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婚姻的主题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27:26
2010年12月10日 10:45 凤凰网历史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凤凰卫视12月9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纲”。恐怕没有人想到,这句话也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一切领域,包括婚姻。婚姻的新革命来自政治从中国人生活中的淡出,以及这个时代的新追求。当发展取代争辩,成为整个国家和人民追求的第一要素之后呢,它无疑也在婚姻生活中,成为左右人们行为选择的具体要素。
物质主义成为婚姻的主题词,还记得在80年代初,当时对婚姻的物质要求“三转一响”,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语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四大件”,也很快成为中国人通行的彩礼标准。随着“三转两响”、“四大件”,一同而来的还有崭新的住房。婚姻成本成了中国人尤其是拥有儿子的中国人一项最重大的支出。与之般配的流行词语还有“高价女”,以及“拐卖婚姻”,在福建、江苏等盛行高彩礼、高陪嫁的地区,从贫困地区买媳妇,成为了摆脱高彩礼的一种方法,从而形成了新的问题。
与此同时,左右婚姻行为的另一要素法律,在1980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修订后的《婚姻法》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依据,中国人离婚开始变得容易了,进出婚姻的门槛放低了。从1980年开始,离婚成为中国式婚姻中正常存在的一部分,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离婚者中,有22%结婚不到一年,有22.2%的人结婚不满两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离婚事件,是在婚后4年内就发生了。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之后,离婚虽然明显多了起来,但不再成为新闻了,更多不同追种族的外国人走进中国,跨国婚姻开始引起舆论和社会的注意。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不停的有走红的女影星突然消失了,她们多是嫁给了洋人或是移民国外。这股风气在上海尤其风行。其中1981年到1985年,1989年到1992年,是上海涉外婚姻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
“高知”、“洋人”、“大款”,急功近利的中国女性的婚姻期望,是不断地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些急于求成的人们,彻底摆脱了传统道德束缚,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傍大款”,同时由于时代新的矛盾凸现,和人们对于离婚的观念彻底改变,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离婚情况开始逆转了,婚龄5到10年,以及10年到15年的中年夫妻,开始成为离婚的主流,而结婚不到4年的离婚者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8%。
欢迎订阅凤凰网历史电子期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在“婚姻法司法解释”里,爱情无处落脚
坚持:打开幸福婚姻暗锁的金钥匙
知风:在“婚姻法司法解释”里,爱情无处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