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背后看不见冰冷的子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09:44:15
浮华背后看不见冰冷的子弹2010年11月29日 17:50凤凰网评论专稿

评中评第524期

当广州亚运的圣火即将谢幕的时候,隔海相望的台湾岛正在进行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民主选举。亚运会没有悬念、没有意外、也没有新闻一样华丽丽地闭幕了,台湾的五都选举拉票现场却传来了枪声。

原本抱着围观和学习的态度看台湾的选举,不料一颗子弹惊醒了包括在内的很多大陆看客,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儿子在站台拉票的现场早枪击,脸部被射穿,幸好没有生命危险。连战的一句话点破了这颗子弹的含义:希望他儿子的血没有白流,蔡逸儒说台湾的民主已经发生异化,整个台湾变成了疯人院。

台湾、日本、泰国、缅甸、菲律宾……这些亚洲已经实现民主或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尝试民主的国家和地区,都走过很多的弯路,比如日本,现在还是首相有如走马灯一样的轮替,动辄就有内阁大臣因为腐败或这丑闻辞职,不过至少他们实现了社会稳定,换的只是执政的班子而已;泰国虽然红换蓝绿各种“红衫军”围堵国会大厦,时不时还有暴力流血冲突,他们还是在坚持不懈地尝试。台湾的民主之路也还没有抵达成熟的彼岸,所以在选前有人担心会出现奥布,连胜文遭枪击之后很多人感慨维护民主的价值有多么不易。

蔡慎坤说得对,台湾五都选举大陆的人都是看客,其实他想说的是我们都不是参与者。对于海峡彼岸的选举,我们不是参与者,天涯共此时,我们的参与进行时是亚运会,只是大部分人的参与方式并不很愉悦,对于2008年我们举国动员、全民参与了奥运会之后,在两年内再举行一次类似的体育盛会对纳税人的钱和公众的兴趣审美而言已经变成了一种花钱买疲劳的考验,对国家而言,这是一种国力强大的代表,是值得民众支持的欢庆。而实际上对于很多和我一样只是在电视转播和网上新闻上看看亚运的人而言,最有可能留下的亚运记忆是金灿灿的刺眼奖牌榜和那完美刻画包裹身材的亚运礼仪小姐的曼妙礼服。

况在很多人的心中,当下并不一定是一个值得欢庆的盛世。也许,地方政府的网站可以温柔而霸道地只给民众两个选项:满意和非常满意。但百姓心中自有一杆“不满意”的秤,不管政府给不给这个选项,民众都会自己打分。

相对于华丽丽地世博和太成功的亚运,更多人关心的是自己手中的钱是否还值钱,菜价什么时候降,还有高楼着了火我们有没有逃生的办法。上海大火之后,有网友说,为什么上海可以给世界呈现最美丽的世博,却连一个居民楼的大火都救不了。其实这件事情,埋怨追责的意义都不大,因为事实就是:我们有办亚运、搞世博的能力,但救火和平抑物价,打压房价,都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没有那么多超过百米的救火云梯,我们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解决房价直线上涨的问题。记得亚运会刚刚开幕的时候,媒体这样报道:“开幕式焰火总数为16万发,比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多,而其中三项特别的创意将申请吉尼斯纪录。”

不知道是不是还没断的愤青心理作祟,看到这样能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焰火燃放,总是先换算成这样要花纳税人多少钱,这么花钱是否征求了纳税人的意见,这些钱花到其他地方能解决点什么问题,比如能不能多买一个200米云梯的消防车?比如能给贵州山区没学上的孩子修多少间校舍?不是说不能花钱,可总觉得是烧钱。

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成功申办以及举办这些国际性的项目是国力强盛的体现,是打造国家形象的必须,可是与民众的感受相剥离的国力强盛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呢?正在举行选举的台湾同胞肯定不会知道,他们总说台湾的民主就是乱象,漫骂和道德失范甚嚣尘上,岂不知这样的乱象总归好于一面彻底的欢庆,一面放肆地维稳。一面不停的建筑繁华的街景,一面继续拆迁的悲剧……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很少看到有人对政客官僚公然举枪伤及其身,有人说,发生在台湾选举的现场,这是民主的倒退,而我们没有这样赤裸裸的枪击,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平安。我们只是看不到子弹,或者说受伤于没有子弹形状的子弹。有时候会很困惑,尤其是路过CBD的时候,为何网络上形形色色人群、无论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普通网民还是微博上那些媒体精英、意见领袖们所描述的世界都存在和市井繁华恰恰相反的映照。可以装作看不见,低下头驼着背继续做房奴、卡奴和孩奴,大部分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总是免不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件事情触发这种真实和虚假的强烈对比。

一个人需要一面镜子来正衣冠,那么国家也需要一面镜子来正形象,不怕没有镜子,只怕有了镜子还不愿正视自己。连胜文替台湾民主接的那颗子弹很可畏,而更加可怕的是我们每天被掩住耳眼失于感受的那些看不见的子弹。至于这些子弹是什么,不用枚举。如果说让你投票选择哪种子弹的威胁更大,你会怎么放置自己手中的选票呢?只可惜,我们还没有投票和选择的权利。

于是我们都变得适合生活在锋芒的背后,看着这世界一天天地换着新衣裳,烟花绚烂、歌舞升平,而从电视的屏幕和敲击的键盘中寻觅被浮华掩盖的真实。

凤凰网评论编辑:霍默静