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七个心理寓言之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23:26
七个心理寓言之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七个心理寓言》是最近阅读的心理学书籍,感觉写到心里去了,对于认识自我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人心灵成长,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也帮助我更新了育儿的理念,对培养宝宝的成长大有裨益。我将书中总结的关于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用MindManager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七个心理寓言之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很多人因为惧怕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压制
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存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内在的父母
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内在的小孩
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父母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因素
要有爱
要有自由
关系要平衡:两者同等重要,假如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关系要稳定
定律三的破碎:关系最容易伤人
最容易对成为自己这一根本性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定律四:内在关系模式是我们与他人、社会及至世界相处的基石
相处模式也有变数
某一时刻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
而在另一时刻,你或许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
关系并非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
要认识这样的互动,我们就需要多一只眼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来,并从一个近乎旁观的视角审视一下你与他人的互动游戏。
定律五: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
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在这种强迫性重复中,我们并非是被动地参与,相反我们是主动推动它的发展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有相当的稳定性
它们都是童年时我们与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改变起来不容易。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重要性
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动参与者,我们主要是被自己内在的东西所决定的,而不是被外在的所谓命运给强加的。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你改变了你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
改造别人的梦想,是最大的虚妄之一
拥抱真相是走向解脱的唯一途径,我们必须诚实地直面自己的人生真相,这时不管产生什么感受,都要尊重它,而随着感受越来越纯粹,它最终会将你带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