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结集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6 00:25:37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 (1),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 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
佛灭后数月,迦叶 (2) 尊者,得摩竭陀国 (3),阿暗世王 (4)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窟 (5) 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 (6) 负责经藏,优婆离 (7) 负责律藏,富楼那 (8) 负责论藏 (9),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 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
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舍耶,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 (10),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佛灭二百三十五年,阿育王 (11) 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内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其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 (12),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佛灭四百年,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13),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肋尊者 (14) ,尊者曰:「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从新结集,以定其义。」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 (15),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碟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 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
【注释】
(1) 印度古以贝多树叶书经文,故经文亦称贝叶。
(2) 详第十五课注二。
(3) 译为甘露、善胜、无恼等,为中印度国名,王舍城即在其国。
(4) 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言,幽囚父母,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建统一印度之基,后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平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
(5) 在王舍城侧,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上,故名。
(6) 阿难陀的略称,译曰庆喜,为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多闻第一。
(7) 佛为太子时,彼为执事之臣,本为尼犍外道的弟子,后出家皈佛,在诸弟子中,持律第一。
(8) 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简称亦译为满愿子,满慈子,在佛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9) 或说由迦旃延,负责论藏,或说由迦叶自任,或说由阿难兼任。
(10) 亦作耶毗离,详初级教本第十三课注一。
(11) 又译为无忧王,西元前二六六年顷,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臣,及妇女人民无数,后改信佛教,为大护法,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寺,及八万四千宝塔,派宣教师,于四方传法,使佛教发扬于国外。
(12) 本为树名,后以名城,为摩竭陀国的帝都。
(13) 为佛教大外护,与阿育王并称。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生正信,注其全力,弘宣佛教,第四次结集三藏,为其最著的功绩。
(14) 由昔业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时须发皓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及八解脱,终不以肋贴席,后历三年,尽偿所誓,时人尊之为肋比丘,或肋尊者。
(15) 国名在印度西北,四境多山,势极险峻,旧传即宾国,非也。
【习题】
(一) 写出结集时的仪式,及其情形。
(二) 结集三藏,共有几次?各在佛灭后若干年时举行之?
(三) 述:一、上座部结集情形。二、大众部结集情形。
(四) 第二次结集的起因为何?结果怎样?
(五) 述第三次结集的动因。
(六) 述第四次结集的动因。
(七) 主持大乘佛法结集者,是那几位菩萨?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 (1) 崇奉佛法,僧众多聚居城侧的鸡园寺。
时有大天比丘,出家未久,便能讲诵三藏,自称阿罗汉,有一夜,梦中遗精,使弟子洗秽服,弟子问曰:阿罗汉已破见思烦恼,何以还有此事?他答:「为天魔所扰,阿罗汉亦不免不净漏失。」此是一事。又彼欲使弟子欢喜,妄记各弟子得预流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弟子问曰:阿罗汉有证智,何以我等都无所知?他答:「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 (2),犹有不染污无知 (3),故你等不能自知。」此又是一事。时弟子问: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理,犹怀疑惑?他答:「阿罗汉烦恼障 (4) 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此又是一事。弟子又问: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 (5),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须由师令知?他答:「如舍利弗、目连、若无佛说,彼尚不能自知,你钝根何能自知。」此又是一事。大天夜睡时,数呼「苦哉」,弟子怪而问之,他答:「圣道须因呼苦声而起」,此又是十事。由是乃就此五事,自造一偈曰:「余所诱 (6) 无知 (7),犹豫 (8) 他令入 (9),道因声故起 (10),是名真佛教。」
