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官员集体"喊弱哭穷" "弱势"缘何成普遍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4:55

  编者按: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据人民论坛杂志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为何党政干部、公司白领等“精英阶层”都觉得自己“弱势”?这一普遍情绪的存在及其背后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调查:我们成了“弱势群体”吗?

 

“弱势”心态蔓延 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 问一: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吗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而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这一结果表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传统的“弱势群体”正在减少,但存在“弱势心理”或“弱势”感受的人并没有相应地减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蔓延趋势。 [详细] ·问二:您产生“弱势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并且感受如此强烈?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收入与预期有距离,生存、工作压力大”(37%)、“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29%)、“许多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16%)。可见,收入差距、生活重压、公平感保障感缺失等是“弱势感”的催化剂。 [详细] ·问三:如何消除公众的“弱势心理”,让大家充满自信,获得尊严?   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由此可见,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收入,只有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物价上涨的速度,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才能消除“弱势心理”,增强幸福感。而增强保障感,让大家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等,对老百姓来说则是一剂定心丸,保证了幸福生活的持续、稳定。 [详细]  

官场“弱势”群体画像 官员“弱势”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 官场“弱势”群体被称官场边缘人 有四大特点

  不满现状,又拘于现状。
  官员中的边缘人对官场的功能、目标、规则、做法等多持反对意见,不大认同所谓领导或上级的工作安排。这种人对自己的份内职责有自我理解,内心深处有依照自我理解行事的强烈倾向。边缘人认为,官场的体制机制现实不利于自我的健康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但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脱离官场生态。

  职务不小实权小,调动资源有限。  
   边缘人常患得患失,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官场边缘人相对于中心人,权力阶位有时并不低,如同样是处级干部,有的却经济地位低,社会声望低,调动资源十分有限,并且当其苦苦追求而不得的时候,易引起持久的抱怨、苦闷和失望情绪。

  有鸿鹄之志,却又常常目标散乱。   
   边缘人或者坚守以往自认为正确的传统理念,或者主张“激进超前”的为官思想,他们既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确立着个性独特的品格和人格,又往往在冲突中只能自说自话而无法付诸行动。因此,边缘人原有的理想目标开始游离,时而此地,时而彼处,不断寻求却始终难以找到让独立思想实践的寓所。

  被动边缘化与主动边缘化并存。   
   社会转型首先影响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官员对官场有自己的看法,官场的运行也使官员产生某种认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于是,官员或者因种种原因放弃官场追求而主动边缘化,成为“看客”或“不思进取”的平庸者,或者在官场生态中被动地成为边缘人。
[详细]

· 官场变迁及“弱势”成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边缘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不止于官场。究其根由,是改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文化的多元影响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和分歧增大,社会鸿沟进一步扩大,经济与政治不当的利益联姻消解着许多官员的从政信仰。更重要的是,目前社会已经产生了一个排斥性的体制,一批既得利益者在享受这个社会的成果,而一批社会底层人群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难进入到另外一个阶层里,即社会阶层已经开始封闭。
   以官场为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并非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当好官,德才兼备的人有没有机会当官。社会上许多顺口溜直指的“官场潜规则”、“跑官买官”现象,以及舆情不减的官场腐败,都生动地说明这个社会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官场“不适应”或“看不惯”的官员弱势化了。
[详细]

 

· 部分官员的“弱势”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部分官员的“弱势”感可能给社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初步判断有五:一是认为官途渺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怠工;二是千方百计拉关系,靠近主要领导,努力实现从边缘人到中心人的转变;三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适当的时候经商办企;四是对社会不满,非议时事,制造矛盾;五是寻求精神寄托,有的甚至转投宗教或邪教。无论哪一种可能,于社会都绝无利好。  [详细]

 

 

 

 

“弱势”缘何成普遍心态 为何人人“喊弱”、“哭穷”? ·党政干部“弱势”心态来源于激烈的官场竞争 “潜规则”盛行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因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每天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二是虽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多官员因没有背景,“不跑不送”,处于“天花板”困局之中,得不到重用和提升,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不少官员甚至出现了焦虑症,心力交瘁,倍感“弱势”;四是一些贫困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有限,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只能“望房兴叹”。  [详细]
·知识分子群体“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对自身境遇不满   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自认“弱势”。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富有,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面对当前经济资本(财富)、政治资本(权力)的联姻甚至转换,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如北大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详细]
·公司白领群体“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职业压力和身份焦虑感    针对公司白领群体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7.8%的受访白领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许多公司白领的共同感受。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党政干部和大学教师一样有稳定的职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白领来说,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难以承受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详细]

