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COP15)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20:18:55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介绍见最后)。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也因为这个原因,哥本哈根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

-----------------------------------------------------

会议的焦点问题 

    参加哥本哈根峰会的各国代表希望在关键领域达成一致,比如(减排目标、富国对穷国的长期财政支持以及穷国什么时候开始减排合适)等。发展中国家代表希望能够尽快达成协议,他们的目标是气温升高最好不超过2摄氏度,富国向穷国能诺数十亿美元资金承诺,帮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但是这个目标可能很难达成,因为那可能违反很多发达国家的切身利益。

4大关键问题需解决:

●《京都议定书》存亡

由于《京都议定书》只针对发达国家,没有规限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要求延续《京都议定书》精神外再加额外条款;但发达国家则认为要摒弃《京都议定书》,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框架。

●减排目标

联合国草拟文本建议全球2050年前减排一半温室气体,但峰会未就长远减排目标达成共识。发展中国家认为制定长远目标的前提是发达国家提高短期(即 2020年)减排目标。发达国在2020年前的减排目标合计相当于从1990年水平减14%至18%,跟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四成相差甚远。

●气候融资

发达国建议在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资金,但发展国认为未足够;发展国建议2020年前,发达国向发展国每年提供2000亿至3000亿美元中期援助金。

●碳市场

各国未就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改革达成共识。其中让发达国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赚取碳排放权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将到2012年届满。

-----------------------------------------------------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国,在最后时刻达成共识,提出了一份大会文件草案,希望各方接纳。这份文件名为哥本哈根协议,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协议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同意在2020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106亿、日本出资110亿,美国出资36亿。

    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计划,美国表明其减排计划还在考虑之中,欧盟则补充其减排计划需经议会通过。协议花了很长篇幅,论述发展中国家汇报减排进展的责任,其中包括每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需要接受国际监察,但不会损害国家主权。

-----------------------------------------------------

气候科学家们(意愿)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

美国是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让-路易·博洛15日说,即将于下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将是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博洛是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作出这番表示的。他说,“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大会的)问题就在于美国……它是世界头号强国,也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这个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总在强调,‘我有(减排的)意愿,但是我无法做到’,这也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博洛还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不应在政治词汇上做文章,而是需要具体的数字,这其中就应该包括美国的具体减排承诺。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主要任务是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新协议,但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仍然分歧严重。

    在中期减排目标方面,发展中国家主张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40%,而美国只承诺4%左右,而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在资金问题上,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

-----------------------------------------------------
“哥本哈根协议”的难产     

1.废除《京都议定书》。双轨抑或单轨。

12月7日,谈判刚开启,澳大利亚代表就要求废除《京都议定书》,同时将所有国家纳入《公约》约束。这就是“双轨”变“单轨”。

澳大利亚是美国在内伞形集团的代表。双轨抑或单轨,看似只是一个程序问题,但实质是减排责任的认定。根据《京都议定书》,只有发达国家需要强制减排;而废除《议定书》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界限可能被重新定义。

其后,气候谈判的政治旗手欧盟也抛出了折中路线,希望将《京都议定书》和《公约》合为一个文件。两天后,“丹麦文本”曝光,显示欧盟和美国曾经有过默契。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将《京都议定书》逐渐废弃。

谈判第一周,场内的NGO组织都在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强制减排力度,并高举标语牌“不要杀死京都议定书”,但数墙之隔的谈判密室中,发达国家正在谋杀《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数年下来,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大多未能达到议定书的规定,相反,却欲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这份议定书。

谁也没有想到,在谈判的第一周,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就已经让大会陷入濒临崩溃的状态。
-----------------------------------------------------

直到12月11日,UNFCCC执行秘书德波尔脸上才露出了短暂的笑容,将谈判从破裂的边缘拉了回来。两份主席案文的提出,让谈判重新回到联合国提倡的“双轨”立场下。
-----------------------------------------------------
孰料12月12日,澳大利亚再次提出废除《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也就是说,唇枪舌剑交锋了整整一周之后,谈判又回到了原点。甚至有参加过2007年巴厘岛会议的人们认为,“这两年都白谈了”。

此时,各国部长们已经提前抵达哥本哈根。按照原定程序,《京都议定书》和《公约》的两个工作小组应该拿出两份文件,供各国部长们讨论。但两个工作小组的会议一拖再拖。

12月15日,原定应该晚上10点举行的工作组会议因为僵持而一直拖延到次日凌晨4点。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夜晚。

12月16日,各国媒体却得到消息,美国代表团在凌晨4点突然“发飙”,拒绝承担更多的减排要求。

同一天,各国首脑提前抵达了哥本哈根。人们再次点燃了希望之光——如果部长们无法解决谈判代表们的分歧,那么当首脑抵达时,总应该拿出一个文件,让领导们签字。

人们的希望再一次落空。12月17日,两个工作小组仍然在谈判,久而未决,所以才有了20多国元首在18日凌晨紧急磋商的一幕。

在为期两周的拉锯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立场倒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2月17日抵达哥本哈根的希拉里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这位女政治家说,“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问题,而且关乎经济与国家安全。”