大天唱此五事之后,于是附和者,与反对者,分成两派,争辩不已。附和此五事者,为大众部凡夫,人数众多,反对此五事者,为上座部圣者,人数不多,然而从此小乘佛教,遂分裂而成上座与大众二部。无忧王袒护大众部,由是上座诸比丘,乃悉数离鸡园寺,而往迦湿弥罗国,无忧王虽坚请重返鸡园寺,未允。遂就该国另造鸽园寺数百伽蓝,以供奉上座诸比丘,使盛行其教化,而于自国,乃供奉鸡园寺大众部僧,从此上座与大众二部,遂各行其是,不可复合。
唐窥基大师 (11),作成唯识论述记 (12),引大毗婆沙论,叙大天在家时,曾蒸母 (13),弑父 (14),弑阿罗汉,弑母,出家后,又诳徒,诬佛,乃一五逆 (15) 十恶 (16) 具备之人,然异部宗轮论 (17) 专载:佛寂二百年时,更有一名大天者,多闻精进,重提五事。此大天似系即前之大天,因传闻日久,误为 两人耳。
--------------------------------------------------------------------------------
【注释】
(1) 即阿育王,详第十六课注十一。
(2) 染污无知,即一切的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暗,不知四谛之真理,故名无知,台家谓之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皆能断之。
(3) 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断之。参看初级教本第三十五课注二。
(4) 贪嗔疑等诸惑,能使有情,流转于三界生死中,由此而障涅盘寂静之业,名烦恼障。
(5) 解者:解惑业的系缚,脱者:脱三界的苦果,因离缚而得自在,故名解脱。
(6) 谓阿罗汉为余魔所诱,因有夜遗不净之事。
(7) 谓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
(8) 意不决曰犹豫,谓阿罗汉犹有世间疑惑不决事。
(9) 谓阿罗汉但由师令证入,不能自知证果。
(10) 谓圣道须因唱苦声而起。
(11) 唐高僧名,为玄奘弟子,学五竺语,传唯识因明之学,为法相宗开祖。
(12) 六十卷,唐慈恩寺窥基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
(13) 下淫上曰蒸。
(14) 下杀上曰弑。
(15) 罪恶极逆于理曰逆,五者皆感无间地狱的恶果,故亦名五 间。 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项,但犯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入无间地狱。
(16)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话、两舌、恶口、贪欲、镇恚、邪见、名为十恶。
(17) 一卷,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系述小乘二十部的宗旨者。
【习题】
(一) 何谓: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
(二) 写出大天对五事自造之偈语。
(三) 大天唱五事,小乘佛教,怎样分裂为上座与大众二部?
(四) 解释:一、烦恼障。(二)解脱。
(五) 何谓:一、五无间?二、十恶?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一说部
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三世诸法,皆非实有,即由世间而进于出世间的法,亦非实有,凡此诸法,乃至生死涅盘,惟一假名,无体可得,是即此部对于一切法的总观念。
二、说出世部
因说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故名说出世。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过未法亦非实有。十八界乃至俗谛 (1) 一切法,均非实有,惟真谛 (2) 中,一切出世间法,乃为实有。其理由为:世法皆由业生果,从颠倒生,颠倒则不实,故世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出世之法,非颠倒生,故道及道果,皆是实有。
三、鸡胤部
此从部立之姓立名,故名鸡胤。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过去及未来法,亦非实有,惟现在非为实有。此部专弘论藏,谓经律是佛方便的教法,应舍经律,惟依正理勤修,速断烦恼。
次于佛灭第二百年中期,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不久更出一部,名说假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四、多闻部
此从部主的德学立名,故名多闻。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法为实有,佛说无常 (3)、苦、空、 无我 (4),涅盘寂静 (5),此五者能引人修道,出离世间,故法为实有。
五、说假名
认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故名说假。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过未法亦非实有,现在法则分为二:一、十二处十八界法,因能所对立,根境相对,此皆假设,故非实有。五蕴法,则能所不对立,直就法的自性而分类,故是实有,余义则同大众部。
次于佛灭第二百年的未期,大众部僧,多居于制多山,因重提大天五事,引起辩论,分为三部,名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六、制多山部,七、西山住部,八、北山住部
三部中,辩论优胜者,仍居旧地,故名制多山。其余二部,或迁居山之西,名西山住部,或迁居山之北,名北山住部。其教义同谓:我非实有,法的过去未来,亦非实有,惟现在法为实有,余多同大众部。
大众部自佛灭第二百年初期至未期,共分出八部,连同本部,则为九部,其情形略如左表:
--------------------------------------------------------------------------------
【注释】
(1) 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此等事相,在俗为实,故云谛。凡世间事物及其意义,皆名俗谛,亦名世谛,世俗谛,覆谛。
(2) 圣智所见真实的理性,离于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凡修出世间法,及其所证的境界,皆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胜义谛。
(3) 一切诸行,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故诸行皆是无常。
(4) 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故诸法中无我。
(5) 涅盘的境界,灭一切生死苦,无为安乐,故涅盘是寂静的。上述诸行无常,涅盘寂静,名小乘三法印。凡合于此三原则者,则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习题】
(一) 佛灭第二百年的初期,大众部分出那几部?
(二) 一说部对于诸法的总观念是怎样?
(三) 佛灭第二百年的中期和末期,共分出那几部?
(四) 何谓俗谛和真谛?
(五) 小乘三法印是甚么?法印二字,是何意义?
