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清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26:59
2005-1-17  点击量:[ 1105 ]  发布方:广东纪检监察网
潮汕的民居颇具风格,但从不张扬,就像山中的奇石,自由自在地吸纳天地之精华,丝毫也不在乎能否登堂入室,成为谁家的珍藏。譬如这龙湖寨于韩江中下游扎根近千年了,但直到今天,才被玩腻了名山大川的游客所惊艳,并因此被中央电视台作“处女”式曝光——龙湖寨终于让潮安县人民狠狠地风头了一把。
现代人特腻味人化的自然,龙湖寨的魅力就在于其清水出芙蓉般的质朴。或许是被岁月遗忘了许多年的缘故,这里的城墙早已坍塌,只剩下南北两个象征性的城门虎视眈眈地盘踞于交通要道之上,给人一种凝重的沧桑感。
龙湖寨始建于南宋时期,方圆1.5平方公里,东临韩江,西、南、北则被池塘拥裹,有水泊梁山之意韵,只不过稍稍小家碧玉了一些,俗称塘湖寨。明嘉靖戊午年(1558),倭寇频频前来骚扰,当时回乡守祭的福建按察使刘子兴率塘湖村民奋起抗击,于寨子四周筑起围墙御敌。因了这铁壁铜墙似的防御工事,该寨日渐兴旺,至明代中期,寨内“三街六巷”,古第巨祠密布,且建筑群呈带状分布,而贯穿南北的直街形似龙脊,自此塘湖改称龙湖。
走进龙湖寨,仿佛走进一幅任意挥洒的水墨画意境之中,建筑群是深灰浅灰的组合,屋顶是黑瓦与琉璃的配伍,有几只母鸡闲庭信步般踱过整洁的石板路,将左邻右舍轻轻播洒的潮剧录音衔起又抖落,抖成一段油光水滑的农家日子。寨内现有居民500多户,总人口2684人,也许是深宅大院掩映的缘故,整个古寨显得空旷幽静,波澜不惊。细细地阅读这些民居,你会发现,她几乎荟萃了所有的潮汕文化。从门前的石雕到梁上的灯笼,从那长达12米的巨型横梁,到那高达七八米的直角形门柱,还有那门簪、门匾、照壁均绘上了浓墨重彩的风俗画,而门框、柱梁、台阶则是千姿百态的各种石雕,好一派“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气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天后庙的朱漆大门上,赫然立着两个英姿飒爽的女门神,这大概是几千年来的门神文化中最具叛逆性的一处标志了,莫非从那时起,我们的天后娘娘就立志倡导男女平等,并为妇女翻身争得这醒目的一席。据说,就连一些从事此类研究的老夫子也还没能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来。
还有一处是在那家恢宏的进士第内,两侧的墙上各有几个残留的宣传栏,上面标着“六零年三包指标公布栏”、“六零年各项规划公布栏”等字样。那是包产到户的历史遗痕,里面流露出了人们对幸福日子的种种企盼以及积重难返的种种无奈,要不,屋梁上、窗棂上那些镀金木雕表层的金粉,怎么会被当时饥饿的群众悄悄刮了去聊补生计呢?至于“各项规划公布栏”,同行人则戏称曰:40年前这里就搞村务公开、政务公务啰。应该说,那时的人们就已意识到执行公务要有一定的透明度,而民风淳朴的龙湖寨则将这一措施家喻户晓了几十年,难怪龙湖寒一带从古至今,竟走出了7名监察人才。
龙湖地灵人杰,书香万代,出了不少名人雅客,尤其是明代“龙湖书院”的创建,更令龙湖寨的教育事业达到了鼎盛时期,仅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等已考证的就达53人之多,如潮州历史上惟一的一名探花姚宏中便是踩着龙湖寨的石板路成长起来的。最令人瞩目的,当推明代的山东监察御史许洪宥、两淮监察御史成子学、福建按察史刘子兴。他们的惩贪倡廉有口皆碑。尤其是许洪宥,去世后不久、朝廷监察部门的最高“领导”竟亲笔题写“柱史”二字,并立牌坊于寨中柳街巷口以为纪念。后来的龙湖寨人一提起这些人物,就自豪得几乎热泪盈眶,而至今仍在市县纪检部门供职的4名纪检干部,也将这些前辈当作榜样努力效仿,以不负激浊扬清、造福黎民的神圣使命。
揽清风、赏龙湖、穿梭于古朴厚重的历史之中,你会觉得人生的全部意义或许就展示于某一处宅院之中。其实,朴素地活着,朴素地耕耘,将每一个日子耕耘出一分春色,一分收成,你就不会有空虚枯燥之叹,你就会像古老的龙湖寨一样,永远本色地位立在潮汕平原上,不断地给访客们一个又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