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国书香中寻找一个铅字里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23:47
2010年12月08日 10:21:48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毫无疑问,上个月底闭幕的广州亚运会令中国再次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了自我。但在围观正成为主题的今天,人们更在乎的一定还有,展示之后,世界将给出怎样的评价。
外国人怎么看?这是中国人在数千年文明史中从未停止过的好奇心。而从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纪行》起,世界便开始了以文字形式作出回答。那么,700年后,当中国题材的书籍热销全球时,关于中国的答案,也愈发多元。而我们,从这些或激愤或冷静或精细或粗略的铅字里,又会读出怎样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西方文字下的中国秘密
今天的世界,无论关于中国的争论如何激烈,总有一点无法否认,那就是中国叙事的“眼球效应”。
而关于中国的书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些从未间断并且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关键词的新书,正悄悄摆上国外的书架。这股近十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的中国图书全球热,也正带领世界读者集体围观中国。
出版业的“中国效应”
今年春天,华裔作家闵安琪带着她的新作《中国珍珠》到纽约做宣传。闵安琪以赛珍珠为主角的传记小说用心良苦,意图通过赛珍珠与中国女子小柳的虚构友谊打造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史诗。
旅居海外的华裔作家“回头看中国”,英国人保罗·弗伦奇则将目光对准了中国的历史。这个20多年前就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英国人,2010年写就了《镜里看中国:鸦片战争到毛泽东时代之间的驻华外国记者》一书,通过对中国历史特殊见证人的记录,刻画了在华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
关注东方大国的昨天和今天,事实上,全球出版业的“中国年”两年前即已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
2008年,美国出版界出现“中国年”概念,《中国三十年》《中国大趋势》《当中国统治世界》相继面世。第二年,英国出版业龙头剑桥大学出版社亦迎来自己的“中国年”。
在美国,衡量一本书是否成功的最明显标准之一是:它可以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待多久。而新世纪十年里中国题材图书一举打破长达多年的沉默,接连登上排行榜并引发巨大话题,早已不再是美国出版业的“怪现状”。美国驻华记者、自由撰稿人彼得·赫斯勒多年前出版的两部纪实性作品《消失中的江城:一个西方作家在长江边城的两年》和《甲骨:流离时空中的新生中国》,至今仍在多家图书销售网站出售。该书由哈泼-柯林斯公司出版后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者本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认为是美国最知名的中国题材书作者之一。
随后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于2007年推出女记者萨拉·邦焦尔尼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上市后,没有悬念地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继而,美国许多出版公司开始设立专门出版中国图书的部门,包括企鹅、哈泼-柯林斯、兰多姆等。
而在英国,走进大英博物馆对面的阿瑟·普罗布斯塞恩书店,你会发现这家百年家族老店里的中国题材图书藏书量非常可观。在店主迈克尔·谢灵厄姆的记忆中,过去整个英国关于中国题材的图书少之又少。而现在,书店为客户提供的新书目录上就列有150种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在网上同时销售400种。据说,著名英国文学代理商托比·伊迪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文学代理生涯结束时能用10本书改变英国读者对中国的看法,让公众换一种方法思考问题。
关于中国的书,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本?这个问题几乎令人无法作答。因为,在每天浩如烟海的新书中,作为一个关键词,“中国”二字所聚集起的人气早已不再是一组单纯的数字,它还代表着好奇、猜测、印证、话题乃至争议。
正读与误读的标签式写作
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作者对于中国发展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但对西方乃至对中国本身,这些书籍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干预力。
搜索更多中国 传教士 的新闻
中国股市20年10大牛股传奇:万科A涨1458倍
“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中国产业工人展现全球影响力
新华观察:中国股市上下求索20年
中国独生子女:涉及一亿人和两代人的命题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货币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