(六)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他们共同的教义是怎样?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1、每一事或一势力的兴起,必由小渐渐扩大,待到范围相当广阔,时间相当悠久时,它的内部,必然会分裂、微弱、走样、灭亡、这是生灭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万法大都如此,佛法既落形象,当然也照样如此。学者既明白了:诸行无常变异的原理之后,那么,对于一、上座部及大众部的分裂,二、苦于戒律太严,请求重订,三、外道混入佛教,改窃经典,四、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义,五、大天五事的争辩,六、上座及大众部的再分裂,成为若干部派等,都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生住异灭中的异了,不经过异,如何能入灭呢?所以佛子弘扬佛法,力事振作,这是分内事,不能不这样做。但心中应明白:佛门事事,面目渐非,这是无可避免的趋势,除却离四句绝百非的法性之外, 一切法相,无有不坏。所有缅怀往昔,伤感今时,都是愚疑挂碍,不明事理。馆娃归,苏台游鹿,铜仙去,汉苑飞萤,古今历史中,那一事不是如此?何论佛法。不过要记住:任他如何变动,我只许力挽狂澜,决不作罪魁祸首,这就是保持心镜,不染尘坌的要诀。人家堕落,我这具老骨头,却是敝帚自珍,不堪受万劫千生的磨折也。
2、 由上座或大众两部, 再分裂出来的小部派,各各都有他们所持的理由,及其教义,这些理由和教义,他们当然都自认为是对的。惟是,凡事只有一 个是,余者全属非是,这一个是,究竟是什么内容?那就很难说示。若使真个能提出一种硬性的决定,则这种决定,便又变成许多不是中的另一个不是了,所以教家重圆融,禅门绝言思。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疑,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有如虚空。」这样诸法还有什么差别可寻呢?
3、 许多小部派中, 究竟那一派的主张是对的,这是不可说。把这些葛藤公案,放起一把火,烧个灰飞烟灭,踪踪不留,恢愎到不可得,无所有, 保持着一片真心,遮天盖地,那就差不多了,喋喋古今,此意谁谕?
4、 照理来说,大天所说五事,有些不对。这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似乎即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野心家,他造作大妄语,自圆其说,无非是一念领袖欲在作祟。这一念,起初不过像一点浮云,逗留虚空中,经过一扩再扩,遂至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后来由此五事,掀起轩然大波,导佛法于分裂,这确是他始料所不及,然而即此一念,已闯下滔天大祸,使他万劫不得翻身。所以佛门学者,应把他当作前之鉴,老老实实地修行,果真到了炉火纯青,德全学备时,自然会出人头地,纵使不想出头,龙天也会把你推出,何苦来为了心急,要主造拔舌业呢?然而继大天之后,佛门中确有不少类似人物,堕入三涂之中,何可胜叹。
5、 不立文字与立文字,都不是标准的教法,最标准的教法,应该是:应以文字得度者,则立文字而为说法,应以无文字得度者,则不立文字而为说法,所谓随宜施教也。宗门禅根本就是以心印心,无关施设,所以就素质说,是离开文字的。然而禅宗初祖迦叶,和二祖阿难,却都是第一次结集中的重要人物,迦叶且是发起召集人,阿难则是经藏负责人,可知宗门祖师也就是教下祖师,当初是何等的圆融无碍,并行不悖。到后来,门户之见既开,是非之端遽起,宗之与教,遂截然为二,不可复合,不但不可复合,甚至还互相攻讦,这实在是很大的遗憾。
6、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就是守旧派与维新派的冲突,每一个势力圈里,随时都有此两派在摩擦,自政治制度,教育措施,乃至社会风俗,家庭举动,无不皆然。到最后,守旧者总斗不过维新者,这是时代潮流所冲刷的结果,也是新陈代谢的必然现象。明乎此,则知有为法的生灭,是势所难免,所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到最后经法必然灭尽,任何人都回天乏术,就是佛也无可如何,虽然如此,人事不可不尽也。
7、 阿罗汉破三界见思惑,则于尘境,当无嗜欲,且有六神通,如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二尊者,能诵身虚空,现诸神变是也。所以若得此果,自亦能知,不必等待佛说才知。大天妄记各弟子得声闻四果,是以佛法做人情,使之欢喜信服。复以自不能知,必待佛说方知之语,以遮掩其破绽,且亦自居于佛的地位,以抬高其声价,此种举动,即名「 作大妄语」,当堕无间地狱中,行者当以此为鉴戒,勿蹈前人的覆辙。
8、 由大众部中,所分出来的,各派的主张,其中亦有背于佛说者,如鸡胤部主张舍弃经律,是背离三藏,及佛说以戒为师的咐嘱,情形比较严重。他如说假部主张五蕴法为实有,多闻部则主张法为实有等,皆与佛说不符。可知这一班人中,未得正见者,尚居极多数,所以后世举人,当以佛说为标准,部派杂出,异说竞呜,只好知之而已,不宜听从也。
类别:修佛缘 |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9) |评论 (0)
上一篇: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    下一篇: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二...
最近读者: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看过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姓 名: 观心0817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内 容: 插入表情
▼ 闪光字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