 

·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问题加强了民众的“弱势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加大必然会引起中低收入者的不满,从而引起“弱势心理”。高房价和通货膨胀的冲击也让人们“弱势感”强化。 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加强了民众的“弱势感”。党政干部手中有权,企业主手中有资本,在其面前,普通民众无权无钱,难免会产生“弱势心理”。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就世界瞩目,但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使得不少群体都心存不满。专家指出,相对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劳而获,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物质财富的获得、政治权利的实现,还是话语权的掌握、社会地位的提高都不尽如人意。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因为获取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详细]

 

 

如何消除公众的“弱势心理” 公平公正是最好的良药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最主要的是加快民主进程   有专家表示,要想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除了社会主体的自立、自尊、自强,最主要的就是加快民主进程,应当尊重和保障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特别是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群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尤其是保障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与自身权益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依据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弱势心理”就会大大降低。  [详细]
·完善制度建设是消除“弱势心理”蔓延的重中之重    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势化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 [详细]
·公平和公正是消减弱势心理蔓延最好的良药    “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政府责无旁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障政策本身的公平和公正,要消除公众普遍的“弱势心理”,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公开、公正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一定要保证政策本身的公平和正义,若是政策本身就不公平、不正义,若是维护了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遏制“弱势心态”就无从谈起。 [详细]
  社会公正公平,前者是给予每个人以他所应得的,后者对待人和事要一视同仁。公平和公正是消减弱势心理蔓延最好的良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良性的竞争程序和刚性的制度,人人都可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内心的归属,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尊严和共享的生活中的核心要素。[详细]

 

 《人民论坛》杂志


 谁是弱势群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按社会学标准,则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者“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按照政治标准,则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 [详细]  “弱势心态”蔓延:矫情还是憋屈
  当今社会,很多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泛化的弱势群体看似有些矫情,但我们却能管中一窥,探究人群中真实的弱势心态,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在蔓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绝对条件看,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结合自己与他人作出的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其他人做比较,如果感觉不公平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公平感,也就是相对剥夺感。通过社会比较,每个人都存在心理失衡,就都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详细]  权利弱化下的安全感危机:谁都没有安全感
  通胀来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描述成弱势群体。我们要问的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致连社会的一些强势群体也形成了弱势感?如果连强势群体都有这种弱势感,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出路在哪呢?   改革开放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而且也是公民权利的恢复与改进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与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的增长状况相比,公民权利的增长情况要逊色得多。毋庸置疑,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居民自由多了,某些方面的权利也在增长,但公民的权利增长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而没有公民权利的增长作为保障,居民财富的增长也就失去了依靠。 [详细]  清华大学教授:警惕“非竞争型的弱势化”
  弱势心理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在探索弱势化发生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弱势化。第一种,笔者称之为:“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从造成弱势化原因的视角看,还有第二种弱势化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竞争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换言之,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详细]  弱势群体“春天里”的呐喊
   最近,一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成为话题。这就是被命名为“旭日阳刚”的农民工演唱组翻唱流行歌曲《春天里》的视频,这段视频被主流媒体关注,引起强烈轰动。
  在这两位歌手身上,我们听到了一种无声的呐喊,这是一种对精神世界不屈不挠的追求,他们唤起了全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怀。其实单是从打工者说,其生存状态并不是简单的“弱势”,只是身处边缘。因此,他们改变命运、融入现代生活的愿望格外强烈;虽然目前与现代生活仍有隔膜,但他们用文化的方式证明,自己完全具备进入现代生活的能力;虽然在各种权利上还缺少必要的平等待遇和保障,但他们在精神上从来不缺少追求,很多人通过参加培训、写作、唱歌、说快板儿、唱戏等形式释放自己的文化能量,自己提升自己,还创造了带有“打工”特征的文化形态。
[详细]  美国弱势群体如何迈向主流
   美国往往被冠以自由、民主的国家,但美国历史上也长期存在因歧视和排斥而造成的庞大边缘群体。美国边缘群体虽然长期受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们通过各种路径和方式,逐渐迈向主流,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大的转型期,不少边缘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希望美国边缘群体迈向主流之路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育和就业是边缘群体改变命运的重要因素。政府主动解决针对边缘群体的歧视问题。政府逐渐建立起健全的救助体系,并设立救助项目。健全针对边缘群体的法制,并依法行事。主流社会的道义行为。建立沟通、交流平台,让边缘群体的呼声能够反映到民意代表和决策层。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