自西方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大国的迅速崛起让西方充满了警惕。气候变化、减排指标等直接牵涉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哥本哈根是西方大国狙击新兴国家的沙场。
-----------------------------------------------------
发展中国家抱团反击

发达国家也没想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G77国集团”阵营,其反击是如此的激烈、辛辣、强悍。

自哥本哈根大会第一天起,中国代表团一反常道,发布会一个接一个,语锋凌厉。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嘲讽发达国家的援助金额,“不够买一杯咖啡(coffee),不够发展中国家人民买棺材板(coffin)”。

在谈判的第一周,中国和G77国集团就联手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除了与77国集团的传统友谊外,一个新名词——“基础四国”,也一直是会场内的焦点。

在哥本哈根大会开幕前夕, 11月26日至27日,印度、巴西、南非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基本立场,四国被称为“基础四国”。

曾经长期跟踪谈判的NGO人士称,此次谈判之所以如此艰巨,是发达国家没有预期到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据透露,自巴厘岛谈判(COP13)开始,“基础四国”在每次谈判结束后,都会单独聚集半个小时左右,协调立场。“在一次又一次谈判中,各方的互信逐渐树立起来”,上述NGO人士称。


12月15日,“基础四国”更是联袂公开亮相。四国部长首次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就“单轨”抑或“双轨”等原则重申自己的立场,并且几乎在每位部长的发言中,都提及了“团结”一词。

曾经身为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的高风回忆说,伞形国家之间的联盟一直都存在,且一直在发挥作用,而基础四国则是第一次坐在一起。

12月16日,基础四国再次联袂向COP15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发难。

当天中午12时,按照议程应由各国领导人作高级别发言。巴西代表要求发言,称主席方尚未听取长期工作小组的结论报告,且得知丹麦主席国再次“炮制”了一份文本,作为递交部长讨论的基础。

巴西代表突然发难,斥责主办方丹麦凭空炮制谈判文本。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之后连续两次“呛声”拉斯姆森,认为丹麦抛出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 这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的举动,谈判应坚持在双轨制下进行。

紧接着是印度和南非轮番声讨。当日,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刚刚坐上大会主席的位置,新任主席的表情僵硬如哥本哈根的寒冷天气。

最终,拉斯姆森承诺在两个工作组之下进行谈判,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放弃双轨并为一轨的努力。

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抱团,显然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扶摇直上。发达国家借减排议题,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

多边新世界

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2008年和2009年中国际事务的最大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影响力彰显。

在3次G20峰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拥有更大影响力,甚至还主导了议程,要求对美元地位、对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角色进行改革。

在另一个主要的多边机制世界贸易组织中,22个发展中国家降低对彼此的关税,反衬出发达国家在8年未决的多哈回合谈判中的消极。

在2009年初,“金砖四国”(中、印、巴、俄)曾举行第一次峰会,这一经济名词转变为一个主动主导世界议程、并联合施加影响力的政治性力量。此次“基础四国”的团结,也让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动权。

一位前中国谈判团高级成员对记者表示,此次发展中国家谈判中一张重要的牌就是团结。

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国家因经济危机的打击,力量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但哥本哈根会议表明,西方国家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新挑战”,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说。

由于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也确实囊中羞涩,难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美国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融资也要向中国买国债么?”在哥本哈根的会场,许多记者调侃道。

“哥本哈根决议”是如此模糊,这令人想起G20机制下的多次“共同宣言”。二者几乎一样的模糊,背后是世界多边格局中传统与新兴力量此消彼长。

-----------------------------------------------------


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何亚非认为,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对抗全球变暖的形式没有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化国家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但是依靠化石燃料建立起繁荣的富国,就像富人邀请贫穷客人吃晚餐时,要求每个人付出同样账单一样。他说:“这是不公平的,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问题,他们都必须为此负责。”
 

    国际能源开发署预测,在今后20多年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源将是发展中国家,而其中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占一半。哥本哈根峰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美国和欧洲是否继续向中国提供数十亿美元资金援助,帮助中国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
    
-----------------------------------------------------

《泰晤士报》:预防气候变化灾难将被延迟六年


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不能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只达成一个妥协性协议,那么预防气候变化灾难的关键决定将被推迟六年。联合国公布的一份草议称,世界各国将在2015年或者2016年做出关键决定,届时将提出一个长期的全球性减排目标。

科学家们称,这种推迟将惹怒发展中国家,他们将面临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影响,尽管大气中人造温室气体相对减少。

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如果哥本哈根不能达成气候协议,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我们没有满足人们对我们的最高期望。达成协议,并且认真履行,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一个清楚的目标,不要将眼睛盯在具体数字上”。
-----------------------------------------------------
《京都议定书》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 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 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 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