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体验区 长宁,我们的第二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23:04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08日   第 05 版)

高楼林立的上海虹桥地区
有着一张标准土耳其面孔的诺扬罗拿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在上海这么红,忙着为长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忙着为社区建设更美好添砖加瓦,忙着参加区内的各项志愿活动……诺扬的名气早已走出长宁,走向上海全市了。
其实,像诺扬这样热心于区域建设发展的洋居民在长宁有许许多多,他们在平时各有各的工作,但一到休息日,便纷纷来到长宁大街小巷、学校社区加入各种各样的志愿者队伍中服务社会。有深入街头明察暗访“挑刺儿”的,有发动全家一起打扫楼道卫生的,有坚持去孤儿院、养老院陪孩子老人玩耍聊天的,有十字路口挥动小旗子指挥交通的……在迎办世博的过程中,洋居民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投入城区的世博志愿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走在前列。
没有任何强制的规定,也没有额外的物质激励,是什么让这群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生活的老外们携手走到一起,“心甘情愿”为区域建设一心付出的呢?心直口快的老外们如此“中国式”地回答,“群众基础”是关键。原来,洋居民们居住的社区从来不“管束”他们,而是想尽办法提供各式他们真正需要的服务:培训推荐会懂日常外语的保姆,开设中文班、武术班、学烧中国菜等,每逢过节都举办西洋式的庆祝活动。尤其让他们感动的是,他们还能够自由进入小区管理层,对社区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这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打消了最初的顾虑和戒备,没有了疏离感和孤独感,“平民老外”开始了他们的幸福中国生活。“我们住在长宁,这里就是家,家里有什么事,没有理由不出力的。”诺扬的这番话,道出了生活在长宁3万余名境外人士的共同心声。
长宁区作为沪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关注区域内境外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洋居民”融入上海的生活。长宁从涉外文化交流入手,打造建筑在中华民族和上海特色文化基调上的真正“国际化”,使各国人士都能在区内找到自己的需要和适合的发展。2003年以来,长宁先后开展了境外人士基本现状调研、境外人士需求现状调查、全区涉外小区普查等系列活动,掌握了居住在长宁区境外人士的现状和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针对境外人士反映的需求状况,坚持以“3C”,即“Convenient(便利)、Comfortable (舒适)、Cheerful(愉悦)”为宗旨,开展“四个一”工程,即向境外人士提供“一张英文生活信息地图、一份中英文双语报纸、一个多语言外文网站和一系列英文信息指南”,为境外人士提供生活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先后开展了2005年“长宁就是你的家”、2006年“长宁就是我的家”以及之后每一年“长宁,我们共同的家园”大型涉外信息服务主题活动。
迎办世博会期间,长宁带动“洋居民”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为他们积极搭建平台,2008年12月,率先在全市成立了“洋居民志愿服务队”,招募了500多位成员,先后累积6000多人次参与到城区的世博志愿服务中,为长宁共同的家园尽心尽力,成为上海迎世博行列中一支最具特点的“多国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