切……[详细]

第一把火是“中国女排”,这四个字不是一个运动队的名称,而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一种情结。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后,必然要承担中国官民上下的各种诉求,参加奥运会之前,诉求的载体就是女排。
邓小平时代,民族主义凝缩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而这一口号恰恰来自体育领域。中国女排的崛起以及五连冠,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嘉奖和全国民众的热烈欢呼,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率先喊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口号。于是,为了“振兴中华”而敢于拼搏的“女排精神”立刻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教材向全国推广,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典范…[详细][评论]


真正的高潮是洛杉矶奥运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拿到15块金牌的骄人战绩后,中国人从此不必只盯着乒乓或女排了,而是将诉求汇聚于奥运会和奥运金牌,狂热则更甚。
这种狂热不能完全说是受了某种引导,而更主要的只是一种简单的人之常情:以前不牛皮,想牛皮。无论是历史包袱:殖民时代的被压迫(东业病夫),战争动荡、政治动荡年代的苦难;还是现实落后:打开国门后对比外面世界的自惭形秽,都塑造了国人深重的弱国心态。表现在对体育的态度上就是过分在意(极端热情、输不起)和夸大拔高(崛起了、振兴了、体育强国了)。
但不管这种想法多么虚幻,身处幻想中的人们一定是快乐到极点,如同饥渴的喉咙得到甘泉滋润,中国人的喜悦与兴奋溢于言表…[详细][评论]
相 关 资 料

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运动员
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杨传广,他在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为中国台北代表团在十项全能上获得一块银牌。
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女运动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纪政。她在1968年墨西哥城举办的第19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80米栏铜牌…[详细]
相 关 资 料

汉城惨痛之后的中国奥运争光计划
20年前,中国体育在汉城奥运会上遭遇过惨痛的失意,无数人从1984年第一次收获奥运金牌的狂喜中跌落低谷。但那个时候,也是中国体育真正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开始。
从“五朵金花”、李小双、王军霞,到田亮、王楠,这20年,中国的体育人付出了什么样的心血和代价?…[详细]

正当84年初尝甜头,88年想再“爽”一次的时候,迎来的却是沉重一击——5块金牌。
应该说,5块金牌是与现实相符的成绩,84年的好成绩只是得益于苏联与东欧的缺席。但在高涨的热情被泼了冷水后,转向的是不理智:本来正常不过的比赛失利,却被认为是思想和人格问题,李宁摔下吊环后的一个微笑,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好心态,但当时人们完全无法理解:输了也就罢了,怎么还能笑呢?于是李宁回国后甚至收到了一根绳子让他上吊 ,这样的遭遇让当年的英雄——取得跳水金牌的高敏也轻松不起来,这无疑是警告:若不见好就收,会不会和李宁一样的下场?
可见,“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仅仅是口号,真实的理念是“金牌之上”。这种扭曲的理念、这种虚幻的拔高在84年赢的时候可以维系,在88年输的情况下,就暴露出了问题…[详细][评论]


“兵败汉城”让中国人明白了夺金牌的难度,此后政府大幅度提高了体育经费,并提出一个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体育发展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此举国体制走上快车道。92、96两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稳定在16枚。以92年的伏明霞、96年的王军霞为代表的奥运健儿,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荣耀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但是另外一些运动员,却走上了一条创伤之路。
一个来自广州农村的队员在回答为什么练举重的时候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教练选队员,上课时让大家站起来,然后我被选中了。”1987年夏天,16岁的邹春兰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然后她就选择了举重的道路,而她的人生也随之被设计了。她需要拿冠军,因此吃大力补丸(实为一种兴奋剂)七年,到22岁她就退役了,因为1993年的兴奋剂丑闻让中国体育的名声遭到了极大破坏,吃了七年兴奋剂的她作为隐患需要被排除。与邹春兰练同一项目的才力,还有马家军里一群穷困潦倒的运动员,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体育的另一幅画面。
与这些失败者相比,乒乓球队的成功者们,也不能摆脱严苛的半军事化管理,有人戏称:“爱上乒乓,但禁止爱上队友”…[详细][评论]
相 关 资 料

冠军搓澡工邹春兰事件
当36岁的邹春兰因“举重冠军当搓澡工”而“一夜成名”后,她的故事依然在别的时空重复着…[详细]

从艾冬梅的脚说起
相 关 资 料

田亮事件

丁俊辉——超越所有奥运冠军的英雄

2000年悉尼运会的跨越是惊人的——从16枚到28枚金牌,一举甩开第二集团;4年后的雅典更牛,32枚,仅次于美国。与新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势局面一样,体育举国体制的能量也爆发了,但就在这巅峰时刻,“不和谐”的声音也出现了:一篇名为《奥运金牌的陷阱》的帖子广泛流传。帖中提到的问题其实早就有人提出和讨论过,只是网络时代将这种声音迅速传播和扩大,到今天,恐怕举国体制的弊端人尽皆知,批判已成老生常谈,这里无需多言。
与人们的意识觉醒同步,现代的、先进的商业体育模式也向举国体制发起冲击,这种冲突典型的表现在“田亮事件”和“王治郅事件”上。而在争论之外,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已经走出了一条不依靠举国体制的成功之路。
走向巅峰的举国体制,同时也把矛盾积累到爆发关口。尽管体育官员、教练、运动员组成的利益团体会坚守举国体制,但它能抵挡民众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吗?…[详细][评论]


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北京奥运将是中国体育体制的分水岭,之后追求极少部分人竞技水平的举国体制将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健身。我们倒没那么乐观,但不管举国体制的外皮还要存在多久,它的内核已难以为继,因为:人心变了。举国体制建立的原因就是找面子,找自尊心。经济崛起带来的自信,淡化了国人急于通过体育“证明自己”的意愿,甚至在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很多人连“找面子”的兴致都没有了。本届奥运,中国的金牌至少第二,说不定第一。面子肯定是捞足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气出了,以后没必要,也没那个心气去不遗余力地追求锦标了。
我们预料,奥运对国人心理的最大影响,不是民族自尊心的提升,而是民族心态在补偿后渐渐端正。当年的狂热,是激情,也是“畸情”,金牌燃烧的岁月,将成为历史…[详细][评论]
奥 运 前 传

开篇:一个民族的强国梦

历史篇:没有奥运金牌的日子
2000悉尼奥运会闭幕式,萨马拉奇高度评价:这是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中国人也不得不服:如果当年赢的是北京,我们恐怕做不了那么好。但8年过去了,中国急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使得办一届高水平运动会成为可能。下一篇,将向您讲述改革开放30年强国之路为举办奥运会积淀的国力基础 。尽请关注《奥运前传》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