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四时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8:31
张笑天《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4日   08 版)
远眺罗浮山的峰峦叠嶂,我立即想到了苏东坡为罗浮山扬名的那首七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仰望岚雾飘浮的翠绿山峦,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座有灵气的山脉。罗浮山也称东樵山,与西樵山对应,相信是当年打柴人的地理概念,当然以广州为中心了。
罗浮山的海拔高度并不奇危,主峰飞云顶不过1281米,可逶迤盘山而上,却感受了它的雄奇、险峻和秀美。罗浮山其实由罗山、浮山合二而一。在古老的传说中,浮山是从东海漂过来的一座无根基的山峰,波推浪涌,使它靠在了罗山东北之侧,人称浮山,由铁桥峰襟连,合称罗浮山。
罗浮山是积淀着儒、释、道三教底蕴的名山,拥有九观、十八寺,冲虚观最为有名,还“革过命”,在革命战争年月,曾作为东江纵队所在地名扬四海。
罗浮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四福地。道教大家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罗浮山都有他们的仙踪胜迹。古往今来,尽管像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苏东坡、杨万里等众多文人骚客都游历过罗浮山,并留下过多彩的华章,但他们捆绑起来似乎也抵不上葛洪的魅力。恐怕罗浮山的闻名,与道教理论大师、医学家葛洪密不可分。
我对炼丹术历来印象不佳,我是学历史的,我可以列举出若干朝代、多少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受丹毒之累,反而早早撒手江山而早夭,想万寿无疆却更短命。
我景仰葛洪,也并不因为他有“小仙翁”雅号和擅长炼丹术,当然,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预防医学”的开山祖,是耶、非耶,我无法置评。我对他刮目相看,是因为他的文学见地和为文学正名。
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尚博》中,对流行的轻视文学的观点给予有力的批驳。有人认为,文章著述不过是“骋辞耀藻”,毫无用处,故“圣门四科”中,德行第一,文章其末。他们的观点是:德行为源文章为流,德行为本,文章为末,缀文著纸乃糟粕之事,统通不足为道。
葛洪独能反其道,力主“以文章为精,以德行为粗”,这观念,即令在封建道统没落的今天,也够石破天惊的了。但细品味道,你还真驳不倒他。 “文章之于德行,犹十尺之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他则主张“文章须有为而发”,不能凭空而至,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认为文章离不开文人的构思与选材,不可能像日月星辰那样自然而生,文章要靠自己的观察思考,借鉴前人的立论、文章而“斟酌前言”。
你看,葛洪与我们今天的观点何其相似!
这一来,我步入冲虚观时的思绪一直是围绕葛洪的文学立论展开的,他和黄大仙的仙缘倒被淡化了。
冲虚观的冲字居然是三点水,虚字底下非“业”而成为“亚”字,讲解员是这样解释的,因观匾是帝王所题,哪个帝王?她没说。
立足山门,放眼四望,几百里罗浮山尽收眼底,心底不觉诵出几句诗来,是这样描绘罗浮山的:罗浮五百里,远视横成岭,四百卅二峰,峰峰有灵境。
诗不怎么精到,写实倒实话实说。这首五绝的作者叫丘逢甲,研究过中华民族御侮史的人不会不知道丘逢甲其人。他也是广东人,祖籍蕉岭,却是生于台湾彰化的客家人。他当过朝廷的工部主事,后弃官返台,正值甲午战后,一纸《马关条约》断送了台湾,丘逢甲不承认台湾的割让,不甘做亡国奴,随刘永福起兵抗日,直至兵败,他是位英雄。他惆怅地败回大陆,上了罗浮山,才有此诗,比起别的诗坛大家,他不上数,可他咏罗浮山,让人记得住。
据我所知,由于县里日益加大了对罗浮山景区生态保护的力度,博罗县不仅山清水秀,“一镇一品”的农产品格局也已形成,还有一个小插曲,听说博罗县的阳桥有个远近驰名的养殖场,专养一种龟,你去参观,门票就要数百元,超过中国任何自然景区、休闲区。这也挡不住参观者的洪流。何以如此?原来为发财而来。这种腹部黑盖红边的龟,说是能治癌,于是身价陡涨,20年来涨了200倍,据说每一克达2800元,令人咂舌,难怪人们趋之若鹜。倘若养龟业红火下去,会不会成为支柱产业?是不是也在“一镇一品”之列?
博罗风物得天独厚,他们正在打选5A级旅游景区,湖镇航天育种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柏塘天堂山和公庄秋枫寨等旅游项目正在推进。省旅游局的朋友说,博罗是旅游业的“美人胚子”,大概得益于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从周边的大中城市到罗浮山,车程都不超过一小时,这是区位优势,这样一来,美人就不会养在深闺无人识了。
离开博罗的前夜,朋友执意要我留一幅字给罗浮山,我勉为其难,还是题了“罗浮山胜景”五个字,代我长留在这令人梦绕情牵的佳境,我也有苏东坡的冲动,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